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玄幻奇幻 / 流年无痕 / 第十三章 风气之先

第十三章 风气之先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李天衡初入两湖书院时,内心满是困惑与挣扎。他从未想过自己会陷入如此的迷茫,眼前的一切新旧交织、古今碰撞的局面让他倍感陌生。书院的阵阵书香与古朴的建筑风格似乎在提醒他,这里的根基深厚,但又不禁让他感到些许压抑。而新式课程的内容与气氛,却让他心生疑虑——这真的是他所期望的“救国良策”吗?他总觉得自己身处一个没有方向的迷宫,前路难辨,心中充满了徘徊与不安。
  然而,自从旁听那堂《万国公法》之后,李天衡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坐在书院宽敞的讲堂里,他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思维迅速被牵引至全新的高度。那种曾经笼罩在他心头的迷茫与困惑,随着讲课内容的展开,逐渐被一种澄澈、深邃的世界观所取代。曾经模糊不清的道路,在心中开始清晰起来。那一刻,他觉得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全新世界的大门,目光超越了眼前的狭隘视野,直视着一个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
  山中无岁月,李天衡在书院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一个月。他独自走出书院的门,站在静谧的庭院中,深深吸了一口清晨的空气。四周的青石板小路被薄薄的晨雾轻轻笼罩,路面上依稀可见露珠的痕迹,闪烁着微光。阳光透过古木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交织的清香。
  耳畔传来几位士子低声讨论的声音,语调温和却充满思辨,仿佛他们也在这里找到了某种指引。李天衡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聆听那阵阵议论声。声音虽轻,却透着一种微妙的力量,仿佛每个字句都在回应他心中的疑惑。一种久违的觉醒感悄然涌上心头——这不仅仅是一座书院,它已经开始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他从中汲取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指引他前行的力量。李天衡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的转变,源自两湖书院山长杨昌睿的教诲。那位以其睿智与宽广胸怀讲授《万国公法》的夫子,带给了他一种崭新的眼界和深刻的思考。杨昌睿的一言一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指引他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找到自己应有的立足点。
  杨昌濬年近六十,身形修长清瘦,眉宇间透着一股书卷气,举手投足间自带儒雅与沉稳之风。他出身湖湘书香世家,幼时熟读四书五经,少年时便在乡试中名列前茅。但自长毛乱起,随湘军长辈一路看尽离乱和助战洋枪队的强大,遂游遍沿海,亲身接触洋务新学,在广州得张之洞青眼相加,帮办洋务,并一路追随到武昌,受命执掌两湖书院。
  杨昌濬身上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气质。他既深谙儒家经典的博大精深,又能以开阔的胸襟拥抱西学的睿智与远见。正是这种气质,使他成为两湖书院的灵魂人物。无论是士子,还是身处动荡年代的李天衡,皆能在他平静却深刻的话语中找到方向与启发。他的存在,仿佛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将中西智慧融为一体,散发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
  在两湖书院,杨昌濬的讲堂便是士子们最为热衷的课程之一。他每次走进讲堂,脚步从容稳健,微微一拂衣袍,便给人一种不容忽视的庄重感。他站在讲桌前,神情凝重却不失亲和,眼神如炬,扫视全场,仿佛每一个学子都能从他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责任与期待。他的讲解条理分明,语气沉稳,温和却有一种不容质疑的力量。课堂上,他从不高声呵斥学子,也不拘泥于死板的经义背诵,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案例与亲身经历的实地考察,巧妙地将中西学问相互融合,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的知识体系。他的话语并非浮华的词句,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启示,每一句都沉淀着深刻的思想与广阔的视野。
  课堂中,杨昌濬偶尔会停顿,微微低头,双手轻轻摊开,像是在思考,又像是在引导学子们自己去探求答案。随着他娓娓道来,学子们的思绪也随之飞扬。那种平静中透出的力量,如涓涓细流般渗透进每一位学子的心中。每当他讲到某个难解的法理或历史事件,杨昌濬的语气不紧不慢,但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坚定。那份从容,令学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仿佛一切迷茫与困惑都在他的言辞中找到了方向。
  他的一言一语,像是一盏明灯,为士子们指引着前行的路。而杨昌濬的身影,总是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他从不急躁,也不张扬,课堂上他不过是低声诉说,却能让每一位听者在心底激起阵阵涟漪,反思自己的所学与所思。在他讲授《万国公法》的课堂里,知识的传递不仅仅是理性的,而是带着一种精神的熏陶,一种文化的升华。他教的不仅是法理,更是一种眼界的开阔与心灵的觉醒。
  课中,杨昌濬常站在长案之后,一袭青袍垂落,袖口微卷,手中执书卷,目光沉静而深邃。每当他开始授课,讲堂内顿时寂静无声,所有士子都屏息静听,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他的气质如同一池深水,安静却充满力量。讲堂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色彩鲜明、边界分明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是他亲自从洋行购买并标注的,成为他授课时的重要道具,用来启发士子们对世界局势的理解与思考。他曾说:“天朝士子不可困守儒典,须抬头看天下,识山川地形,知邦交利害。”
  杨昌濬的讲解从不单纯依赖于理论的陈述,而是通过层层剖析与反问,促使士子们主动思考。他常常反问道:“列强法则,天朝能否借之以利?其理精义,是否可融入治国安邦之道?”每一次提问,他的目光都如利箭般深邃有力,穿透教室的每一位学子,直射他们内心深处,迫使他们无法回避这些深刻的问题。士子们在他的目光下,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的灌输,更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碰撞与自我反省。
  杨昌濬不仅在讲堂上引人深思,更以身作则,成为士子的楷模。他的日常生活简朴如常,既没有丝毫奢华之气,也不拘泥于礼节上的繁文缛节。每个清晨,他总是早早起床,和士子们一起读书、研讨,从不以山长的身份自居,反而常以朋友的姿态与他们讨论学问、时局。他关注的永远是天朝的未来,他的心中有着深深的忧虑,正是这种忧虑,激励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致力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期望他们能担负起国家振兴的重任!
