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玄幻奇幻 / 一寸余心 / 第17章 钱余的计划 1

第17章 钱余的计划 1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三月下旬,钱余过得波澜不惊、中规中矩。
  尽管经费余额日益减少,课题目前积累的成果也依旧薄弱,但钱余还是继续稳扎稳打——他将基金申请书修改完毕,然后直接上传、参加竞标。
  清明假期过后,钱余最终确定了学生人选。这两名即将入学的新生,正式参加了周六上午的组会。
  男生名叫章程澜,年纪稍大一些。本科毕业后,他先是工作了两年,然后才读的研究生。
  女生蓝西氿,因为从小在宜兴长大,所以父母给她取名“西氿”。
  由于两人名字里都带有“lán”这个读音,于是,大伙分别称呼他俩为“大澜”和“小蓝”。
  “大澜师兄,小蓝师姐——你们什么时候进行硕士答辩呀?”
  “快了。”两人的回答还挺一致,“过完五一劳动节,就要进入毕业季咯……”
  趁着钱余还没到会议室,大家纷纷聊了起来。
  十分钟后,钱余现身,组会也在八点准时开始。虽然有“新人”到场,但会议内容如旧——从高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次往下进行一周的工作汇报。
  由于在场的五名学生,都很熟悉斑马鱼的研究背景和实验体系,所以大伙简明扼要,讨论时也一语中的。两个多小时的组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
  钱余在总结时强调:“我这课题组接下来的计划,是要获得大量的斑马鱼突变体,然后进行筛选及鉴定,从而寻找潜在的心血管发育相关因子。”
  突变体,是指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生物个体——突变体的DNA可能发生碱基替换、插入、缺失等,导致某个基因无法正常表达,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个体“截然不同的样子”。
  尽管钱余会率先开展手头上的项目,让两位新生有现成的课题可做。但他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进行“突变体计划”,寻找更多未知的,或者尚未研究、报道过的心脏功能基因。
  众人点了点头,只有两位硕士生有些不解。
  他俩目前的课题,是钱余那位离岗进修的同事,在临行之前安排好的。两人认为,如今这现成的项目也不错——继续研究某个已知的因子,将它的功能进行深度阐释。
  但钱余却有不同的意见。
  “在我看来,已知的基因固然重要。尤其是一些关键通路中,初次被确证有功能的分子——我们甚至可以把它们作为筛选的‘跳板’,据此发现更多的‘新因子’。”
  “这些被证实有功能的基因,就像是……一张藏宝图里,那些已经被破译的部分。”
  “但在这张藏宝图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被一一解密。如此,人们最终才能将这幅地图拼凑完整。”
  “如果人人都只局限于探究‘已知的部分’,那这样的科学研究,恐怕会失掉很多乐趣,也很容易停滞不前。”
  章程澜问道:“钱老师,您在之前读研的实验室里,就曾经做过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吗?”
  钱余点头默认。
  虽说最初的“突变体计划”,是由尹学治和顺际宁一起筹备的,钱余只是充当了主要的“实施者”。但在计划开展的过程中,他逐渐学会了如何挖掘课题。而钱余的许多启蒙想法,也更多来自于顺际宁的指引。
  “可是这计划的实施,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吧?”
  听了学生的疑问,钱余笑着点了点头。他有些无奈地回答道:“随着生物实验技术的发展,如今要获得突变体并不难。但是后续的筛选和鉴定工作,有些过程确实是耗时费力的。”
  “不过我认为,一旦我们将突变体平台搭建好,之后的一系列鉴定流程,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
  “如此,以后每一位进实验室的学生,都能多一重‘保障’,不会总面临‘没有课题可做’的尴尬局面。”
  为何钱余要执意开展“突变体计划”?
  他这一想法的形成,恐怕要追溯到七、八年前。
  研二的一个周六,钱余起了个大早。七点半,他就出现在实验室的休息间,一边啃着早餐,一边“啃着”眼前的PPT文件——十几页的演示文稿,钱余却翻来覆去地看,还时不时地做着修改。
  “师弟,PPT没做完么?”
  顺际宁还是吃着自己那份“一成不变”的早饭——一袋小笼包、一杯豆浆。他正缓缓地走进休息室。
  “做完了的。”钱余回答道,“就是这周没什么结果,一会儿开组会,我都没啥可汇报的。”
  钱余又叹了口气:“总不能让我在会上光讲课题背景……或者为了多凑些内容,再接着做什么‘文献分享’吧。”
  顺际宁自然清楚钱余的实验情况。
  钱余那时的课题,是顺际宁研究项目的一个“延展小分支”,还纯属探索时期——这课题最终能不能成形,仍旧是个未知数。
  这就像是一本刚开篇的书,只起了个书名和主角名,作者大致列了部分提纲,写了写前几章。
  可这故事的主体部分、矛盾冲突、主题升华……通通都是空缺的——一切亟待作者下笔填充,为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精彩的故事。
  组会开了整整一个上午。
  中午散了会,众人纷纷回到休息室,呵欠连天。
  顺际宁给自己接了杯开水,“咕噜咕噜”地喝了几口:“你们怎么都这么累?”
  “晚睡早起,天天累成‘狗’。”魏泺如此形容自己的科研生活。
  大伙都会心地笑了。
  顺际宁也叹了口气:“说到底,都是因为实验室的课题研究,还不大能形成体系——所以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还停留在探索阶段。”
  柳沅开口问道:“师兄,怎样才算得上是‘成体系’呀?”
