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从醉酒中苏醒过来,刘备想到这样与袁绍不辞而别,不知袁绍会不会派来兵马追杀他,急忙去问乔衫,乔衫掐指一算,说没事的,袁绍本来是要追的,但招来谋士们一商量,觉得还是先打曹操比较妥当,袁绍心里有点害怕曹操,所以决定联合江南的孙策一起去打曹操。
刘备对英雄们是倍为崇拜的,当即便问乔衫,孙策最近混的怎么样。
乔衫说混的很好,称霸江东,兵精粮足。在建安四年时候,他派人打了庐江,败了刘勋。刘备一拍脑袋道,刘勋是谁啊。
乔衫心想,你这是见到关羽和张飞高兴的什么都忘了吧,连刘勋是谁也不知道,当下便跟他说道,刘勋,字子台,琅邪人,曾任庐江太守。袁术败亡后,其从弟袁胤率其部曲奉术柩及妻子奔刘勋于皖城。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刘晔认为上缭城不易攻下,若出兵,孙策必会乘虚袭其后,到时候”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反对出兵。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于建安四年投奔曹操,任征虏将军,后因恃宠而骄,图谋不轨而被诛杀。”
刘备哦了一声,道:“死了?”顿了一顿,道:“刚才执事提到刘晔,刘晔是谁啊?”
刘备心想,看来就是见到兄弟们高兴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当下便又给讲起刘晔是谁,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刘备道:“有劳执事说的详细些。”
乔衫道:“刘晔七岁时,母亲去世。其母临终时说:“你父亲的仆人有诬害人的秉性,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长大后能除去此人。”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汝南许勋善于观人,当时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
顿了顿,继续道:“当时郑宝想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看中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强逼他倡导这个计谋。刘晔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没有被郑宝找到。此时曹操派使者到扬州,刘晔去见使者,论及当前时势,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停留数日。郑宝于是带数百人带着牛和酒迎接使者,并等待刘晔。刘晔则在中门外设酒菜饭席给郑宝部众,自己则与郑宝在内宴饮,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机会杀掉郑宝。但郑宝原来不好酒,并且很留意他们,令那人不敢下手。刘晔于是亲手用佩刀斩杀郑宝,并斩他的头下来,向他的部众恐吓:“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跑回营舍。当时营中尚有精兵数千,刘晔为防他们作乱,即骑郑宝的马匹到郑宝的营门前,向一些首领陈说祸福利弊,最终众人叩头迎纳刘晔。刘晔入营后安抚群众,令众人归服,更推举刘晔为新首领。但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拥兵,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刘备道:“有魄力。”
乔衫道:“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刘晔则说:“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今出,祸今至矣。”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于建安四年投奔曹操,刘晔亦跟随。”
刘备叹了一声,道:“曹公在大伙儿心中是英雄啊。”?
乔衫道:“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刘备道:“曹公也是有魄力的人。”
乔衫道:“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纯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于是再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曹操最终回师。及后任行军长史,兼领军队。”
刘备呆了半晌道:“我以后也会成为与曹公一争高下的大人物吗?”
乔衫点了点头,道:“会的。”然后接着前面的话,继续说道:“孙策打败刘勋,跟着华歆也投降了。”
刘备记忆高兴的变得极差,也不知道华歆是谁,乔衫只好给他介绍,华歆,字子鱼,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降,被奉为上宾。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
刘备道:“厉害。”
乔衫道:“华歆的家乡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华歆当时在县衙为做吏,每当休假走出官府,就立刻回家,并紧闭大门。他议事论人平和客观,从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真知灼见。中平五年,冀州刺史王芬与豪杰商议欲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中同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想参与期间,华歆制止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情粗疏没有谋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仅自己有杀身之祸,而且会祸及宗族。您不要参与!”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退了出来。之后,王芬果然谋反失败,从此陶丘洪才服气了华歆的见识。”
刘备道:“好眼光。”
乔衫道:“歆曾被推荐为孝廉,由朝迁授予郎中一职,但因病而辞职回家。汉灵帝死后,辅政的大将军何进调郑泰、颖川荀攸和华歆入京。中平六年,华歆到洛阳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初平元年,董卓将汉献帝迁到长安时,华歆请求出任下圭令称病不去,从蓝田翻过秦岭去了南阳。当时袁术在穰城,要留华歆帮他做事。华歆劝袁术发兵讨伐董卓,但袁术没有采纳,华歆决定抛弃袁术另走他乡,恰好汉献帝派太傅安抚关东,马日磾遂召华歆做掾属。”
刘备道:“好。”
乔衫道:“他向东行到徐州之后,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为官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孙策占领江东后,派遣虞翻前去说以利害,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整理衣冠欢迎其到来。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故此待以上宾之礼。孙策死后,曹操在官渡上书献帝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您因为能遵奉皇帝之命,这才能与曹公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岂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这不是好办法。”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京。听说华歆度进京赴任,他的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华歆是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本来是无罪之身,但怀藏壁玉就有被杀的理由,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并佩服他高尚的品德。”
刘备道:“两袖清风啊。”
乔衫道:“华歆到京师后,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奏请献帝任命华歆为军师。”说到此处,乔衫觉得差不多了,便继续接着前面的话说道:“华歆投降之后,孙策的声势越来越大,便派了张纮往许昌上表献捷。”
刘备道:“张纮?”
