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作者:萌书生
公元438年(太延四年),笃信道教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沙门尽皆还俗,以从征役,解决翌年西伐北凉所需的人力问题。
公元444年(太平真君五年),太武帝下灭佛诏,指责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规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及师巫、金银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拓跋,不得藏匿。过期不送,一经查实,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以加强政治控制。
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卢水胡人盖吴聚众反魏起义。
太武帝出兵镇压,却发现关中地区佛寺内藏匿武器,太武帝怀疑僧侣与盖吴相勾结,于公元446年(太平真君七年)宣布佛教为邪教,下诏灭佛,在各地焚毁所有的佛像和佛经,沙门无少长悉坑之,禁止佛教的传播。
经此灭佛事件之后,北方地区佛教势力陷于衰落,直到太武帝驾崩,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颁布复佛法诏,佛教才得以复苏并继续发展。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颁布“复佛法诏”后的百余年来,佛教得到百姓们的认可,得以迅速发展,大有成为南赡部洲第一宗教之势。
公元567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卫元嵩向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
言语之中,皆露出灭佛之意。
之所以有此论断,是因北魏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导致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以致全国佛寺数量高达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高达200万之巨。
周武帝当时想灭佛,但受制于权臣大冢宰宇文护的制约。直到公元572年,周武帝才诛杀了宇文护,掌握了大权。
大权在握的周武帝,于公元573年召集道士、僧侣、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
此次讨论结果,儒为先,道为次,佛为末。
公元574年(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公元577年(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后,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这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
周武帝灭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时有人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强国富民之上策”。
事实也是如此,周武帝灭佛,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的六十多年里,佛教得以喘息,留下了再次复苏和发展的可能。
公元639年(贞观十三),《西游记》提到这样一件事:“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唐王李世民举办水陆大会超度亡魂,诏令陈玄奘大阐法师,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
此情此景,被领了如来佛祖法旨,前来长安访察取经善人的观音菩萨看到。
菩萨深知,唐王有心向佛。
因此,拿佛祖临行前交给她的锦襕异宝袈裟和九环锡杖去见唐王。
之后,唐王将锦襕异宝袈裟和九环锡杖赐给陈玄奘。
七日后,水陆大会正式开始。
陈玄奘具表,请唐王拈香,善声遍满天下。太宗排驾,率文武多官、后妃国戚,早赴寺里。那一城人,无论大小尊卑,俱诣寺听讲(《西游记》)。
当陈玄奘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时,观音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就这样,陈玄奘主动请缨,去西天取经。唐王与陈玄奘结拜为兄弟,赐法号:三藏。
取经路上,唐三藏经观音菩萨指点,收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为大徒弟、收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间的原天蓬元帅猪悟能为二徒弟、收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到凡间受罚的原卷帘大将为三徒弟、收犯了忤逆罪待斩的西海龙王玉龙三太子为脚力。
