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玄幻奇幻 / 满囤爷 / 第四章

第四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般的穷苦之家的一家之主,及家庭主妇是不原意过年的。满囤爷和满囤奶奶就不想过年。因为过年得熬酒。熬酒得用黍。如果用熬酒的黍磨成黏面,能蒸几篱子黏窝窝,够全家人是好几天。过年,得磨一斗多麦的白面。这一斗多麦换成高粱,全家人能多吃多少天。过年,得置买年货。置买年货,又得用粮食。过年,得多费多少粮食。如果不过年,这些粮食就不用破费了。少破费这些粮食,日子过得不还宽裕一些吗。可是,这是多年的老规矩。嗐,没办法。人家过年,咱也过年。过年,对于满囤爷和满囤奶奶来说,是件万般无奈的事情。如果是灾荒年,人们连命儿还顾不好哩,也不说什么过年不过年了。如果家中地无一垄,一年到头以要饭来维持生命,他们也不说什么过年不过年了。一般穷苦人家,一般年景,孬吧好吧,年该过还得过。满囤爷和满囤奶奶认为,人家过年,咱也过呗。头上哪怕有几根儿头发儿,谁肯装秃子呢。
  “穷年不穷节”,这是当时当地人们的俗语。意思是说,平时怎样俭省吧,过年过节就不能省了。特别是过年。这是指的好年景。如果是歉年,那什么也不讲究了。一般年景,只要有一点儿办法,该咋过就咋过。过年准备酒。酒,有两种,一种是蒸酒,又叫白酒。这种酒度数高,醇香,是蒸酒馆(专门做酒的作坊)酿制的,一般人不会做。这种酒贵,平时,村里的杂货铺卖。一般人舍不得喝。一种是明流,又叫黄酒,又叫黄明流。是黍碾成米(黄米),熬成粥,放上酵子和曲,发酵而成。一般人都会做。过年时,一般人家都要做些来招待客人。满囤爷家过年时也做一些。满囤爷家每年种点儿黍,就是为了过年时做些酒。(一部分黍磨成面做黏糕。)不舍得多做,做一小坛子,不舍得喝,把口儿一封,放着到过年时招待客人。腊月半,就开始淮备过年的面。淘麦,磨白面,不管家里有多少麦,只淘一斗多,绝对不能超过二斗。过年这一斗多麦的白面也用不完。剩下的麦,半春天再磨几升。剩下的麦有多有少都换成高粱。再磨些红实面,再磨些筋面,再磨些玉米糁,------过了腊月二十的集,是置买过年用品的集,称为“年集”。由于下了雪,雪一化,路上,街里,到处是粘脚的烂泥。年集成了“黏集”。赶集买东西没法儿推车子,满囤爷上集带的粮食啦,买的东西啦,都是踏着泥,用肩膀来回背。过了晌,赶集回不到家,满囤爷也不舍得买点儿东西吃。赶集时,捎个窝窝,怕凉,揣在怀里,饥了,掏出来啃啃。满囤爷也像其他人家一样,买些香、箔、纸、炮、大红纸--------还有油、盐、肉、萝卜、白菜-----都不多,样样都有些。用别人家的豆腐磨磨个豆腐(一个豆腐大约能用十斤黄豆,大约能磨三十斤豆腐。)豆腐不舍得吃,过年用哩。吃豆腐渣。平时,满囤爷家也换豆腐渣吃,是为了省粮食。半升黄豆就换一个豆腐渣,有一大斗盆。掺些玉米糁或豆糁,放些盐,团成团子,能蒸两大篦子,够吃几天。蒸熟的豆腐渣,咸咸的,也好吃。吃的时候要慢点儿,容易咽着。如果泡到糊涂里,又当馍,又当菜,挺不错。腊月二十五六的时候,蒸过年的馍了,蒸两三篦子馒头,蒸两篦子红实窝窝,蒸两篦子红实面包子,蒸点儿黏窝窝(用黍面蒸成),---------过年的馍蒸好了,只能吃红实窝窝和红实面包子。馒头放着过年哩。还没过年,哪能吃呀。就是过年,也不能随便吃呀。这是供品。上完供,还要招待客人哩,走亲戚还要当礼物呢。孩子们都听话,尽管馋,谁也不要。