乔衫道:“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东汉末年文学家、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被派遣至许都,任命侍御史。但孙权继位时张纮又返回了江东,任长史之职。张纮后来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时张纮病逝,其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刘备道:“还请执事说的详细些。”
乔衫道:“张纮年轻时游学京都,曾曾跟博士韩宗学习易经和欧阳尚书,又到外黄跟濮阳闿学习韩诗、礼记和左氏春秋,后回到本郡,被荐举为茂才,当时大将军何进、太尉,司空荀爽辟他为掾,他都拒绝应召,避乱来到江东。孙策创建基业时,张纮便投靠了孙策。孙策上表任他为正议校尉,后跟随孙策征伐丹杨。孙策亲临战斗前线,张纮劝谏说:“主将是筹谋划策的角色,三军命运全依托于他,不可轻率行动,亲身与区区小寇对阵相斗。希望您能珍重上天授予您的才干,符合天下的愿望,不要让上下为您的安危而担心受吓。”
刘备道:“言之有理。”
乔衫道:“建安四年,孙策因之前在寿春会见时被中原士大夫说江东没有博学之士便想派遣虞翻前往朝廷用才华折服中原人士,但是被虞翻拒绝,于是孙策便换派张纮奉献奏章到许昌,被留在那里担任侍御史。少府孔融等都和他亲近友善。曹操听说孙策去世,打算趁江东举丧期间进行征伐,张纮对他进行劝谏,认为乘人丧事而用兵,既有违传统的道义,如果攻而不胜,还会使两方结仇而丢弃往日盟好,不如借此机会厚待江东。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当即上表任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曹操想让张纮劝引孙权归降,外任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刘备道:“好。”
乔衫道:“孙权刚刚统事时,正当盛年,吴夫人以外部多难,深怀忧虑劳苦,多次感谢张紘,嘱咐他们的辅助之义。张紘立即上书答谢,思索的唯有补过误。每当有秘密的计谋,与四方结交,经常由张紘和张昭负责起草。张紘以孙坚击破董卓,扶持汉室的功劳和孙策平定江东,建立大业写了一篇铭记颂扬。写完后呈给孙权,孙权阅读悲痛伤感,说:“君真了解我家的经历啊。”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
刘备道:“应该的。”
乔衫道:“建安十三年,孙权任命张纮为长史,随军征讨。孙权率领轻骑准备亲自前往突击敌人,张纮劝谏说:“兵器即是凶器,战争即是凶险。现如今您依恃旺盛雄壮的气势,轻视强大凶暴的敌人,三军将士,无不寒心,虽说斩敌将夺敌旗,威震敌军,但这只是偏将的责任,而不是主帅所干的事情。希望您抑制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猛鲁莽,胸怀成为王霸的大计。”孙权接受了他的建议而放弃了行动。回师后,第二年孙权准备再次出兵,张纮又劝谏说:“自古以来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虽有皇灵辅佑在上,文德传扬于下,也要依靠武功来昭其勋绩。然而武功贵在因时而取,然后才建树威势。如今您正遭遇汉家四百年未有之厄运,有扶助危难之功业,理当暂且隐伏偃息军队,广泛开垦农耕,任贤使能,务须崇尚宽和仁惠政策,顺应天命来施行诛讨,这样就可以不劳师动众而天下平定。”于是孙权便停止了行动。”
刘备道:“好。”
乔衫道:“?张纮建议应当离开吴郡移都秣陵,孙权依从其说。孙权让张纮回吴郡接来家眷,走在半路上张纮病逝。”
刘备道:“病死了呀?”
