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作者:萌书生
赵继真提出毁佛,表面上看是帮唐武宗掠夺寺院财富,充盈国库,勉强算是忧国忧民。
可他的真正目的却是趁乱浑水摸鱼,强化自己所学的道家三百六十傍门中的“动”门之道以及报仇。
“动”门之道,这在《西游记》里提到,菩提祖师曾让孙悟空修习,但孙悟空嫌“动”门之道不能长生而不学。
修习“动”门之道,菩提祖师曾说,要想有所作为,需得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这样的修习之法,需要大量的女人和妇女以及大量的劳动力。
假如天下太平,赵继真再受宠,也不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法力。
佛祖展开佛眼所看到的,便是赵继真迫害僧尼,修习“动”门之道的过程。
东土大唐长安城中轴线北部太极宫的地下,有一座赵继真建造的,名为太极八卦宫的地宫。
太极宫,为隋、唐两代的皇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称太极宫。因是大唐帝国正宫,又称“京大内”,唐高宗时期修大明宫后,改称太极宫为“西内”。
太极宫之南为皇城,北倚长安北墙,北墙外为西内苑,内苑之北为禁苑,东西两侧分别是太子所居住的东宫与掖庭宫。
太极宫是都城长安第一大的宫殿群,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加上东宫殿阁宫院二十多所,其中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
赵继真的地宫,在太极宫的掖庭宫之下五百米处。之所以选择在掖庭宫下,是因掖庭宫是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劳动之处,赵继真需要大量的女人来修炼他的“动”门之道,随时可以从掖庭宫抓走所需要的女人。
在他没有提出毁佛之前,掖庭宫经常闹鬼,半夜三更,阴风阵阵鬼影重重,那些受到惊吓而大喊的女子,往往在瞬间消失。
北司曾来调查,但无果。
此处居住的是地位低下的女人们,北司也不当回事,调查几次无果之后,只当是之前死在掖庭宫的冤魂索命。
昏暗的地宫,上中下三层,中庭有一诺大的丹炉,高耸到地宫顶部。丹炉为纯铜打造而成,样式依照道教典籍所载,仿制太上老君的八卦炉。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需要燃料,用文武火炼丹,赵继真的丹炉也是一样,他没有掌握文武火,但可以将体内的三昧真火吐出体外,用以炼丹。
三层地宫,一层为囚室,分别囚禁着女尼、哺乳期妇女、怀孕的妇女、年轻体壮的和尚,由赵继真用摄魂术控制的土地公看守。
中间一层,为赵继真的嫡传弟子,他们虽是道教弟子,但个个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
最上一层,为赵继真的寝室,大大小小,分布着49个房间,除去一间丹室外,其余48个房间都有一名女尼,被赵继真用摄魂丹控制,任由他摆布,用作采阴补阳。等玩腻了,便推入丹炉内,化为灰烬。
人体被焚烧发出刺鼻的味道,等于向那些被囚禁的女尼说:“下一个,该你了”。
女尼用作采阴补阳;哺乳期妇女和怀孕的妇女用作提供充足的妇乳;年轻体壮的和尚被赵继真用摄魂术控制,与同样被摄魂术控制的女尼交合,女尼怀孕产后,为赵继真提供妇乳。
赵继真卑劣的行径,佛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按理说,佛祖已修成六丈金身,不会如此焦躁。
可是,佛门中人都是他的弟子,面对弟子遭此大难,再深沉的佛祖也会着急。
因唐武宗气数未尽,赵继真又躲在太极宫之下,还设有强大的法力屏障,佛祖不能贸然派出金刚下界擒拿或铲除,只能遵从燃灯古佛的法旨,派出揭谛大菩萨和三千揭谛下界暗中保护东土众僧。
临行前,佛祖将摔在宝殿上的紫金钵盂和当年曾给观音菩萨的三个紧箍儿合成紫金箍儿,交给揭谛大菩萨,并嘱咐道:“此法宝可困住妖道,且不要杀他,更不要让他跑了。”
揭谛大菩萨合掌道:“谨遵法旨”。
菩萨转身离去,三千揭谛紧随其后。
燃灯古佛所言非虚,唐武宗气数将尽。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西天大雷音寺只过了一日,人间已经来到了会昌六年(公元846年)。
在位七年,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的唐武宗李炎,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都城长安三大内之一,有“东内”之称的大明宫含元殿内,只剩下两个人,唐武宗和马元贽。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唐武宗出现在大唐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的大明宫含,让人不解。
此时的他,应该在寝宫准备就寝。
这天,为何异样呢?
