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玄幻奇幻 / 流年无痕 / 第十二章 万国公法

第十二章 万国公法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李天衡随士子步入讲堂,厅堂宽敞,气氛凝重,早已座无虚席。士子们身着长衫,或翻书研读,或低声交谈,每个人神情专注,眉宇间带着几分紧张与沉思。与他记忆中传统书院儒学讲堂的肃穆庄重迥然不同,这里没有明堂的仪式感,没有一板一眼的背诵经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现实关怀的思考与探讨,仿佛这些学子并非单纯传承古典,而是在为这动荡的时代寻找方向,寻找出路。
  讲堂的正中央,一位身形清瘦、神情沉稳的夫子站在长案后,手持书卷,声音沉稳且铿锵有力。环顾四周,李天衡不由得深吸一口气,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古老的经典,而是来自与时代搏斗的精神。这时,李天衡的目光不禁落在了夫子背后墙壁上的一幅巨大地图上。地图色彩鲜明,界限分明,清晰标注了天朝与列强的疆域。这幅地图与他自幼熟读的《大清皇舆图》截然不同,后者曾让他一度陶醉在天朝雄图的大国梦中,而这幅地图却让他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压迫感。
  李天衡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夫子手中的书册上,封面上四个字——《万国公法》,赫然映入眼帘。这四字如同一道闪电,直击他心中的某个角落。尽管他曾无数次在儒学经典中寻觅治国之道,但这本书,他却从未听闻过。思绪纷乱间,耳畔响起了夫子那清晰而有力的声音。
  “《万国公法》者,西洋人所定也。”学者缓缓抬头,扫视堂中众士子,声音低沉而铿锵,带着一股沉稳的威严,“其旨在定列国之交往,明强弱之道,分天下之利。其言曰:‘强者不可恃力欺弱,弱者不可自绝其智。’此书,乃列强治国安邦、制衡天下之理所在。”
  夫子顿了顿,抬手指向身后的世界地图,语气陡然转沉:“诸君请看此图。普鲁士、英吉利、法兰西、俄罗斯,皆以此法为纲,通商立约,夺天下之利。而我天朝,自视上国,闭目塞听,不知其法、不通其道,遂致内忧外患,万事成空。马尾之败、洋枪之威,天朝何以屡屡受其制?非技不如人,乃理不如人!”
  此言如雷霆震响,激起满堂士子一片低语。李天衡心中骤然一紧,脑海中浮现出马尾之战的种种传闻。他从未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天朝在列强面前的孱弱,而更令他震惊的,是那“非技不如人,乃不知其法”的一语。过去,他总以为天朝屡败是因敌人狡诈,或天朝不屑与之争道,然而此时他才明白,原来这背后竟隐藏着一套他从未触及的法则与秩序,且这种法则正是列强压制天朝的根本所在。
  夫子步向地图前,手指重重地敲在天朝的版图上,沉声说道:“诸君细观此图。天朝疆域,虽广袤无垠,然于此世界图中,何等局促!普鲁士、英吉利、法兰西,土地辽阔,分列千里,法则严密,兵锋所指,势如破竹;俄罗斯疆域,横跨欧陆,直达北极,地域之广,力量之盛,举世无敌。然天朝,虽地广物丰,在这浩渺世界中,却如一孤舟行海,无法自控,四面受困。列强锋刃已至,吾辈若不洞察其法,不知其道,终将失其守,亡其邦!”
  李天衡站在座席后方,凝视着那幅世界地图,久久未能移开目光。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天朝的局限。从幼时起,他便熟读《大清皇舆图》,那片辽阔的疆域和“天朝上国”的荣耀早已深深植根于他心中,仿佛那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然而,眼前这张世界地图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击碎了他一直以来的认知。天朝的疆域固然辽阔,但在这张世界地图上,天朝的版图四面被列强的势力所包围,犹如一只困兽被囚禁。那些列强国度,疆域广袤,势力强盛,逼迫着天朝如同暴风中的小舟,摇摇欲坠。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让李天衡心头一阵沉痛,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力与困惑。
  夫子继续说道:“诸君或闻普鲁士与丹麦案。彼时,普鲁士船只劫掠丹麦商船于福建,我朝以《万国公法》与普鲁士交涉,折冲之际,保福建海域之权,此乃天朝首依此法取胜于列国。然此胜非因我强,实赖彼法有规,普鲁士不得不服。是故,此法虽由列强所定,然吾等若能通其义,晓其用,亦可借势谋利。”
  夫子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深意,继续开口:“盖因恭亲王执掌中枢,为功甚伟!彼时,恭亲王未动一兵一卒,亦未开口一词,然凭一纸《万国公法》妙用!然时运不济,甲申易枢,驽马代良驹,芦服换柴胡!满堂昏聩,江河日下,中兴中沮!恭亲王欲保国运,不欲妄动刀兵,反沦张佩纶之流败军之将的替罪羊!”