乔衫不理会呆呆出神的刘备,接着之前的说道:“张纮往许昌上表献捷之后,曹操……”
刘备道:“对,讲讲曹操是什么态度,他就任孙策这样做大吗?”
乔衫道:“曹操能怎么样,孙权已经做大,不是轻易可以打败的,不仅没有去打,还把曹仁的女儿许配给了孙策最小的弟弟孙匡,两家成了亲家。把张纮留在许昌,孙策求为大司马,曹操不同意,孙策怀恨在心,想去攻打许都。还没打,孙策图谋之事,便被吴郡太守许贡知道了。”
刘备道:“许贡?”
乔衫道:“许贡在汉末初平年间曾任吴郡都慰,是名士许靖的好友。许靖为躲避董卓之乱逃到江东,许贡等人收留了他。许贡的上司、当时任吴郡太守的是会稽人盛宪。这一时期,袁术进入扬州。曾经割据江东的会稽周氏兄弟被袁术所败,其中周喁在逃回会稽老家的途中,被许贡杀害。原先的扬州刺史陈瑀弃职逃往下邳,袁术占据了寿春后自称扬州刺史。之后,朝廷又任命刘繇为刺史,但由于扬州治所寿春已被袁术占据,刘繇只好将治所移至吴郡的曲陈忠。约兴平元年,盛宪因病离任,许贡成为吴郡太守。当时任吴郡都尉的是孙坚旧部、丹阳人朱治。许贡到任后,试图迫害故太守盛宪,吴郡名士高岱帮助盛宪躲藏到许贡部下许昭的家中。许贡于是捉住了高岱的母亲,以此引出高岱准备加害之。高岱在朋友的帮助下机智逃脱。”
刘备叹了一声,不说话。
乔衫道:“兴平二年,孙策借口帮袁术打击占据扬州江东的刘繇势力,趁机脱离袁术、自己经略江东,灭刘繇、平定丹阳郡、吴郡。许贡在由拳被击败后投奔在吴郡乌程割据的山贼头领严虎。不久后严白虎又被孙策击败,两人只得投奔在余杭的许昭。孙策说:“许昭有义於旧君,有诚於故友,此丈夫之志也。”因此没有继续对他们赶尽杀绝。许贡失势后,仍然积极找机会夺回吴郡。他向朝廷上表,认为孙策骁勇冠世,指出放任孙策势力坐大,对曹操来说将终成大患,提出以皇命召孙策进京的主张。若许贡上表成功,则会给曹操理由召孙策进京,对孙策来说凶多吉少。而已经被孙策统一的江东又将重新陷入分裂的境地,许贡可以从中得利。此表被孙策截获,孙策找许贡来对质,许贡推说没有上表,孙策于是命令武士将许贡绞杀。”
刘备道:“杀的好,杀的好。”
乔衫道:“杀的好是好,不过这也招来了一桩祸事,那许贡的旧部埋伏山野之间,一日趁孙策打猎时,暗中偷袭,唉,没过些时日,孙策便死了。”刘备失声道:“小霸王孙策死了?”
乔衫点了点头,道:“对,死了,死前将大权交给了弟弟孙权。”
刘备道:“孙权?”