因为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天,那把龙椅,也是他最后一天坐。
唐武宗已经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因此让马元贽陪他到此,交待一些后事。
马元贽,宦官神策军中尉,为唐武宗最信任的宦官之一。
将尽油尽灯枯的唐武宗,关心的不是毁佛,更不是国家命运,而是谁承继大统。
唐武宗有五子,分别是杞王李峻、益王李岘、兖王李岐、德王李峄、昌王李嵯。
五位皇子,皇长子李峻,开成五年始王;皇次子李岘、皇三子李岐、皇四子李峄,会昌二年始王,三王同封;皇五子李嵯,会昌元年始王。
五子皆成王,无一被立为太子。
唐武宗会将皇位交给谁呢?此事至今还是一个谜。
因为,唐武宗亲自写好传位诏书,想让马元贽放到悬挂在朝堂上震慑妖邪的秦镜之后,待他驾崩后,由马元贽宣读。
唐朝怎么挂着秦镜呢?这要从大明宫初建时说起。
据说,建造大明宫时,曾挖掘出一面古铜宝镜,已经通神的人曹官魏征认出,镜子是秦始皇曾用来清除异己的镇国之宝“秦镜”。
这面镜子非常神奇,可照见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纤毫可见,还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国运的兴衰。
大明宫峻工后,唐高宗李治下旨,将“秦镜”悬挂在朝堂上震慑妖邪,以后也就有了“明镜高悬”的说法,宫殿的名称,也就成为了大明宫。
这面“镜子”叫“秦镜”吗?人曹官魏征是这么说的,但他知道这面镜子真正的名字,只是不能泄露天机。
此镜与天庭照妖镜合称为“子母心镜”,为太上老君化身老子时锻造而成。
照妖镜,被太上老君带到上界,交由玉皇大帝,助他辨识妖魔。
秦始皇所拥有的“秦镜”,老子将他留给了周王室,助周王室分辨忠奸,用自己著作《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定名为“道德镜”。
“道德”可不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道德,而是道德伦常的意思。
“道”,指自然的法则;德,指随顺大自然的法则。
随着周朝的灭亡,秦始皇并六国,统一天下,“道德镜”被秦始皇所得。
始皇帝高傲,将“道德镜”改为“秦镜”。
“秦镜”很多,但“道德镜”只一面。
唐武宗想将传位诏书藏在“秦镜”之后,目的是想后继之君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一切。
只可惜,想让后代洞察一切,自己需先洞察一切,唐武宗做不到,所以选择了马元贽陪同。
在唐武宗驾崩后,马元贽等宦官势力为能达到控制后继之君的目的,拥立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于长庆元年封光王的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年号大中。
关于唐宣宗李忱,有这样一个传说。
明代僧人圆悟禅师在《碧岩集》中提到:李忱少时,爬到兄长唐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李忱,李忱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
此事,真是造化弄人,唐武宗毁佛杀僧,就是没杀了他最想杀的叔叔李忱。
说了这么多,唐武宗还没死,还没悔悟,各位看官该着急了,接下来说说他死前的悔悟。
唐武宗斜躺在龙椅上,本想看着马元贽将传位诏书放在“秦镜”之后。
可就在此时,朱红色的殿门突然被一阵狂风吹开,大殿顶上的绿色琉璃瓦被震的发出阵阵脆响,好像要裂开一般。
唐武宗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了一跳,立马正襟危坐,天边的红云将他本就惺忪的双眼刺的更加难以睁开。
唐武宗缓过神道:“原来是一阵风。”
紧接着大喊道:“马元贽,关上殿门,我冷。”
时值春天,怎么可能冷呢?