二十八九炸面饦子。面饦子叫供香,这是上供的供品,更不能吃。炸了“供香”,剁馅儿包饺子。饺子馅儿不过是白萝卜切成薄片,用水焯熟,挤干,剁碎,切几棵葱,放点儿油盐。不舍不得掺点儿肉。肉很贵,只买那么一点儿,哪能舍得掺到饺子馅里一些呀。大年三十包饺子,只包两顿白面饺子,三十晚上一顿,大年初一五更一顿。大年三十这天,满囤爷就更忙活了,早早地起来忙完正常的活儿以外,扫地。扫罢这屋扫那屋,扫罢屋里扫院子,扫罢院子扫胡同。屋里,院子里里,胡同里都打扫于净了,贴上了大红对联,挂起了已故老人列祖列宗的牌位,到老坟地里把已故老人“请”到家,摆上供品,给各位神灵也摆上供品,烧上香,烧些纸,磕了头。先给各位神灵磕头,求各位神灵保佑。再给列祖列宗磕头,算是为列祖列宗行孝。再点响几个炮。对联、炮声、焚香味儿-----带来了浓浓的过年味儿。孩子们盼过年。过年能穿新衣裳,能吃馒头,面饦子,能解馋。过年,总算是盼到啦。孩子们的心情无比欢乐。午饭后,满囤爷赶紧挑着他们家那对笨重的木筲去打水。这时打水和往常打水不一样,这时打水是抢富贵。打的水多,也就是抢的富贵多,是来年的好兆头,可以摆脱贫穷,迎来富贵。满囤爷把厨屋里的水缸,饲养室里的水缸,都挑得满满的。大年三十的晚上,是最热闹的一个晚上。大年三十的晚饭吃得特别早。人们都早早地吃过晚饭,大人,小孩儿,男的,女的,一群一群的,都到大街上去玩。有钱的人家欢乐,放炮,听响。没钱的人家不舍得买炮,不放炮,也(爷)听响。有人在路旁点起了道星草——据传说,文王死了还没安葬,武王选择这一时机开始伐纣王。由于文王还没安葬,武王身服重孝,不能穿鞋,光着脚出征。武王伐纣王,是一场正义战争,深得民心,武王深得百姓拥戴。老百姓怕武王脚冷,走到哪里,老百姓就在路旁点起火来,让武王取暖。路旁这些让武王取暖的火叫道星草。这已形成了一个风俗。这个风俗流传了几千年。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人们都要在大街的路旁点道星草。点道星草,就是拿几捆干草或玉米秸秆什么的,立在那,点着。看向哪个方向倒,来前哪个方向收麦。人们围着火,取着暖,说着,笑着,很热闹。以往有什么烦恼,这时己经云消雾散了。满囤奶奶早早地就带着孩子们出来享受这美好时光来了。满囤爷没到大街上去玩,他还得在家看家,喂牲口。今天晚上喂牲口和往常不一样,牲口喂饱了,该饮牲口了,满囤爷事先烧好一盆面汤,凉得不热了,又拿两个窝窝掰碎到汤里,让牲口来吃来喝。牲口一边吃着喝着,满囤爷在一旁念叨着:“打一千,骂一万,大年三十管顿饭。”这是在特殊的日子里对牲口的特殊照顾吧。这是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对牲口的体贴吧。这是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对牲口的忏悔吧。平时打骂牲口,这是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向牲口赔情道歉吧,-------满囤奶奶带着孩子在街上玩,带着孩子回家了。牲口喂饱了,也饮罢了。满囤爷该去喝一年一度的辞岁酒啦。大年三十晚上,辞岁酒,一般男人都喝。辞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嘛,应该喝酒庆贺。主要是一年到头了,本家族的哥们儿爷们儿在一起聚一聚,说说话儿。满囤爷平时几乎不喝酒。