乔衫道:“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其父孙坚时任下邳县丞,孙权为孙坚的第二子,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中平元年,时任佐军司马的孙坚随征讨黄巾军。孙权与其母吴夫人等人都留居九江郡寿春县。中平六年,长沙太守孙坚起兵响应讨伐董卓的关东,孙权跟随长兄孙策迁居至庐江郡舒县。初平二年,孙坚因奉袁术之命征讨荆州刺史刘表,不幸战死。丧事毕后全家迁往广陵郡江都县。孙权九岁丧父,受到吴夫人的教育。”
刘备静静听着也不说话。
乔衫道:“初平四年,孙策投奔袁术后,命吕范将孙权等人接到住在曲阿的吴景处。次年,孙策为袁术攻打庐江郡。扬州刺史刘繇深怕被吞并,欲对孙权等及其母等不利,于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孙策母亲及孙权等幼弟,提供养护。后来,孙权跟着吴夫人迁往历阳县。兴平二年,孙策起兵渡过长江,在击破刘繇后,派陈宝到阜陵接家人回曲阿。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他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务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此时,孙权与胡综、朱然在吴郡读书。”
刘备道:“厉害。”
乔衫道:“建安元年,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后,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为阳羡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觉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其为茂才。后又代理奉义校尉。建安四年至建安五年初,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收得了庐江、豫章二郡。建安五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而去世,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孙权当年虚岁十九岁,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孙策刚刚统一江东没有多久,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因此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高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刘备道:“这些人,唉……”
乔衫道:“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其部众三万余人;阻止宗室动乱;又灭山越六千,收编万余,孙权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陆逊、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孙权三伐黄祖,最终将其击杀,吞并江夏郡大部,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大败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之地。孙氏阵营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谋士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孙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兵,和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五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战后,刘备、周瑜等又追击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乐进镇守襄阳。”
刘备听的合不拢嘴,本想问问他那时候竟成了左将军,但话到嘴边,觉得还是不打扰执事为好。
乔衫道:“此时,甘宁在夷陵被曹仁包围,孙权采纳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抵御曹仁,以一半兵力驰救甘宁,获胜而返。同年,孙权亲率大军围困合肥,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张昭出兵不利,孙权攻合肥一个多月,亦未能破城,最后只得退兵。建安十四年,周瑜与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曹仁部死伤众多,最终弃城逃走。孙权得南郡后,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同年,刘备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孙权与刘备在京口见面,借南郡等予刘备。两人的这次会见,巩固了孙刘联盟。曹操为防范孙权,强制内迁淮南的民众,结果引发江淮十余万户百姓惊慌,使其尽皆渡江归附孙权。”
刘备道:“厉害。”
乔衫道:“建安十五年,孙权遣交州刺史步骘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九郡无不臣服。交趾太守士燮率领众兄弟接受孙氏管制。唯有刘表所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阳奉阴违,最后被步骘所斩。孙权为笼络士燮,遂加其为左将军。建安十六年,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次年,修筑石头城,改秣陵名为建业。同年,又修筑濡须坞以防曹操南侵。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与之相持一个多月。其后,曹操率先北还。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率吕蒙、甘宁征讨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获取人口数万。自此,孙权控制了江淮南部。”
刘备道:“太厉害了。”
乔衫道:“建安二十年,刘备收取益州,孙权遣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允诺把江夏、桂阳三郡土地予孙氏。与刘备议和后,孙权再次征讨合肥。撤军时,孙权在逍遥津以北被曹操麾下大将张辽袭击,赖吕蒙、凌统等拼死保护,方得以离去。建安二十一年冬,曹操进驻居巢,再攻濡须坞,又在丹阳煽动费栈等山越起事。次年,孙权派贺齐及陆逊平定费栈叛乱。建安二十二年春,孙权与和吕蒙商议,准备伺机收回荆州,于是积极备战。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说到此处,乔衫想到再说下去,就会说到关羽被人杀死的事,那刘备必然会放声大哭,便住嘴不言。为防刘备追问,便继续讲孙权掌权之后,周瑜等一干大将,都来辅佐,其中周瑜更是推荐了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