  一日课后,杨昌濬与李天衡对坐在书院庭院的一角,阳光透过树影斑驳地洒落在青石板上,周围寂静无声,偶尔几声鸟鸣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杨昌濬神情淡然,目光如炬,他看着李天衡,缓缓说道:“李先生,你在书院已淹留月余,听闻在江陵亦开设书舍,教化学子,然学问之道不应仅止于科举。若只是为了功名利禄而学,则岂不枉费心力?学问的真正意义,乃是探索世界的真理,济世安民。”他语气平和,却又让人感到一种深沉的力量,“若仅为求名逐利,则国家必将动荡,百姓将无安宁。”
  李天衡微微低头,目光诚恳,恭敬地答道:“山长之言,如醍醐灌顶。然家乡学子仍被八股束缚,未见新风。弟子欲借书院经验,改革课程,传播新学,带动士风。”
  杨昌濬听罢,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缓缓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如此甚好。然改革课程非一人之力可成,必须依靠志同道合之士,才能成就大业。”他停顿片刻,目光深远,仿佛已见未来的光景,“要记住,学问之道并非单纯的传授,而是启发,是引领。”
  此时,书院的庭院中微风拂过,带起了些许黄叶,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杨昌濬微微闭目,仿佛在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仿佛在冥思着接下来的计划。李天衡站在一旁,心中激荡不已,似乎在这一刻,他也渐渐明白了自己前行的方向——这不仅是学问的传授,更是时代的召唤,肩负着变革与振兴的责任。
  几日后,杨昌濬亲自挑选出三名精通新学的士子,准备随李天衡一同前往书舍,继续传播两湖书院的新风。这三人分别是法学出色的朱德明,通晓算学的沈千里,以及精通地理的邵廷儒。他们的学识均非局限于传统经典,而是深谙西学的新知,尤其对国际法、算学原理和地理疆域的理解,在学术上都具有深厚的造诣。杨昌濬知道,正是这些年轻人将带着书院的理想与风采,跨越重重山河,把这片新学的种子撒播到远离城市的乡土。
  送别的那一天,天色还带着微微的寒气。书院门前的石板路上,依旧残留着晨雾未散的湿气。杨昌濬站在书院的门口,目送着李天衡与三名士子一同乘上马车,逐渐消失在视野的尽头。那一刻,他的身影与书院大门融为一体,仿佛沉浸在一片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他一袭青衫随风轻扬,身形修长,眉目间散发出一种无言的庄重与笃定。晨风拂过他的脸庞,带着一丝清冷,似乎也在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片刻后,杨昌濬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铿锵:“先生此行,非仅为一书舍,实为开风气之先,为天下学子铺路。”他的语气沉稳,似乎每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望匡扶国运,不负百年之愿!”李天衡站在车旁,深深一揖,恭敬而庄重地回应道:“山长之言,晚生铭记在心,必不敢忘。”
  马车渐行渐远,书院门前的凤凰旗在晨光中迎风招展,旗帜上的五彩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似乎也在为这一场风气的变革加油助力。李天衡透过车窗,看着旗帜摇曳的背影,心中默念着山长的叮嘱:“此行虽艰,然必不负所学!”
  渐行渐远的马车背影,带着四周宁静的晨光,带着书院的期许,也带着杨昌濬那不言而喻的深情与期望,驶向了更加广阔的未来。
热门推荐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永生拔剑就是真理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悍卒斩天指点考古队,竟被当成盗墓贼我有一身被动技黄金召唤师无限仙凰道重生之末日独宠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穿越九叔:吾徒有谪仙之资绿茵腰王斗罗之开局签到女神小舞天牧绝世武圣极灵混沌决香江纵横之1982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