天,其实不冷,只是唐武宗马上要归西了。
没等马元贽走过去,唐武宗又喊到:“那……红色的是什么?把朕的眼睛刺痛了。”
马元贽大气不敢喘,小声说道:“主上,那是火烧云,不刺眼,只是主上没休息好,才感觉刺眼。”
唐武宗训斥道:“胡说,你这个腌臜奴才,那怎么是云呢,那好像是血……。”
血?唐武宗这是做梦吧,满天的云怎么可能看成血呢。
我们看是云,马元贽看也是云。
可他唐武宗看的就是血了,因为此时大殿之内还有一个人。
他不是普通人,而是揭谛大菩萨。
大菩萨离开西天大雷音寺,在灵山脚下的玉真观金顶大仙处喝了一杯茶,交待自己去大唐的工作后,来到了唐武宗身边,寸步不离。
不是想杀,而是想看看这位毁佛的皇帝怎样死亡。
唐武宗眼里看到的也是云,只是大菩萨清楚此时的唐武宗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了。
大菩萨不敢违了燃灯古佛和如来佛祖的法旨,但他想在唐武宗驾崩之前,让他悔悟。
因此,控制了唐武宗,让他认为火烧云是血。
唐武宗说完。
马元贽耷拉着脑袋说:“主上,那确实是云,火烧云,主上继位那天也有,赵继真还说那是祥瑞。”
唐武宗没有再骂马元贽,而是自言自语的说:“赵继真?他是谁……,哦!赵神仙,狗屁神仙,服用了他的丹药,我的身体日渐羸弱,好像中了毒……。”
当他说完“好像中了毒”的时候,眼睛再次望向了那片火红的云。
突然,唐武宗不知哪来的力气,腾地站起来指着火烧云说:“不,不,不……,那……不……是……云,就是……血……无辜僧尼的血”。
说完,瘫坐在龙椅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马元贽看到此景,知道皇帝驾崩了,可他没有着急,而是贼溜溜的观察了四周,然后偷偷打开传位诏书。
打开之后,他很惊讶,说道:“怎么是他呢?”
揭谛大菩萨在暗中观察,本想阻止马元贽,但大菩萨看出马元贽的心思,知道他要拥立李枕。
大菩萨心想:“李忱本是我佛门中人,命中有帝王之数,马元贽篡改诏书也好,武力拥立也罢,对我佛都是有益的,且不管他了,先去擒拿妖道。”
大菩萨离去,马元贽独自在大殿里思考拥立之事。
唐武宗驾崩,笃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后,废止了唐武宗的灭佛政策。
闲话少叙,我们来说赵继真。
揭谛大菩萨从大殿离开,与早已等候在太极宫中掖庭宫外的五方揭谛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汇合,专等赵继真出现。
客官会问,何不到赵继真的太极八卦宫去擒拿呢?
擒拿不难,但这是在凡间,菩萨前来不能扰了下界的秩序。
等了三天三夜,没等来赵继真,揭谛大菩萨恐日久生变,故化身大唐人曹官魏征托梦给唐宣宗李忱,告诉他赵继真的藏匿之处。
第四日午时,北衙禁军浩浩荡荡的开进掖庭宫。
北衙禁军,指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的皇帝私兵,起于唐朝又止于唐朝。
北衙禁军的到来,惊动了躲在暗处的赵继真唯一女弟子妙阳。
妙阳,早年曾是唐武宗身边的侍女。
当年的她,夜里被阵阵阴风惊醒而大喊,被赵继真用妖法擒去,赵继真见她楚楚动人,不舍糟践,因此没有将她作为采阴补阳的工具,而是精心培养,使其成为自己最得意的女弟子,也成为自己安插在皇帝身边的奸细。
妙阳虽然拜妖道为师,但她那颗纯真的心没有变。她认为,赵继真没有糟践她,对她有恩。
因此,一直想报答赵继真。
此时看到北衙禁军来此,她赶紧走进秘密通道,到地宫通知自己的师父。
地宫之内,妙阳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师父赵继真,你看他怎生打扮:
头戴灵图五岳冠,身穿龙凤天仙衣,手拈麈尾拂尘,腰佩太极天禄剑,脚踩云头双脸鞋。面如耳顺老人,白须飘颔下,体态瘦弱,身长不足六尺,颇有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
妙阳小心翼翼的近前说:“师父,北衙禁军……。”
没等她说完,赵继真挥动手中拂尘,开口道:“唐武宗殁了,李忱继位,马元贽那个阉人坏吾好事,看我怎么收拾他。”