刘备一听大大有名的人物,果然不再打听孙权事迹,问那大大有名的人是谁。
乔衫道:“鲁肃。”
刘备道:“快讲讲。”
乔衫道:“鲁肃,字子敬。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刘备心中一跳,听得乔执事说,孙、刘,想问这个刘,是不是自己,其实根据近来谈论,已知这个刘就是自己,但人总有那么一个奇怪的毛病,明明知道的事,怕深问就问的不是了,所以内心欢喜,却住嘴不言。
乔衫道:“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刘备道:“讲的详细些,执事,别让鲁大人早早就死了。”
乔衫道:“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中平元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当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刘备道:“好气魄。”
乔衫道:“当群雄相互争夺的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了避害,鲁肃举家迁居东城。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速赶来阻拦。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鲁肃顺利到达居巢。”
刘备道:“厉害。”
乔衫道:“不久,周瑜投奔孙策,鲁肃与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见到孙策后,孙策很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回东城去办理丧事。刘子扬是鲁肃的好友,写信给他,信中说:“当今天下豪杰蜂起,凭你的资质才干,尤其适宜于当今社会形势。你还是赶快回去接走老母亲,不可滞留东城。现今郑宝这个人,在巢湖拥有一万多兵众,占据富饶的地区,庐江郡许多人都前往依附他,何况我们这些人。看他的趋势,还会广聚更多的人众,机不可失,你应该速去那儿。”
刘备道:”好厉害。“
乔衫道:”鲁肃同意了刘子扬的意见,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子扬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对他说了。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仍住在吴郡。周瑜劝鲁肃留下来,他说:“过去马援答复光武帝说过,‘当今时势,不仅君主可以选臣下,臣下也可以选择君主’。如今孙权亲信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况且我听说古代哲人的神秘论证,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必定起于东南,推算历数观察形势,最终会造建起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现在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英杰的时代。我正领悟到这个道理,你不必把刘子扬的话当作一回事。”
刘备道:“有道理。”
乔衫道:“鲁肃从其言。周瑜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但不一会儿,鲁肃又被孙权悄悄领了回来,合榻对饮。孙权对鲁肃说:“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企望建成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鲁肃回答说:“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私见,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据南方的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孙权又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刘备道:“有理。”
乔衫道:“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诋毁他,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赐鲁肃,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鲁肃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赞谋划,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建安十三年,孙权命甘宁西攻江夏,斩太守黄祖,进而准备夺取荆州。曹操本无暇南顾,如今见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荆州,养成羽翼。于是在七月份开始南征,集结大军于南阳。”
刘备道:“曹操慌了,哈哈。”
乔衫道:“同年八月,刘表病死。鲁肃向孙权进言:“荆楚之地与我们江东邻接,顺水而往可达北方,外连江、汉,内隔山陵,有如金城坚固,沃野万里,士民富足,如果占有这块地盘,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业的基础。如今刘表刚刚去世,两个儿子素来不和,军中的将领也由此分为两派。加之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协力同心,上下合力,我们则应该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应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我请求奉命前往荆州向刘表的儿子们吊唁,并慰劳他们军队中的将领,以及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乐于从命。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好,则天下就可以平定了。现在如不速去荆州,恐怕让曹操赶做在前面了。”说完,鲁肃提出代表孙权去荆州吊丧,了解情况。孙权批准了他的请求。”
刘备笑道:“鲁大人说我是天下枭雄。”
