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今天为了庆祝,所以就打算敷衍一下。将以前写下的一些文本取来当作内容。
至于庆祝什么呢?常言道“不怕兄弟苦,就怕兄弟开路虎。”
他人的幸福也许会成为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我只打算说庆祝,至于是什么,我想应该很明了。
而这个“常言道”,在我个人看来,我是觉得“不好”的。
我甚至想要对其进行谴责。
这点若是日后有机会,我们再详细叱责一番。
接下来就看看我以前都写了些什么东西吧。
《抑制情绪后留下的压抑对生理地反应》
1.“压抑”的形成。
因后天教养所获得的道德感、羞耻感和厌恶感,抑制了在不可避免的社交中所产生的情绪和想法,从而留下了“压抑”;抑或者,因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压抑”。
2.“压抑”是什么?
“压抑”就如同一种心理毒素,也可以看作为无法释放的“负面情绪”。长久以往地累积,将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它的清除方式也很简单,便是满足欲望。即因什么事情导致抑制自我的根源,只要将这件事情完成,便能清除这项“压抑”,释放这种毒素。我并不知道这其中是否能够进行“移情”,但确实有另外一种清除方式,只不过在效果上不太理想。
3.“心房”和“压抑”的关系。
假设每一种情绪都拥有一个固定的房间,每一个房间都拥有这项情绪的对立面。例如悲与喜相处于同一间房,通常情况下,其中单一情绪高涨时,对立面将会受到打压,从而不见。
“压抑”没有固定的房间,它会在各个心房间流窜。较为常见的情况下,它将抹杀或者抑制正向情绪,从而让人感受不到被抑制了的情绪。例如,当吃平常喜欢的东西时,会感受到愉悦。当“压抑”抑制了愉悦,再去吃喜欢的东西,便感受不到情绪的波动。但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来进行释放“压抑”,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不能受到反向情绪的引导。应该自主的去认为这件事能带来的效益,即便你感受不到,也要给自己造成一种假象,认为你收获了正面效益。
4.“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压抑”若抑制了“生的本能”,“死的本能”便会控制主体,从而让人退化或者停滞。这也许是一种保护机制,因抑郁而选择自杀的人,是受到了“生的本能”引导,而并不是“死的本能”在作祟。也就是说,当“压抑”不再抑制“生的本能”,(它或许得到了释放,或许流窜到了其他地方,但应该不太可能抑制着“死的本能”)主体便会选择自杀。
双相情感障碍,也许就是“压抑”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来回不断重复抑制。当“压抑”抑制“生的本能”时,人将会丧失动力,(但我认为,这股动力应当与“性原力”所区分开来。)从而由“死的本能”进行引导主体,进入退化或停滞阶段,对未来不抱有希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同时还分别引领着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当然这里面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进行统计,同时到底都有哪些情绪停止运作,或共同工作。)
(“死的本能”:动物的自杀行为。为了家族而奉献自我,牺牲自我,通过行为进行保护手段。所以是一种保护机制。)
5.“生的本能”所产生的动力。(纯粹的求生欲?)
人的好奇心、性欲,这些都属于动物的本能动力,会在后天受到抑制,而这种抑制是必然的。性欲是繁衍的本能,失去了它并不会对生存欲望产生较大的影响。好奇心属于求知欲,失去它也不会对生存欲望产生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