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个人也是一代传奇,汉武帝的脾气在前面都有提到,可唯独对他宠爱有加,即便不如意,也仅仅是外放,离开中央而己,下面我们要开始正式介绍这位大佬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大贵族成分,人家祖上从战国时期就是卫国的卿大夫,(秦朝统一时并没有把卫国灭了,因此人家的爵位没受到影响)比刘邦祖上还牛哈,到汲黯这代已经是第七代的卿大夫。
当然,仅凭这个也不是人家的最大本钱。在景帝时期,人家就是太子洗马(标准的太子党,太子就是刘彻)
因此人家是正儿八经陪着刘彻一起调皮,一起读书长大的,因此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挺铁的。(咱们俗称发小,嘉靖跟陆炳也是,明代最强锦衣卫)
当然如果仅仅是出身高贵和关系铁还不够,他真正出名的是秉正嫉恶、忠直敢谏的杰出品格。(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出身大贵族,没准儿能和海瑞一起掰手腕呢)
而且人家也有自己的脾气,具体表现在,皇帝的命令是可以打折扣的。
汉武帝派他去东越探路,结果半道到吴国就回来了,河内失火,他直接先斩后奏,直接开仓放粮来救济百姓。(老一套,凡是天灾什么的,父子相食这几个字就被记录在史书里了,可想而知当时情况的恶劣)
当然,毕竟是违规了,严格地说算僭越皇权,人家也不傻,回来就直接说明情况并且请罪了。
汉武帝还是比较欣赏汲黯的,(上贤而释之)并且鉴于咱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来吧,先去地方历练一下吧(迁为荥阳令,县令,当年刘老板跟楚霸王就在这地鏖战过)
不过人家毕竟也是大贵族,自然不愿意去当小县令,于是告病辞职了。
汉武帝听说后,还是把他请进中央了。(乃召拜为中大夫)没办法,汉武帝的嫡系发小,铁杆班底,自然要多多照顾。
当然,汲黯擅长直言进谏,自古干这种事的都非常非常容易得罪人,因此,在直谏了几次后,在中央没法待了,只能去地方历练了。(东海太守,相当于国相,郡国并行制下郡国同级)
人家能青史留名,自然不是什么庸才,主修专业是黄老之学。
在主政一方的经历中,奉行清净无为的治国理念,抓抓人事,执法上只抓大方向,从不吹毛求疵。(有没有曹参那味儿了,这就是道家无为治国理念的具体实操)
事实证明,有时候不管比乱管好用,在一年多的任职生涯里,汲黯东海大治。(期间汲黯摸鱼习惯了都,反正皇帝离得远,又不用天天打卡)
我想对于汲黯来说在地方任职应该比在中央舒服多了,但是没办法,政绩已经出来了,而且名声都传到皇帝那里了,然后汲黯又一次进中央了,这次是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主要负责诸侯国各王及其儿孙封爵夺爵等事宜)
这个人呢,性格比较傲慢,而且刚正不阿,别人有错就要去指正。只对合脾气的人(比如董仲舒)和颜悦色。
下面就开始分析一下人家的性格了:
1.主修道家专业,崇尚无为治国理念。在地方历练时就是这一套理念。
2.自身治国才能出众,即便是实施无为而治,也不是纯粹的无政府主义,(万历倒是无政府主义玩的挺嗨)只是还管的管,不该管的就当没看见。
3.刚正不阿,在中央这是少有的敢对汉武帝直谏的人,卫青、公孙弘、张汤那个不是皇帝说啥我干啥,就这位大佬不是,因此在中央,他得罪的人也不少。(自古直谏者都这样,魏征、海瑞,朋友不多,政敌不少)
下面是汲黯的怼人时刻。
第一位,田蚡。这可是汉武帝的舅舅,汉代从吕后开始,外戚势力就比较重,田蚡作为丞相,自然权势滔天,然而对于汲黯来说,照样不给面子好吧。(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第二位,汉武帝。汉武帝本人还是喜欢儒家那一套的,这自然与汲黯存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因此对于汲黯的意见汉武帝又爱又恨,汉武帝跟儒生谈话硬生生被汲黯搞黄了,武帝也是无可奈何,而且人家汲黯也是振振有词:我这是履行职责,公卿是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大臣,自然会尽力帮助君主治理国家。
国有铮臣,不亡其国;家有铮子,不亡其家。汉武帝也是懂这个道理的,虽然不喜欢汲黯直谏的风格,但是还是给出的丰厚的待遇。而且破例给他请病假保留官职的待遇。(当时官员请病假够三个月直接革职,但是他例外)
而且给汉武帝整的估计也有点心理阴影了,在与公孙弘私下见面的时候,汉武帝有时候还不整衣冠,但是对于汲黯,汉武帝每次见他都会整理衣冠,生怕他抓住机会就开喷。
第三位,张汤,汲黯跟他开喷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在此我分析几条哈。
首先,张汤是酷吏,他的执法风格严格按照法律和汉武帝的意志。(替汉武帝背锅)但是在具体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又比较严苛,多重刑连带者,这与汲黯这个道家专业的人在治国理念上有很大分歧。
其次,张汤出身低微,人家汲黯世代贵族,本来就有着属于贵族的高傲,自然看不上张汤这个底层出身的人,(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尤其是这人还一步步跟他平起平坐了。
第四位,自然是公孙弘了,与他的恩怨有点复杂。
首先,派系不同,汲黯是道家代表人物,公孙弘是儒家代表人物,儒家跟道家在汉代朝廷争夺话语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尤其是汉武帝本人偏向儒家,这自然让道家的汲黯会对儒家的公孙弘不爽了。
其次,汲黯是朋友是董仲舒,而董仲舒和公孙弘同为儒家大佬,在朝堂上只需要一个儒家代表人,汲黯自然会支持自己的老朋友董仲舒了。
第三,政见不合,在对匈奴的态度上,汲黯主张与匈奴和亲,继续休养生息,而公孙弘顺应汉武帝的心意,主张对匈奴强硬。
当然最终的结果嘛,汲黯败诉,只能离开中央,连带者董仲舒也是。
所以说政治游戏玩的心眼子,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可论其凶险之处,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汲黯有自己的坚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家治国理念,因此落败是迟早的,不过人家的直言进谏,确实很有用,在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除了他,基本上也没人敢直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