乔衫道:“鲁肃刚到夏口,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兵。鲁肃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献出荆州降曹,刘备准备南撤渡江。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在当阳长阪与刘备相遇。鲁肃说明了孙权派自己来的使命,然后和刘备共论天下形势,并问刘备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说吴巨是个没有作为的庸人,劝刘备不要去依靠他。接着,详细述说孙权的情况和江东的实力,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共拒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并力抗曹。这时诸葛亮正跟随着刘备,鲁肃对诸葛亮说“我是你哥哥的朋友”,两人当即结下交情。刘备率部进驻夏口,派诸葛亮随鲁肃去柴桑会见孙权。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东侵,召集众位将领商议,将领们都劝孙权降曹。唯鲁肃不发一言。”
刘备笑个不停,连声说:“我也有那么一天,我也有那么一天。”
乔衫道:“孙权起身入厕,鲁肃跟到屋檐之下。孙权知他要单独表述意见,就拉着他的手说:“你想说什么?”鲁肃回答说:“刚才观察众人议论,都是想让您失误,不足以与他们共谋大事。当今我鲁肃可以迎接曹操,对于将军来说却不能。为什么这么讲?如今我迎降曹操,曹操理当送我回到故乡,品评我的声名地位,总还能做个小官,乘牛车,有随从,交游士大夫,慢慢升迁上去,也少不了做个州郡长官。而将军您迎降曹操,将把您作如何安置呢?希望您早定大计,再莫听取众人的议论。”孙权听完,叹息道:“这些人的主张,深深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长远大计,正与我的想法一致,这是上天将你赐给我啊!此时周瑜正在外地,鲁肃劝孙权将他召回。周瑜归来,更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孙权授权周瑜,让他主持战事,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运谋划策。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军。”
刘备激动道:“牛笔。”
乔衫道:“赤壁战后,孙权愈加倚重鲁肃,后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借荆州。吕范等将领劝孙权扣留刘备,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陈说此意。唯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孙刘联合,共同抗曹。鲁肃说:“您固然神武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了。我们刚刚占有荆州,恩德信义尚未广行于民众。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实是上策。因为这样一来,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多了一个朋友。”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曹操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之下,落笔于地。”
刘备道:“吓死他。”
乔衫道:“周瑜病危,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信中说:“当今天下,正值混乱多事,这正是我日夜忧心的事,愿陛下预先考虑尚未发生的事,然后才想到安逸享受。现在既然与曹操作对,刘备近在眼前,边境附近的百姓尚未归附,应当用良将前往驻守镇抚。鲁肃的智谋才略足以胜任,请求起用他来接替我。我死之日,也就没有牵挂的事了。”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当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部队。周瑜私属部队四千多人,以及原来的奉邑四县,全都转归鲁肃所有。鲁肃开始时驻守江陵,后移兵下驻陆口。威望恩义,大行于众,部属增加万余人,被任命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建安十九年,随孙权攻破皖城,改任横江将军。”
刘备道:“好。”
乔衫道:“在此之前,周瑜、甘宁等人曾劝孙权借机攻取蜀地。孙权就此事征询刘备的意见,刘备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假意对孙权说:“我与刘璋托名为皇族后裔,希望借助先人英灵,以匡救汉室。如今刘璋得罪了大家,我独自心内惊惧不安,不敢听说攻取蜀地的话语,希望您对他实行宽恕。如果这个请求没有得到答复,我当披散头发归隐山林。”孙权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然而,后来刘备却向西进军,图谋吞并刘璋,留关羽镇守荆州。孙权明白刘备的意图后,勃然大怒,骂道:““狡猾的东西竟敢耍弄诈术!”对刘备深为不满。”
刘备装作没听到孙权骂他。
乔衫道:“这时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以友好的姿态安抚双方。刘备平定益州,孙权请刘备归还荆州中的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派吕蒙率军进取,二郡望风归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刘备得知,亲自引兵五万从CD赶回坐镇,派关羽率军三万争夺三郡。孙权也从秣陵进驻陆口,派鲁肃率领一万人屯守益阳,和关羽对抗。鲁肃为了大局,邀请关羽相见,提出各自将兵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将军们各带单刀赴会。鲁肃做出决定后,他部下将领怕出变故,劝鲁肃不要轻蹈险地。鲁肃毫无畏惧,他说:“事到今日,应该把话说清。刘备辜负,是非尚未论定。关羽又能怎么样呢?”毅然赴会。”
刘备道:“好气魄。”
乔衫道:“会上,鲁肃数次指责关羽:“我们江东真心诚意将土地借给你们,是因为你们兵败远方而来,无有立足之地。现在已经得到益州,既然没有奉还荆州意思,那么就只求你们归还三郡,而你们还不从命。”鲁肃话音未落,荆州方面的一将说:“说到土地,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占有,哪来一家永远占住不放的道理!”鲁肃当即大声喝叱,辞色严厉。关羽此时也操刀而起,对那人说道:“这些自然是大事,他知道什么!”用眼光示意那人离去。单刀会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孙、刘休兵罢战。”
刘备高兴之极,居然和江东孙氏平起平坐了。
乔衫道:“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
刘备这次没问死了呀,只问乔衫,那周瑜还介绍了什么大人物给孙权。乔衫道,周瑜倒没再推荐大人物给孙权,不过那个鲁肃给推荐了一个,不待刘备询问,已说鲁肃的那人叫诸葛瑾,然后便道,诸葛是复姓,瑾是名,表字是子瑜。经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并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刘备竖耳倾听,一言不发。