顷刻间,早已不见了赵继真,瘦小的妙阳静静的站在那里等候师父回来。
看官猜他去哪了?掖庭宫。
此时的掖庭宫内,北衙禁军严阵以待,就等马元贽一声令下开挖。
马元贽倒是不急,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赵继真的对手,他在等,等那个给唐宣宗托梦的人曹官魏征。
没等来揭谛大菩萨现法身,却等来了赵继真。
正当赵继真要大开杀戒的时候,看到了远处的揭谛大菩萨。
赵继真心惊,顾不了那么多,准备逃窜。
说时迟,那时快,揭谛大菩萨将如来佛祖临行前赐给的紫金箍儿丢了过来。
但见那紫金箍儿滴流流的飞到赵继真的头上。
瞬间,金光闪闪,赵继真被笼罩在金光之内,难以逃脱。
揭谛大菩萨见擒了赵继真,收回困着赵继真的紫金箍儿,就在那一刹那间,赵继真运用解尸法,逃了。
揭谛大菩萨最后困住的只是赵继真的驱壳之一。
正当揭谛大菩萨要去追赶时,五方揭谛前来报称,在地宫抓住了赵继真一干弟子,落难的僧尼等已妥善安排。
揭谛大菩萨停步,与五方揭谛说出擒拿赵继真始末。
六位平日里不可能焦躁的大能者,此时焦急万分。
无奈,只好将擒来的赵继真弟子,一一询问。
没等开始,妙阳开口说到:“菩萨,我知道师父去了哪里。”
揭谛大菩萨闻声望去,看到了站在边上的妙阳。
“你叫什么?”揭谛大菩萨问到。
妙阳答曰:“妙阳,赵继真的女弟子……。”
妙阳把如何被掳,如何拜师,北衙禁军来后的事情统统告诉了揭谛大菩萨。
大菩萨问:“你师父逃去哪里?”
妙阳答到:“昆仑山”。
揭谛大菩萨望向五方揭谛,示意暂回灵山。
大菩萨命五方揭谛将赵继真的弟子,找适当的理由交给北衙禁军。
妙阳突然跪下,哭着说到:“求大菩萨开恩,放妙阳一条生路,妙阳定改邪归正,隐深山修道,悔过。”
揭谛大菩萨慈悲,又见妙阳没有落井下石,还对赵继真口称师父,也没有负隅顽抗,因此对妙阳说:“你且去罢。”
妙阳谢过,转身离去。
之后的妙阳,潜心修道,为佛教做出巨大贡献。
揭谛大菩萨率众揭谛回灵山,暂且不提,咱说说那赵继真。
他如何能从如来佛祖的紫金箍儿中逃走呢?他从何处学得解尸法呢?
这一切,都与他的师承有关。
师承何处?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看官很熟悉吧,这是孙悟空学艺的地方。
对,就是那里。
不仅如此,他还与孙悟空颇有渊源。
孙悟空当年还是灵猴的时候,菩提祖师化身樵夫将他引向山门。
樵夫离去,孙悟空来到斜月三星洞门口,看勾多时,不敢敲门,只好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不多时,只听得洞门呀的一声,里面走出一个像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的仙童,将孙悟空引进洞中。
这位仙童,便是后来的赵继真。
孙悟空打破菩提祖师暗谜,习得大品天仙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法术,却因卖弄被逐出师门。
仙童通过此事,处处留意,最终也得到菩提祖师的欣赏,授他法术。
只是,仙童根基不够,只能选择“动”门之道修行。
后来,因他高傲自大,不听祖师之言,祖师本想废去他的法术,但因一念之仁,留一分法术给他,将其逐出师门,自生自灭。
之后,他隐遁昆仑山,苦修“动”门之道。
几百年后小成,前往都城长安,入皇宫,改名赵继真,成为深得皇帝信任的“神仙”。
之所以毁佛,是因菩提祖师本是观音菩萨奉如来佛祖法旨所化,专为培养孙悟空而来。
菩萨任务完成,临行之时发现了赵继真有邪念,因此废去他九成法力。
赵继真因而憎恨佛教,誓与佛教不两立。
他是菩提祖师最后一位被赶逐出师门的弟子,法号悟真,是孙悟空的师兄。
《西游记》中,菩提祖师曾言: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
“小徒”,不单指第十辈,还有“小”的意思。
当时,祖师门中,悟字辈都是小童,仙童赵悟真是悟字辈中的大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