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唐之武家子弟 / 第四十三章评书表演艺术家

第四十三章评书表演艺术家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武承运兴奋的说:“是不是姑母求皇上要把咱们叫回去了?”
  贺兰敏月紧锁着眉头说道:“你是不是很喜欢去长安?咱们每日在这里下下棋喝喝茶不好么?”她性情恬淡,对功名利禄也不敏感,只觉得现在这样就是最好的日子。
  武承运知道她在长安城吃过苦,所以对那里有阴影,不过她性情温顺,以后自己想去哪里她一定跟去哪里,有这么个女神级的小美女对自己服服贴贴,那感觉真是太爽了。
  此时他也不知道皇帝突然下圣旨是什么意图,骑上快马,很快便回到了县衙。
  一个年轻的小太监满脸堆笑的说道:“您便是武大人吧?小的姓何,是高总管的徒弟,我师父托小的给您带好。”
  “高总管?哪位高总管?”武承运纳闷儿,难道是高力士?可是高力士现在应该还没出生啊。
  “就是高庆之高总管啊,以前不是您的监军么?”何太监说道。
  “哦,原来是高监军升官了么。”武承运恍然大悟说道。
  “就在昨天,圣上已经任命师父为兴庆宫总管,这已经是内廷极高的品级了。”何太监洋洋得意笑着,表明他师父已经是太监中的成功人士。
  武承运赶紧虚伪的表示道贺。
  何太监尖着嗓子说:“先把圣旨颁布了,咱们再聊。”说着他把圣旨展开宣读。
  圣旨的内容生涩难懂,武承运八成没听清,总之看着小何太监眉飞色舞的表情似乎是在夸自己,偶尔蹦出几个词“劳苦功高”、“力挽狂澜”这样的词还是听得懂的。最后一句“封武承运为昭武校尉,钦此”,这句话听的很清楚。
  原来这圣旨是给武承运封官的,这个昭武校尉是六品武官中的散官,好在不是正式的万河县令。其实一般人宁愿做个七品县令也不愿做六品散官,只是因为县令是实权人物,平常大把的银子过手,自然油水大大的。散官无论品级有多高,却没有固定职事。
  小何太监又从后面的箱子里拿出一件棉衣,笑着说道:“武大人,快接圣上赏赐的棉衣。”
  “这是什么棉衣?”武承运大惑不解的说。
  “您刚才没听清楚圣旨里说的么?这是圣上赏赐的衣服啊,皇上对您可真是无微不至啊。不过按照规矩,皇上赏赐之物您只能供起来,所以陛下又吩咐您姑母亲自做了一件棉衣给您。”小何太监啰啰嗦嗦的说了半天,武承运好不容易才明白过来。既然知道赏赐我的东西不能穿,赏赐来有个蛋用?还要占用地方给供起来,最终还要让姑母再做一件给捎过来,真是啰嗦。
  不过有一点想不明白,武承运跟皇帝也不熟,他为什么突然之间又是封官,又是捎棉袄的,还专门下圣旨大大的夸奖了一番,难道皇帝爱心泛滥了么?
  后来经小何太监一介绍,才知道原委。
  剿匪军一回到京城之后王方顺回家让御医治伤,高庆之回宫述职,并没有什么波澜。虽然他们攻破了匪寨,找回了税银,但是并没有捉住匪首,而且主帅身受重伤,兵士损失过半,也没法说这是一次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军事行动,所以也没赏也没罚,倒是武承运捞了个县官做做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只是没想到高庆之一回到宫里便掀起了大风浪来。原来此人口才极好,是大明宫公认的段子王,平常就爱编些小故事给大家讲,大家听得也乐此不疲。而这一次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剿匪归来,似乎朝廷并没有当回事儿,他便有些不忿了。
  平常他讲的段子都是凭空编的,尚且能引人入胜,而这次剿匪经历有了这么好的素材,不编一个长篇故事实在太可惜了。他便发挥自己的专长,记录了一个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不过这个长篇故事大部分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他每天召集几个人将这个故事讲上一小段,简直成了个评书联播。
  在皇宫里,宫女、太监的生活枯燥乏味,平常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高庆之又讲的生动活泼,惊险刺激,包袱抛的响,节奏卡的准,悬念设置的精妙,真正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很快就在整个皇宫里引起了轰动,庆之脱口秀成为大明宫地下娱乐的王牌节目,每一个听过的人都在私下讨论下一步的剧情。
  高庆之为了突出此次剿匪的不易,将武承运主角光环夸到无限大,用以衬托他自己的功劳有限大,当然也没有贬低王方顺的功劳。
  下人们私下议论,很快就被嫔妃们发觉,她们也是闲极无聊的一群人,听说有这么个节目,但是碍于身份却不能莅临现场,只能让小太监小宫女每天去听了来转述,但是小宫女又没那么好的口才,到后来一些低阶妃嫔终于憋不住也凑到人群中,成为武承运的粉丝。
  有一夜皇帝批阅奏章到深夜,武宫女在旁边伺候着,突然听见两个小太监在外面窃窃私语,还以为这两人私下里诋毁别人,当下龙颜大怒,叫过来一问,才知道他们讨论的是庆之脱口秀。正好皇帝也累了,也想放松放松,便派人把高庆之招来,让他当面讲。
  高庆之也没想到这件事情能惊动皇帝,当下施展三寸不烂之舌神功,将整个剿匪工作讲的眉飞色舞。若是平常官员用雅驯的文言文奏对,这么长时间皇帝早就烦了,但是高庆之讲的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又把工作给汇报了个一清二楚,皇帝才明白原来这次剿匪有多么不易。
  后来高宗问:“这个武承运是哪里人士?”这么个小官的任命根本就不需要经过皇帝。
  高庆之奏道:“回陛下,他是并州文水人。”
  “哦?媚娘,他跟你是同乡,又同姓武,你认识么?”高宗问道。
  武宫女连忙跪下,低着头说道:“启禀陛下,这个武承运是奴婢娘家侄儿。”其实她早就听说过武承运的事,没想到高庆之还有机会把这么出彩的事儿在皇上面前讲。
  高宗听的津津有味,龙颜大悦,便穿下圣旨,不但给赏了武承运一个六品武官,连讲故事的高庆之也顺带升了兴庆宫总管。
  “我是六品官儿了,却只能在这里做七品县令,皇上没说调我回去么?”武承运问道。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