乔衫道:“诸葛瑾少时曾游览洛阳,又博览《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生母去世得早,诸葛瑾在守孝期间一切合乎礼节,侍奉继母也恭敬谨慎,甚得人望。建安五年,诸葛瑾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遇见诸葛瑾,对其才华感到惊奇,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诸葛瑾与步骘关系亲密。建安六年三人一起游历吴中各地,逐渐声名显赫,齐名被称为当世的英杰俊才,诸葛瑾其后又担任过长。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
刘备道:“人才。”
乔衫道:“建安二十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谈私事。最后双方以分界结束。诸葛瑾同孙权无论谈话、劝谏,从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图,点到为止。如有与孙权心意不合时,他便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渐渐地再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以对同类事情的看法求得孙权的赞同,于是孙权的思想也往往得到开通。吴郡太守朱治,是举荐孙权为孝廉的将领,孙权曾对他有怨望的地方,只因平时对他很敬重,难于亲自启齿责备他,故而心内忿怨无法排解。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缘故,又不敢公开明白地说出口。于是自求用孙权的意思来自问,这样他就在孙权面前写信,广泛地阐明事物的常理,借题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测分析孙权的内心活动。写完后,他将信呈交孙权,孙权看后很高兴,笑着说:“我的疙瘩让你给解开了。颜渊之德,是要人更为亲爱,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吧!”孙权又责备过校尉殷模,所定罪名令人难料。很多大臣为殷模求情,孙权更加愤怒,与求情人们反复论争,只有诸葛瑾默不作声。孙权说:“子瑜怎么不说话?”诸葛瑾离开座席说:“臣下与殷模等因遭受故土沦陷,生灵灭绝。离弃祖坟,携老带幼,披荆斩棘,前来归顺圣明的教化,在流亡贱人中,蒙主公生身养命之福,不能自我互相督责砥砺,以报答万分之一的恩德,致使殷模辜负圣上的恩惠,自我陷入罪恶之中。为臣认罪尚来不及,确实不敢说什么。”孙权听后很为伤感,于是说:“我特为您而赦免他。”
刘备道:“好。”
乔衫道:“建安二十四年,跟从吕蒙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再后来,孙权受封吴王,封诸葛瑾左将军,假节,封宛陵侯。诸葛瑾派兵救援,渡江时被夏侯尚火烧船只,水陆同时进攻所击退。潘璋未知前来救援,而魏兵日渡不绝,并说:“魏势始盛,江水又浅,未可与战。”便将所领,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苇数百万束,缚作大筏,欲顺流放火,烧败浮桥。作筏适毕,伺水长当下,夏侯尚、曹真等退走;虽无大功,也用保全师顺利入境为功。”
刘备点头不语。
乔衫道:“虞翻因为狂放直率而被流放,只有诸葛瑾多次替他说情。虞翻在给亲友的信中说:“诸葛瑾敦仁厚义,效法上天救活生灵,近来承蒙他仗义执言,为我保全名分,无奈我积怨过多犯罪过深,深为陛下所忌恨,虽有祁奚之类的人相救,而我却无羊舌氏那样的德行,解救是没有什么希望了。”诸葛瑾仪表堂堂又温文大方,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的高雅气质。孙权也对他甚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征询他的意见。刘备讨吴时诸葛瑾身在南郡,当时有人进谗言诋毁诸葛瑾,称其与刘备互通信息,流言甚盛。陆逊上表力保诸葛瑾绝无此意。孙权回复说:“我和子瑜在一起很多年了,有生死不易的誓言。他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当初孔明出访吴国,我让子瑜留下他。子瑜对我说:‘弟弟已经跟随他人,义无二心。弟弟不会留下,就像我不会离去一样。’他的言行是如此英明。论世上君臣大义,我和子瑜,不是旁人可以离间的。我已知你的心意,表函会再递交给子瑜,让他也了解你的良苦用心。”
刘备道:“嗯,义气也。”
乔衫说到此处,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便东拉西扯,最后说侍御史张纮也给孙权推荐了一人,刘备忙问,这一人又是谁。乔衫说是顾雍,刘备忙问顾雍详细,乔衫一五一十一说道,这个字元叹,乃是中郎蔡邕的徒弟,这个人平日不喜欢说话……
刘备让乔衫说的详细一点,乔衫便从头至尾说道,顾雍,字元叹。吴郡吴县人。汉末至三国时吴国重臣。顾雍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县长,历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后为会稽郡丞,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数年后,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后来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
乔衫觉得这样说也不详细,便详细说道,顾雍出身吴郡吴县,他的曾祖父顾奉是东汉颍川太守。幼时拜蔡邕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邕喜爱。蔡邕赠之以名。故顾雍与老师蔡邕同名。又因受到老师称赞,故字元叹。后被州郡表荐,弱冠时就出任长,相继担任娄、曲阿、上虞的县长,所在之处都有治绩。建安五年,孙权领会稽太守,不到郡,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顾雍讨除寇贼,使得郡界宁静,官吏百姓归服。数年后,进入孙权幕府担任左司马。”
刘备竖耳倾听一语不发。
乔衫道:“后来顾雍在吴县迎接其母,孙权亲自祝贺,在庭上拜其母,公卿大臣都参加宴会,后太子孙登又前来庆祝。顾雍不饮酒,沉默寡言,举动得当。孙权曾经感叹:“顾君不说话,只要说了言必有中。”在众臣饮宴欢乐之际,大家都唯恐自己酒后失态被顾雍看见,所以不敢尽情。孙权也说:“顾公在坐上,让我们无法开心。”他让人敬畏到如此。同年,改任太常,进封侯,不久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为相后,他仿效汉初的治国方法,选择文臣武将时必选称职的,从不以个人爱好去选择。而一旦派任后,他便会全心全意地委托他们。他常常访问民间,收集建议,秘密上疏孙权。如果被采纳,就推功于孙权;如果不被采纳,就一直不说。孙权因此很看重他。”
刘备道:“这样才对吗?”