之后,师徒四人一马历一十四个寒暑,经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后,终于到达西天大雷音寺,取得大乘佛法传至东土大唐。
后,唐王李世民接受唐三藏“欲将真经传流天下,须当誉录副本,方可布散。原本还当珍藏,不可轻亵”之建议,召翰林院及中书科各官誉写真经,并将其藏于在长安城东,新建的誊黄寺中。
自此,佛教得到复苏,在南赡部洲继续生根发芽。
正当人们虔诚的信奉佛教时,唐王李世民的后代却给佛教带来了新一次的近似于毁灭式的打击。
唐三藏取回真经的两百多年后(公元840年,开成五年),唐朝第十四位(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皇帝唐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初封颍王,后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李瀍(后改名炎)为皇太弟。
同月,年仅32岁的唐文宗去世,李瀍即位,为唐武宗。
次年,唐武宗改元会昌,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可是,唐武宗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库空虚,官员腐败成风,苛捐杂税繁重等。
唐武宗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可有一部分人却很富有。
哪一部分人?和尚。
由于唐王李世民对佛教的重视以及后来的武则天对佛教的重视,使佛教日趋鼎盛,走向繁荣。唐朝中前期,佛教建立了各支宗派,并向国外发展,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佛教的世界中心,佛教也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据统计,有唐一代二十一位皇帝中,除去唐武宗对佛教排斥外,其他皇帝对佛教基本上是尊崇支持的。
唐朝佛教的鼎盛,也使僧、尼在唐朝拥有了特殊的地位。《唐六典》规定:“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一如之。”
可见,外来的佛教已经有资本与本土的道教一搏了。并且,唐代皇帝还多次赏赐土地给寺院。
这还不算,僧尼还有另外的特权,不需要缴纳赋税。
僧尼们有土地,闲置是最大的浪费。
因此,各大寺院利用皇帝给他们的优待和富余的土地发展经济。
寺院经济不断发展和扩张,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阶级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皇帝穷的叮当响,僧尼却富的流油,成何体统。
此事,被一位叫赵继真的道士发现了。
赵继真,曾在唐敬宗朝充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出入宫掖,人呼赵炼师。
他经常向唐敬宗说以神仙之术,宜访求异人以师其道。
赵继真整天胡说八道,皇帝们也信了。
不是皇帝愚蠢,而是唐朝皇帝也笃信道教。
唐朝建立后,因皇帝姓李,道教尊奉的老子也姓李。
因此,唐朝统治者便借助神权,提高李氏家族的地位,自认是老子的后代,所以推崇道教。
这位刚刚继位的唐武宗,也信道教。
赵继真一直得到皇帝的宠信,唐武宗对他也是深信不疑的,为藩王时,便请赵继真入禁中修金箓道场。
没即位之前就把这位赵继真宠上天了,即位之后更甚。
道士赵继真清楚唐武宗为国库空虚发愁,他更清楚佛教有钱。
由于佛教一直蚕食着道教的地盘,赵继真早想打击佛教,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
因此,仗着唐武宗对他的宠信,提出毁佛。
这本不是什么好事,但能充盈国库,便也成了好事,时任宰相的李德裕站出来支持。
唐武宗见自己最宠信的“神仙”和最信任的宰相认为毁佛对国家有利,他也就同意了。
于是,唐武宗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十月九日颁布敕书,要求有异行和不守戒的僧尼还俗,天下所有僧尼解烧练、咒术、禁气、背军、身上杖痕鸟文、杂文功、曾犯淫养妻、不修戒行者,并勒还俗。若僧尼有钱物及谷斗、田地、庄园,收纳官。如惜钱财,请愿还俗去,亦任勒还俗,充入两税徭役。
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十月九日至会昌三年(843年)正月十八日,京城左街还俗僧尼共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右街还俗僧尼共两千二百五十九人。
会昌四年(844年)三月,唐武宗再发敕书,下令不许供奉佛牙,五台山、泗州普光王寺、终南山五台、凤翔府法门寺藏有佛指节的寺庙,禁止置供巡礼。
会昌四年(844年)十月,唐武宗敕令拆天下小寺,经佛搬入大寺,钟送道士观。被拆寺不依戒行的僧尼、年少有戒行的僧尼,尽令还俗,递归本贯。仍存年老有戒行的僧尼,许配大寺,京城就拆毁了三十三座小寺。
会昌五年(845年)四月,唐武宗正是下敕书灭佛,规定西京长安只能保留4座寺庙,每寺留僧10人,东京洛阳留2寺,其余节度使的治州共34州留1寺,其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其他寺庙全部摧毁,僧尼皆令还俗,所有废寺铜铸的佛像、钟磬全部销熔铸钱,铁铸的交本州销铸为农具。
