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沈唐 / 第四十六章 潮起潮落 云卷云舒 六

第四十六章 潮起潮落 云卷云舒 六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写上元灯会的词,不计其数,但这阙《青玉案》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璀璨明珠。词从开篇第一句起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上片极尽富丽华贵之词,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以助意而已。
  如此廖廖三十余字,却写尽了满城灯火尽情狂欢之景,下片却该如何往下接呢?诗词歌赋,总是写情写景,寓情于景,景写成这般已臻极致,下片的情如何融汇其中才见作者功底。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沈睿倚靠窗口,广场那边的场景如幻灯片般切换到去年中秋夜,白衣女子抚琴吟唱,玲珑如玉??月如当时圆,伊人杳无踪,有些事情唯在过后才会忆起,有些人儿唯在别后方才难忘。往昔难现,伊人难见,遗憾、迷惘、失落、惆怅,唯此而已,后两句词梦呓般的娓娓道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片一出,闻者莫不动容。大杀器,这绝对是大杀器啊。怎可以如此?明明上阙一了片热闹繁荣景象,到下阙就“灯火阑珊处”了?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怅然、黯然?好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此乃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作者居然竟有这种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忘!直待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阙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而成的元宵欢腾,那下阙一队队引人眼花缭乱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这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
  寻都道学文者莫忘留意,此词上阙临末,已出“一夜”二字,却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阙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
  此词在某世,国学大师王公曾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其一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其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此三句本是描写相思之句,但王公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巧妙运用词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赋予深刻内涵,倒也贴切。
  此时,楼上与广场的氛围对比鲜明,那边厢热闹非凡,这上面却寂静无声,词作如此意境,不可语也。
  良久,无咎公幽幽叹道:“此词既出,往后恐再无元宵词也。”此誉看似太过,但这么一阙词,空前是一定的,词作发展到现今,已过巅峰灿烂期,说是绝后也不无道理,后人要写元宵词,有《青玉案》横亘于前,还真是不好写了。
  陈同甫则是苦笑,摇头:“单论诗词工夫,某距沈显之远矣。”先前他称呼沈睿为“折花郎”,此时以字名之,却是看重于对方,将其摆放在同辈之列。
  直到这时,外面嘈杂的声音仿佛才重新传了进来,众人似从是梦中惊醒,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偶尔望一眼伫立窗前的沈睿,难掩一折服惊羡。
  文抄公看看沉默着的辛弃疾,实在有些赧然。在某世,这篇词正是稼轩居士的巅峰之作,千古流传,经唱不衰。可在这个似是而非的时空,辛幼安成了枢密使,军方头号人物,为了破敌雪耻收复河山而殚精竭虑三十载,文字工夫终是被落下,虽偶有所作,亦难称为文宗巨匠。这阙《青玉,案》在他读来却另有感触,字字句句,直击内心,一时间有些黯然伤神。都说言为心声,这阙词却是道出了辛老的心声,怎能不痴?
  这夜,文会散去,辛老拉着陈同甫与沈睿于带湖观雪楼饮酒赏月。冬暮春来,寒意料峭,月仍是那月,皎净洁白。待到月下湖西,辛陈二人俱是醉意酩酊,酣然入梦,唯沈睿杯满即饮,却是醺然未醉。
  这夜,终究难眠。
  前世一各种饭局练就的酒量放在这世,绝对是大神般的存在啊,喝的这酒虽经他的“指点”改进了工艺,醇香及度数仍远远不及,喝惯了高度白酒的他想谋一醉,真难。
  不过,想来蝴蝶振翅,效因明显啊。
  酿出的酒不再淡出个鸟,茶汤逐渐被真正意义上的“茶”替换,耕作农具经过改良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呃,一些名篇佳作如蒙尘明珠也惊现于世??好吧,这么说似乎有些无耻,抄袭,到底是见不得光的卑劣行径。最最重要的却是火药的改良,这是他私底下的动作,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相信没人会注意到他游山玩水东游西逛的表面遮掩之下在做着的这件事情。在某个偏僻隐蔽之处,几个师傅醉心于某种新奇事物的研制已有数月,已经初见成效,某种将改变这个时代人民认知的东西不久将会给世人带来惊喜,或惊惧。他是个惫懒闲散之人,唯独对这件事上心,认认真真地要把它做好,算是有备无患吧。
  饮酒,可助睡眠,但今夜难眠。辛沈二人喝到最后,一个吁叹不已,对时事的忧虑之情表露无遗,一个击碗而歌,旷达疏狂??但给人“视功名如粪土”的陈同川居然、竟然也要去考本科乡试?!沈睿承认自己被雷住了。
  当朝取仕,除了科举,尚有荫补及荐举两种方式。所谓荫补,顾名思义就是因祖先功勋而补官,是为“推恩荫补”,又名“恩荫”。至于荐举,荐举贤才,授以官职,举荐的标准一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荫补多是授以虚职,简单来说就是躺在父辈的功劳薄上享清福。而荐举则多是授以不入流的小吏,难有好前程。
  陈亮,曾祖陈知元乾康年间以武弁赴京守御,随大将刘元庆死于抗金之战。但这显然不足以“恩荫”。其二十四岁首贡于乡,旋入太学,却在青壮年两次科试未中。但他自青少年便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志量非凡,于十八岁考查历代古人用兵成败之例,写下《酌古论》,为当时婺州知府周葵所赏识,誉其为“他日之国士也”,并引为座上宾。后周葵升任参政,聘其为幕宾,“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尽其议论”,也便是在此时与辛幼安结识,引为平生知己。但其又认定空谈心性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更不能解决抗金统一大计,终究回到永康教书讲学。
  荫补没资格,荐举不合意,科举且未中,龙川先生大概是淡了功名之心,遂“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讲学访友,自得其乐。只是,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心境又起了变化。
  鼎丰十一年,陈亮参加乡人宴会,主人在其汤羹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后猝死,其家人诬告是陈亮投毒,因此吃了官司,被下大理寺。后因大理寺少卿郑汝谐在皇上面前说情,且有辛枢密多方营救,方幸免于难。这次下狱,从表面看是刑事案件,实则隐藏着政治原因。他出狱后说:“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以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究其原因,还是实力不够没有话语权啊,此诚血训也。
  所谓政治原因,盖因其所作《念奴娇登多景楼》而起,“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上疏皇帝,建议“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之锐意恢复。”此疏指陈时弊,触怒许多官僚,“鹞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当路欲置我于死地”。一介布衣,妄论国事,开罪众官,不知天高地厚,岂非作死的节奏?不整你整谁去?
  所以,还得有官命在身,得做官,做大官,做位高权重的大官。唯如此,方能施加影响力,能参予决策层,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譬如抗金。
  做官,荫补行不通,荐举不如意,还是走科举这条道吧。虽然已欲知天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嘛,也没什么稀奇的。他于名间养望多年,学问自是大大的有了,今次决定连考乡试会试,欲连取春秋之闱,是发了狠,要毕其功于一役呀。
  痛定思痛,重走江湖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如此一来,虽不在同个考地,某种意义上而言或许自己便要与陈龙川成为“同年”了,这世界??还真是奇妙啊??
  不过,沈睿欣赏他。他,是个真人。
  只是,真如辛幼安,也成了稼轩居士。官场,不好混。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