乔衫道:“然而他在朝廷上有所陈述与建议,言辞表情虽然恭顺,但所坚持的原则正直不屈。孙权曾咨询朝政得失,张昭趁时将自己收集到的意见陈述出来,颇以为法令太严,刑罚过重,应该有所减损。孙权听了不作声。他回头问顾雍:“您认为怎样?”顾雍回答说:“臣听到的,就是张昭所说的。”于是孙权才讨论讼狱减轻刑罚。当时驻守前线的各位将领纷纷献上讨敌之策,孙权为此询问顾雍,顾雍回答:臣认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功名,因此不应该听从。孙权对顾雍很尊敬,也很信任,每有难题时便会派中书郎前往请教他。每当顾雍赞成孙权的意见时,顾雍就会请孙权的秘书吃饭,把问题研究个透彻,然后再送秘书离开;如顾雍不赞成孙权的意见的话,那么他就不会请客了,也不多说话,这样孙权就会知道自己的观点有待改进。因此,孙权派秘书请教顾雍后便不是问秘书:“顾公怎么说?”而是问:“你吃饭了没有?”
刘备道:好。“
乔衫道:“孙权晚年宠信酷吏吕壹、秦博,任命他们为中书,主管审核各官府及州郡上报的文书。吕壹等因此逐渐作威作福,于是开始建置机构卖酒、关隘征税牟取暴利,检举他人罪过,细微的小事也上报朝廷,再加重案情进行诬陷,毁谤大臣,排斥陷害无辜之人,顾雍等人都曾受到他们的举报告发,并因此遭到谴责。后来吕壹邪恶罪行暴露,收押在廷尉府中。顾雍前往审理此案,吕壹以囚犯身份见顾雍,顾雍和颜悦色,问他诉讼言辞。临走时,又对吕壹说:“你心里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吕壹只是叩头无话可说。当时尚书郎怀叙当面斥骂羞辱吕壹,顾雍批评他说:“官府有明确的法令,何必如此呢?”
刘备道:“对。”
乔衫道:“顾雍教子有方。有次孙权出嫁一个侄女,嫁给顾氏的外甥,婚宴请了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当时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无法制止,顾雍内怒,只得留待明日。第二日召谭当面严责,道:“君王以忍辱负重为德,臣下以恭敬谨慎为节。当年萧何吴汉都立有大功,但当见高祖皇帝面时都如不会说话似地。你于有什么汗马功劳可言吗?只不过是依靠了我们顾氏门第的资格而受宠用罢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虽说是出于酒后,其实还是恃恩忘敬,谦虚不足的坏思想作祟呵,看来败毁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说毕,转身向壁而卧,不再理谭,顾谭悔立一旁,足足达一个时辰,才被祖父遣走。”
刘备赞道:“教子有方。”乔衫道:“再后来,人固有一死吗,顾雍就死了。”说过见刘备呆呆不语,便继续说孙权掌握大权之后的事,想了一阵,觉得倒不如说说袁绍起兵攻打曹操的事,这事刘备定然感兴趣,果然一开口,刘备便催促乔衫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