到会昌五年(845年)八月,所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四年的毁佛、灭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成果只是唐武宗的成果,其他三洲的国家却遭了秧。
北俱芦洲、东胜神州,西牛贺洲三洲的大小国王们对唐武宗灭佛非常震惊。
他们面对大批避难的和尚,想置身事外,但又怕佛祖惩罚,因此只能在自己贫瘠的土地,从捉襟见肘的国库里拿出钱,架起粥锅,施舍避难的东土和尚。
一时间,三洲众国遍地粥锅,贫穷的小国更加的贫穷。
就在下界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远在天竺国灵山大雷音的如来佛祖也非常的焦急。
此时的大雷音寺,除去佛、菩萨等数量增加之外,没有其他变化,正如《西游记》所说:
顶摩霄汉中,根接须弥脉。巧峰排列,怪石参差。悬崖下瑶草琪花,曲径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却似火烧金;白鹤牺松立枝头,浑如烟捧玉。彩凤双双,青鸾对对。彩凤双双,向日一鸣天下瑞;青鸾对对,迎风耀舞世间稀。又见那黄森森金瓦迭鸳鸯,明幌幌花砖铺玛瑙。东一行,西一行,尽都是蕊宫珠阙;南一带,北一带,看不了宝阁珍楼。天王殿上放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浮屠塔显,优钵花香、正是地胜疑天别,云闲觉昼长。红尘不到诸缘尽,万劫无亏大法堂。(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
此刻,大雄殿内,如来佛祖面目凝重,诸佛、诸菩萨、四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比丘僧、尼等无不眉头紧锁。
正当大众不知如何是好时,如来佛祖打破了这份寂静。
佛祖对众言:两百多年前,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自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菩萨、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八部天龙广力菩萨传《三藏真经》后,南赡部洲者不再贪杀,养气潜灵,人人固寿。
可现在呢?唐武宗在妖道赵继真的鼓动下,大肆毁我寺院,灭我僧众……。
正当大众等待佛祖法旨时,听到的却不是佛祖的声音,而是“铛”的一声。
只见那紫金钵盂被佛祖狠狠的摔在了大殿之上。
此钵盂是大雷音寺少有的俗物之一,是当年唐王李世民赐给唐三藏化缘用的。
唐三藏因无人事给阿傩、伽叶,便将此物作为人事奉上。从那之后,紫金钵盂便一直放置在由十八尊罗汉看守的灵山宝库内,只有佛会的时候才会取出。
紫金钵盂意义重大,代表了200多年前唯一没有把佛教作为主流教派的南赡部洲大唐官方对佛教的认可和唐皇室成员对佛的虔诚之心。
紫金钵盂虽然放在宝库里,但如来佛祖讲经时,经常与大众提起,可见如来佛祖对大唐的重视。
紫金钵盂何时到了如来佛祖手中呢?
在如来佛祖说到唐武宗时隔空取物,将紫金钵盂从宝库内取出。
这一在刹那间完成的动作,能看清的恐怕只有不知何时从宝阁来到大雄殿上,一直没被大众发现的燃灯古佛。
燃灯古佛,太上老君化胡为佛创立佛教之后,任命他为佛祖,我们常称他为“过去佛”。
燃灯古佛与如来佛祖是师徒关系,他最了解如来了。
如来扔掉紫金钵盂的意思是“弃”。
“弃”什么呢?当然不是大唐,因为当时的大唐已经成为佛教的四洲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佛教在南赡部洲的发展,甚至超过了西牛贺洲。
不弃大唐,那“弃”的意思自然是“杀”了。
杀唐武宗。
想到这里,燃灯古佛高声喊道:“如来,切不可鲁莽”。
大众寻声望去,见那古佛缓缓而来,既皈身礼拜。
这是大众300多年来,再次见到燃灯古佛。
他与先前为佛祖时一样,所过之处熠熠生辉,好像黑暗中的明灯,指引大众走向极乐世界。
听到燃灯古佛的声音,如来急起身合掌向前施礼,礼毕后,说:“请古佛明示”。
古佛缓缓说到:“下界帝王不是普通凡人,他们皆是天之子,你想杀天之子?代表天地的三清不足惧,可开天辟地的盘古大帝呢?你若杀唐武宗,便是逆天而行。凡人,在仙佛眼里是渺小的;仙佛,在盘古眼里是渺小的。盘古赋予每个王朝固定的气运,也赋予了每一位天之子固定的气数。唐武宗气数尚在,汝不可造次。汝等能做的,只有等,等待唐武宗气数消失。为保我僧众,汝可派三千揭谛下界保护东土众僧,唐武宗驾崩之时,毁佛、灭佛自然结束。”
如来佛祖听到此话,沉默良久,大众也是面面相赫,待如来再要争辩时,燃灯古佛早已化作一道金光离去。
去了哪里?回宝阁去了。
如来佛祖无奈叹道:“谨遵古佛法旨”。
如来虽是佛祖,但他不敢不尊。
天地君亲师。
天地,如来要尊盘古的代表三清;君王,如来要尊玉皇大帝;亲人,如来要尊孔雀大明王菩萨;师傅,如来要尊燃灯古佛。
如来刚说完“旨”字,远处再度传来燃灯古佛的声音:“唐武宗不足为虑,灭佛一事皆因赵继真,切莫让那妖道逃了。”
燃灯古佛说到赵继真是妖道,还真不是冤枉他。
赵继真法力高强,先前屠僧一事做的天衣无缝,连佛祖都没发现。
佛祖听到燃灯古佛的话,展开佛眼,看到了赵继真用妖术掩盖之下的真相。
当佛祖看到那一幕时,彻底震怒,定要违背慈悲之愿往,灭妖僧,安被屠众僧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