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文成武落 / 第9章 要求

第9章 要求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和赫连老伯一起走向湖上的画廊桥。这个园子可能只是巨大庄园的一部分,郁郁葱葱的树丛满眼绿色,氤氲缭绕的假山和神龛,湖泊恬静而迷人,丝毫没有那些现代的公园里臭水般的腥气,而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感扑面而来。这个湖泊是靠着一条人工的细溪维持水量,不过我们是在湖泊的另一面走上廊桥的,可以远远的看到溪水两畔种着些许桂树,桂花混杂着绿叶非常的柔美。
  我去过两遍颐和园,这个画廊肯定是不可能与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长廊相比,而且它是廊桥,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建造于湖边的长廊。但是!但是在我一个现代小民看来已经非常好看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印象里,齐朝皇宫里也没有相似的地方。说真的,小时候第一次去颐和园的时候是在千禧年,那时候我还生活在家乡吉林省,所以是以一个熊孩子年龄游客的身份来游玩儿的,于是我肯定俗不可耐的、跟其他所有人都一样的在北京几乎所有景点上都写下了“到此一游”,现在想想,当时应该做些更加出格的事情以彰显自己的个性。
  这只是一个世家豪族的大院,并不是清代皇帝们的花园,所以规格和气势都很小,湖的面积虽然不太大,但是上面也能戏船,所以也是不小的。画廊桥胜在“画”上,每个两柱之间都有不同的图案、画作,以及颜色鲜艳的花花草草。我没去过苏州,不知道那些古代园林都大概是什么样子的,不过就我眼前的的这座巨大的庄园而言,它的各个方面绝对不输清朝人,而且不同于清代的建筑风格,这里都是清淡的魏晋南北朝风格,看起来真是别具一格。我的原身萧宝融肯定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对于皇宫的细节都是毫无关注,不然我应该不会这样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看来看去——显然是现代灵魂在发挥“好奇”的作用。
  其实也可以理解,基本上所有人都不会对每天均能熟视无睹的静物产生想要仔细观察的念头吧,我肯定不会细细的打量每天上班工作的写字楼,虽然我知道写字楼长什么样子,也知道写字楼外面的标牌样子,但是不可能会有兴趣像旅游一样去逛写字楼吧。这个画廊里大多是“近期朝代”的藏品,既东晋、南朝刘宋时期的藏品、画作,就像在现代一般明清文物更多的道理。说是藏品,古人保存文物的手段真是简陋的令人发指,如果是明清那种古代,可能还可以裱起来,对于现在来说,唐代还是遥远的未来呢!于是,我看见一幅幅东晋时代的“随笔画”就那么赤裸裸的露在墙上,没被钉在廊壁上纯粹是因为钉子还没有被发明制造出来。
  有的隔断处就摆一盒子,木盒子上面还有精细的雕花,打开一看是一件“古”瓷器,嗯,好吧。老伯,这真的一点儿都不值得洋洋得意,您老保存贵重物品的方法真是……太“古人”了,就连五百年后的北宋人都比你强太多了!有的隔断是阳光从空着的两柱间照过去,另一个两柱隔断是壁画,正好被灿烂的阳光照射,很漂亮的壁画,就是这样照下去,不出三五年那里的色彩就会逐渐失效变质,然后就白画壁画了。果然,古人都死了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发明冰箱、电视和洗衣机呢!东晋的某个不知名的人,好不容易画了一幅画,就指着这幅画流芳百世呢,被你这么一整完全保存不到现代,这画可能连唐代都坚持不到就会湮灭。还不如交给我带到齐朝宫里找专业人士保存,至少这个叫……我瞅瞅,叫“漆雕珩”的画家就会为人广知了。
  老伯看着我好奇的、四处打量的眼神,完全莫名其妙的狐疑了一下,这些在他看来纯是装点的、不值钱的东西,我竟然看的那么认真,按理说身为皇子,皇宫里的所有东西都肯定是人世间最优秀的,不应该会有这么没见识的举动吧,他的藏室里拥有的珍宝更多,只是从未示与外人罢了。“萧宝融,呵”,老伯轻声的一句,开口说道:“你回去吧。”我心里咯噔一下,眼睛瞪的死死的看他,他这是在说什么?他要放我回南齐?他说的是这个意思吧?他在干什么?他肯定会提出什么要求的!我才醒来不到几个小时,他就放我走了,发生什么变故了么?有人来问我了?他打听到了什么了?我意识到自己正在用毫不掩饰的眼神盯着他看,赶忙强行的低头,将目光直直的移到了一盆艳丽的黄菊上。突然,我意识到了什么,“我是不是在这儿很多天了?”我问道。
  “你来了九日了。”老伯缓缓的答道,“我帮你安神之后,你就一直在定魂,期间理应凶险异常,你却静若安眠。”自己竟然在这里待了这么久!这都超过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到底是怎么来的?我原身虽然是被刘谓掳来这里,但原本的萧宝融他究竟为什么会碰到刘谓才是我应该去了解的,这个问题的本源也既:一开始我的原身为什么会在那棵树下?那里是什么地方?“刘谓……他,阿伯,你是不是想让他跟着我回齐?”我懵了,完全不着调的开口问他,也心如乱麻根本就不再顾虑重重,直接把谈话试探的最终目的挑出来,正大光明的摆在台面上问他。这些天我的状态一直非常不好,根本就没跟赫连老伯说过几句话,而且就是仅有的这几句话还将我的底细露了个一清二楚,索性就根本不想那么多了。
  “他会跟着你,我的要求……赫连家族的要求,等你拿到那个位置再说吧,到时候他会告诉你的。”老伯漫不经心的说道,而我则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思维风暴中,“赫连家族”这个词可不是轻易就可以说出来的,清朝在对待明朝皇室的态度上可不是慈悲为怀。北魏民间可能不知道“赫连家族”是什么意思,但是官方暴力机关肯定都知道“赫连”所代表的含义,而且不可能会风平浪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当地的政府机关已经被老伯背后的庞大力量控制住了,甚至北魏宫廷中肯定有人站在他们家的身后。不应该呀,我可是比较了解北魏现在的那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的,说是“比较了解”,也就是通过上学时的历史课、平时生活中百度百科来了解的。
  这位孝文帝,在嫡祖母文成文明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北魏立国以来最大范围的改革,简而言之就是“均田”、“迁都”和“汉化”这三个要点,均田制缓解了北魏的社会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而迁都洛阳则为后来的“六镇之乱”埋下了伏笔,也是北魏衰弱癌变、门阀林立的根源,汉化政策更正是为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华夏创造了条件。真是辛苦这些古代少数民族人了,他们不遗余力的为中华民族的同化做出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鲜卑人也成为消失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古代游牧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孝文帝改革,学习的是东汉、晋代,这种效仿的对象只会给原本纯洁的北魏帝国带来癌细胞一样的门阀世家豪族,如果是我所在的南朝还好,南朝从东晋已经在这种政治形态下驾驭多代了,齐朝政治的游戏场上都是懂规则的老司机了,而北朝政府显然还非常单纯。
  北魏会被这些“癌细胞”撕碎的,赫连老伯和他背后的家族一定是看出了这种趋势,所以准备“投资”南朝了。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