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沈唐 / 第五十一章 风云际会 翻云覆雨 一

第五十一章 风云际会 翻云覆雨 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润物无声,随风入夜。
  一夜无话。次日照例是卯时起床,才发觉夜间缠缠绵绵的降了这个春天的第一场雨。雨天路滑,自然是没法跑步了,在客栈的房间里胡乱打了趟拳,俯卧撑与仰卧起坐是每天锻炼必做的。在另外一个世界,被酒精掏空了身体,刚届中年便觉体力不支,三高什么的一黏上身便死乞白赖的不肯走。莫名其妙到了这,倒是知道珍爱生命了,一年多持之不懈的锻炼再加以习武健身,身子骨渐渐健朗,天天锻炼身体好啊。
  仍旧是不紧不慢踩着时间点到贡院,擎着柄黑伞。他不是个心理阴暗的人,之所以偏爱黑伞,完全是因为范闲宁缺陈长生之故,黑色代表坚毅不屈掌控命运,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到。
  雨丝淅淅沥沥,微风拂面,毕竟尚是早春,纵然在江南之地,也是寒意阵阵。大概也正因飘着雨之故,贡院大门提早了半个时辰开启,且在每个考房都燃起了蜡烛------传闻礼部侍郎陈季壬为官英勇无畏浩然正义,对待下属学子谦逊有礼体贴关切,果然不假。仅今日此两点,便可证其实,小节处观大体也。
  许是飘雨之故,今日考房中那股难以言喻的味道倒是散了许多。有了昨日的经验,沈睿干脆吹熄蜡烛,专心“睡觉”,仍是如昨日一般流程。
  帘后,本科主考官陈桷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唤过一个巡场员,低声吩咐了两句。那巡场员点头应下,心情有些异样:陈侍郎向以刚正不阿清廉自律闻名,身为乡试主考官关注某一考生似有不妥吧??他却不知,陈桷此人,官声虽盛,却一直不减文人风骨,向以文人自居。其乃弘庆朝探花郎,才思敏捷,于文学之事最为看重。昨日丙四房的异样,陈主考自是看了个明白,之后有意看了看那两张答卷,粗略看了一遍后,沉吟不语,又捡起来看了一遍,仍是沉吟未语,熟悉他的人当明白这正是他在用心思考,能让陈探花从粗读到细的文章,自然是极好的。想着自己让人记得在午后“唤醒”那个考生,陈侍郎心中苦笑,倒是头次见到在贡院乡试补觉的,两篇文章一个多时辰一挥而就,且能写到叫读者欲罢不能,这实在是有些神奇了。不过,观其先前之作,还真是才华惊艳,实乃百年难遇的奇才。不错,陈桷虽没见过沈睿,但知道这个人,所谓观其文识其人也。“信江集”非止在信江一地备受士林推崇,在京城也是小有影响,沈睿的“作品”传到临安,在文化圈亦是引发轰动,其文、其字、其人,热议不已。所谓“三郎体”,所谓“折花郎”,简直刮起了沈氏旋风啊。陈桷便是通过沈睿答卷上的字体确定了其人,这文章、这字体,于好文喜字者而言,不啻为炎炎夏日里的一汪清泉,甘之如饴。
  于此内情,沈睿自然不晓,仍旧午后醒来,看看试题,策之题为:“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符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即“试述专权之优劣”。其时左相汤思退与当今圣上有变革之举,汤氏既得政,每赞上以独断,上专信任之。陈桷出此题,自然是想引导考生对君相独断时局的注意与思考。
  论文题则较空泛:“时局动荡或安定,试论之。”这样的题目可供发挥的空间就足够大了。
  有了昨日的经验,沈睿又开始闭目养神,在外人看来似是在构思文章,只是时间久了些,约莫半个时辰后方坐直身子,奋笔疾书,先答对策:
  “余闻公道在天地间,不可一日无雍阏,所以昭苏而涤绝之者,宰相责也。然扶公道者,宰相之责,而主公道者,天子之事。天子而侵宰相之权,则公道已矣。三省枢密,谓之朝廷,天子所与谋大政、出大任之地也。政令不出于中枢,昔人谓之邪风墨敕,非盛世事。国初三省纪纲甚正,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宫府之事无不统一于宰相??