  李天衡听闻此事,心中不禁一震,脑海中瞬间涌起一股新的认知。他从未听说过普鲁士案的胜利,甚至无法想象天朝竟曾依靠“洋人之法”维护过自己的利益。他一直将西方规则视为列强压迫天朝的工具,认为它们充满敌意,难以驾驭。而今,他才恍然大悟,这些规则并非无法抵抗,而是天朝一直未曾真正了解和掌握。或许,只要能熟悉其精髓、巧妙运用,天朝不仅可以免于被压迫,反而能借此谋取自身的利益,保护自己的疆土与人民。
  夫子话锋一转,语气愈发严厉:“《万国公法》虽为西方所定,然其法明、其理正。然我朝仅凭一时之胜,竟虚骄自大,罢黜忠良,不学精义,终至困局!诸君亦闻马嘉理案乎?英吉利使臣马嘉理,擅自横行云南,冒犯民土,致引地方冲突,终被愤民所杀。按我天朝法理,此事本无不当,然英吉利以此为借口,大兴兵端,迫我天朝签下《烟台条约》。条约之下,英人不仅夺我通商之权,且以此广开码头,南北要地皆受其制。今日诸君立足之武昌,洋商之货船川流不息,乡间市集衰败不振,此皆其祸之所及也!””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李天衡听到“洋码头”三字时,心中如遭重击。他仿佛看到了洋码头边熙熙攘攘的景象,那些高大的洋楼,那些西方商人的身影,还有涌入的洋货与流出的银两。他的家乡,原本安静的乡村,也因市集凋敝、土地流转而变得日渐破败。他一直以为,这一切不过是“洋务兴国”带来的代价,却未曾想到,根源竟在这桩发生在边远云南的马嘉理案中。
  夫子继续说道:“诸君当知,此案非一时之祸,而为列强谋局之常。英吉利人虽恃强凌弱,然其谋国之法,非仅靠炮舰,更有其法理为据。我天朝不知其法,不过纸虎!譬如马尾之败,天朝军舰虽精,却未曾练兵、通学西技;再如烟台开埠,我朝数次失据,未明交涉之道,终令列强横行内地。若不习此《万国公法》,不晓列国之规,则吾辈将永为人所制!”
  李天衡心头一震。他的脑海中涌现出昨日在贡院看到的试题——《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他记得自己在墨卷上写下:“治国安邦,莫离仁义礼智。”但此刻,他心中却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这些自幼熟知的儒学经典,真的能帮助天朝从列强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吗?天朝陷入如今的困境,单靠这些千年前的教义,真的能够拨乱反正?
  夫子停顿片刻,语气逐渐沉稳而有力:“幸赖张香帅督粤,直面法军,重用老将,遂有镇南关大捷,茹费理内阁下野!今总治湖广,楚地幸甚!故张香帅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不晓列国之法,不通洋规之道,则一切兵甲皆为虚设。’中法之战不败而败,虽有张佩纶败军之前,亦有冯子材力挽狂澜。万国公法非退让之法,乃国际公义之基,弱国自当以法谋利,强国则以法定国威。君不见恭亲王智勇伏普鲁士乎?虽有敢死之士,徒叹奈何!”
  夫子扫视全场,声音铿锵有力,“列强步步为营,以法谋利。我天朝若不学其法,不习其道,则所谓天朝上国,不过空言耳。诸君今日所学,非为功名,非为利禄,乃为存亡绝续,国运兴衰!”
  李天衡环顾四周,堂内士子神色肃然,目光中既有迷茫,也有振奋。过去,这些士子和他一样,沉浸于儒学经典,追求科举功名;而今,他们的眼中多了一种觉醒后的光芒,似乎都在试图以这些新学识、新理念,为天朝寻找出路。
  他之所以来到武昌参加举人考试,正是为了寻找出路,试图借科举之力解救书舍的危局。然而,自贡院出来后,他的心中已充满动摇。这条他曾执着的道路,真的能够改变这一切吗?而眼下,站在这座学堂里,听着夫子口中的“马嘉理案”与《万国公法》,他隐隐觉得,答案或许另有方向。
  不知何时夫子离席,一名士子走近李天衡,将一本《万国公法》递给他,目光中透着热切:“先生初来,可愿共研此书?”
  李天衡接过书册,手指触碰到冰冷的书面,感到一阵沉重。他低头看去,封面上《万国公法》四字赫然在目。他翻开扉页,那些简洁的译文带着一种冷峻的逻辑与理性,与儒学经义中的仁义之道截然不同,却充满了无法忽视的力量。
  “张香帅曾言,万国之法非虚言,吾天朝虽不创此规,然可借法而谋事。若知其义,用其力,则天朝或可安。”士子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深深的信念。
  李天衡接过书册,书页的触感冰凉而沉重,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历史与责任。他缓缓翻开扉页,目光在细密的文字上流连。尽管这只是译本,但其中的逻辑之严谨、内容之精细,让他不禁一震。眼前的这套全然不同于儒学的体系,竟带给了他一种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他隐约感觉,这或许正是他寻找已久的钥匙,一把能够解开时代之锁、打破陈规的钥匙。
  他停顿了一下,低头看着那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心中涌上一股复杂的情感。自己所处的时代,依然深陷于传统与变革的拉扯之中。而这部《万国公法》背后的智慧,或许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消化并运用,才能为国家、民族带来真正的改变。李天衡轻轻叹息,心里默念道:“这把钥匙或许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但只要《万国公法》的精神得以传承,便有希望。”
热门推荐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永生拔剑就是真理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悍卒斩天指点考古队,竟被当成盗墓贼我有一身被动技黄金召唤师无限仙凰道重生之末日独宠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穿越九叔:吾徒有谪仙之资绿茵腰王斗罗之开局签到女神小舞天牧绝世武圣极灵混沌决香江纵横之1982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