不是不爱喝,酒,有几个男人不爱喝呀,平时舍不得喝。一年一度的辞岁酒必须得喝。去老六爷家喝辞岁酒的人都不空手,都端着酒菜。每年人们都集中到老六爷家喝辞岁酒。本家族的爷们儿哥们儿都去了,满囤爷哪肯不去呀。满囤爷也不空着手,也端着酒菜。酒,自己做的黄明流,装一壶。四个菜:一碟儿咸花生仁。一碟儿凉拌豆腐干。一碟儿凉拌菠菜。一碟儿凉拌白菜。用托盘端着。虽说寒碜,但总算没空着手吧。人们大多都是端四碟素菜,一壶黄明流。人们喝着黄明流,吃着素菜,边吃喝,边说笑,十分开心,非常热闹,好不开心哪。黄明流、素菜,虽不是蒸酒美味,人们却感到特别美。人们热闹了一个大黄昏,散场了,人们陆续离开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是男人不受约束获得自由尽情“玩儿”的晚上。“玩儿”,就是赌钱儿。人们平时是不“玩儿”的。过年了,放松放松。人们陆续地离开老六爷的家,“玩儿”去了。满囤爷不去“玩儿”,直截回家。回到家,拿出珍藏的芝麻杆“撒岁”(注:在院子里,从头门儿到堂屋门儿,撒一溜儿芝麻杆。)了。撒了岁,时候不早了,明天还要起五更过年哩。夜间醒来还得敲梆子,越是在特殊的日子里越得小心。也不知道天早晚,听见人家点炮了,有人起了,也该起了。满囤爷穿上了新衣裳,一身毛蓝。说是新衣裳,其实是旧衣裳,旧衣裳满囤奶奶拆拆,洗洗,补补,做做,没舍得穿,干干净净的,算是新衣裳呗。这是专门儿放着过年穿的新衣裳。满囤奶奶和孩子们也都是这样的衣裳。满囤爷穿好衣裳,在院子里点响三个炮,等于告诉邻居们,他们这一家人也起来了。听到了自己院子里的炮声,满囤奶奶和孩子们也都起床了,都穿上了“新衣裳”,高高兴兴的,过年了嘛。满囤爷洗过脸,给神灵和列祖列宗摆上供品,烧上香,明上红蜡烛,烧了纸钱,磕头。先给各位神灵磕头,再给列祖列宗磕头。满囤爷和满囤奶奶还要走出去,给本家族中及街坊邻居中长辈的老人去磕头:大爷大娘,叔叔婶子,老哥老嫂,过年啦,给您磕头啦。老人们都热情地迎接。在黑魆魆的五更里,到处充满着欢乐,喜悦,热闹。在好年景,过年时,一派欢乐祥和气象。别说是大歉年,就是歉收年景,过年的气氛就凄凉暗淡啦。也有不少人家年前不熬酒,不赶年集置买过年的用品,不磨过年的面,不蒸过年的馍,也不磨豆腐,贴对联啦,放鞭炮啦,就更别提。不起五更,不用到处跑着去磕头。关着门子,半晌才开门儿。这些人家不过年。因为家穷,过不起年。还有的人,过年不过年一个样儿,反正都是要饭。满囤爷心满意足,认识到自家比上虽不足,但比下却有余。起了五更,满囤爷这一天就没啥事儿了。这一天不兴干活儿。干活儿干惯了的满囤爷,这一天感到特别不自在,感到时间特别长,特别难熬。过了大年初一这一天,过年的气氛骤然下降,基本上恢复了平时的生活状况。
热门推荐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永生拔剑就是真理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悍卒斩天指点考古队,竟被当成盗墓贼我有一身被动技黄金召唤师无限仙凰道重生之末日独宠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穿越九叔:吾徒有谪仙之资绿茵腰王斗罗之开局签到女神小舞天牧绝世武圣极灵混沌决香江纵横之1982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