  然或谓比年以来,大庭除授,于义有所未安、于法有所未便者,悉以圣旨行之。不惟诸司升补上渎宸奎,而统帅蹿职,阁级超迁,亦以寅缘而行恩泽矣。不惟奸赃湔洗上劳涣汗,而选人通籍、奸胥逭刑,而钻刺而拜宠命矣。甚至闾阎琐屑之斗讼、皂隶猥贱之干求,悉达内庭,尽由中降。此何等虮虱事,而陛下以身亲之。大臣几于为奉承风旨之官,三省几于为奉行文书之府。余恐天下之道从此雍矣??
  若陛下重宰相之权,正中书之体,凡内批必经由中书、枢密院,如先朝故事,则天下幸甚、宗社幸甚。”
  这篇策论的核心意思是说国家的执政权归于宰相,因为宰相代表着“公道”,君主虽身份尊贵地位崇高,却不可侵宰相之权。这也是时人的共识:君主当垂拱于治,以执政权付宰相,以监察权付台谏。
  揉了揉手腕,稍稍活动着,沈睿暗自叹息,这文言文美则美矣,实在太过僻拗文绉,远不如白话文洒脱自在,就便是抄写,仍觉别扭。这么一篇策论,依他看来无非十字以概: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当今皇帝,绝对是对权利控制欲达到顶点的君主,皇帝的意志便是朝廷的意志,所谓三省六部,所谓都察御史,尽是体现皇帝意志的权力机构、门下走狗。诚然,鼎丰帝励精图志、锐意改革,乃是一代英武明君。君臣之道,恩义为报,君上强势了,臣下自然弱势,否则定然失势。就当为老辛同学摇旗呐喊申苦诉冤了吧,那是个值得尊重的小老头,虽然不老。
  稍作休息,拉过一张纸,写下《教战守策》这四个字,继续抄袭这项并不伟大且枯燥乏味的工作: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太宗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人以坐作进退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腐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先隋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撅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一禄出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隋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何故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失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这篇文章可就言辞犀利了,其中假前隋安禄山之变致隋室倾危寓本朝乾康之耻,讽当今世人居安不思危能逸不能劳之实,揭时局歌舞升平海晏河清之华衣,针贬时弊,直击要害,剖析当今天下之战势,慷慨陈词,振臂高呼??呃,还是在为老辛同学讨公道。
  关于时局,关于战势,于沈睿而言,有着多了千年的文化进程认知,自然是看的透彻些。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而一个强盛的国家必然是建立在有强大武装力量基础之上,而藏兵于民乃至战时全民皆兵全民可兵,绝对是冷兵器时代可用之策。他是反战的,战火纷飞,饿殍遍野,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战火终究会成战祸,最无辜无助的还是平民百姓。只是,天下无战,世界和平,建立乌托邦大陆,只能是意淫。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一个国家终究是一个个人构建而成,当权者的意志坚定着国势走向。每个个体的思想观念不同,每个国家的治国策略自也不同,你不犯人,并非人就不犯你。不侵犯他国,但也莫让他国侵略。抛出这些观点,或是求个心安,毕竟,生活在这个国度,真正到了国家面临覆灭之际,要么奋起抗争,要么降服顺从。只是,“亡国奴”这三个字着实难听,警觉之,避免之。
  写完最后一个字,如释重负,科举呀科举,人皆向往之,人皆厌恶之。
  锣声响起,仍是董德元率先交卷。沈睿掸了掸衣衫,环顾四周,嘀咕着说了声:“byebye了您啦??”
  雨丝飘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泥土清香,树枝抽芽的幽香。春天,总是充满着活力与希望,叫人心生向往。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