  “师妹你看啊,你和魏泺进到实验室里,手头上都没有可以立刻开展的课题。”
  顺际宁耐心地解释着:“就连钱余——他一个确定要读博的学生——也只能先跟在我后头摸索。”
  “而我目前研究的基因,它在小鼠等哺乳动物中是同源的,算是早就确定了功能。”
  “至于已经毕业的谢运师姐……她的课题是从之前的实验室‘带过来’的。”
  据谢运自述,她硕士时期的导师,对她所做的课题压根不感兴趣。
  “我读硕士的时候,算是我们实验室的一个‘另类’。”谢运曾经自嘲,“毕业后我来到了尹老师这儿,他觉得我硕士的课题方向也还行,于是就咨询了我的硕士导师。”
  或许,那名导师是真的“看不上”谢运的研究项目。于是,在双方没有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谢运就在尹学治的课题组内,加深研究自己的前期课题,直至她博士毕业。
  “再往前推——那些早就毕了业的师兄们——他们的课题也是‘这里打一枪,那边打一炮’,就像是在‘打游击’。”
  这种“游击战”有收获么?
  收获当然有,至少能保证每位就读的学生,最终都能拿到毕业证。
  可对于课题组而言,这些项目是很难相互联系的——做完了前一个,也就无法再有后续研究了,“东一块,西一块”。因为项目不具有延续性,新来的学生也面临着“没有课题”的窘境。
  毕竟“游击战”也需要与“阵地战”相互配合,如此,我们才能在今后的“运动战”中,获得更多的成果。
  或许从一回国起,尹学治就把自己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实验室设施以及经费筹集方面。为了做好基础建设,他只能事先进行筛选,开展那些能够快速成形、保证出成果的研究项目,算得上“有什么就做什么”,反而忽略了研究框架的搭建问题,缺少一个“发掘课题”的完备体系。
  顺际宁紧接着开了口:“在我看来,一个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首先要包括突变体的获得、筛选及鉴定平台——有了发掘课题的渠道,才能着手后续的研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掘课题呢?
  “首先,要明确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在这一点上,尹老师的目标还是相当明晰的。”
  尹学治研究的是斑马鱼的发育。
  具体而言,他主要关注斑马鱼的心血管系统,包括寻找心脏发育关键环节的调控基因,斑马鱼心脏损伤修复的机理探究等——这也是钱余来到新单位后,选择继续钻研的课题方向。
  “那么,明确了研究的‘兴趣点’,接下来就是如何入手的问题了。”
  “最直截了当的做法,就是寻找有缺陷的突变体,即某基因无法正常表达,导致斑马鱼的心血管系统存在病变。”
  “我认为,导师应该带领高年级的研究生,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突变体筛选鉴定体系’——不管是源自现成的‘突变体库’,还是实验室自行构建突变体——这些都是可行的方法。”
  顺际宁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果这一体系顺利建成,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开展突变体的筛选、鉴定,直接进行基因功能探究。”
  “若是幸运的话,我们还能筛到多余的突变体——这些潜在的课题,就能分给新来的低年级学生。然后新生可以一边开展课题,一边再接着做筛选工作。一旦筛到了‘新因子’,又可以继续留给下面的新生。”
  “于是每一位在读人员,手头上既能有直接开展的项目,又可以同时进行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为之后入学的研究生提供课题。”
  如此“一级接一级”地不断继承和延续,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便得以持续发展。
  学生不会面临没有课题的情况,日日为自己能否毕业而担心。导师也能够在现有的课题中,选择更为出挑的项目,据此申请科研基金,大大提升了标书中标的可能性。
  不过钱余却认为,顺际宁只是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情况”——试问,在全国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所里,又有多少个课题组能够做到如此呢?
  当时,钱余感觉心里特没底:“我们……也不一定能从中筛选到课题吧。”
  顺际宁回答道:“这课题,确实不是‘我们说要筛,就一定能筛到的’。有时鉴定到的突变体,也会涉及已经报道过的基因。”
  “再者,一个突变体库所能承载的潜在突变体数量,肯定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建立不同的‘库’,或者不断变换筛选的手段和条件。”
  顺际宁又叹了口气:“其实……尹老师也知道实验室的不足,可惜理想总是‘丰满’的,而现实都是‘骨感’的呀!”
  “在现有的情况下,那些相对有前景的项目,都是优先留给博士生的。因为研究年限较长,他们能够保证把一个项目做深、做‘透’。”
  “至于硕士生嘛,幸运的话,能够从博士生的课题里‘分出来’一小部分,保证答辩论文的体量,满足毕业条件,也就算得上万事大吉咯……”
  钱余看着自己的几名学生,语重心长:“为了让大伙都能有自己的课题,‘突变体计划’是势在必行的。”
  学生自然也有疑问:“钱老师,这个‘筛突变体’……就一定能找到潜在的‘新因子’吗?”
  钱余只能笑着回答:“做科研原本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筛选的条件,不断完善该体系——我相信,我们多少都会有所收获的。”
  钱余当年也一度怀疑过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但他最终还是和顺际宁一起合作,将尹学治课题组的突变体平台顺利搭建,并且成功筛选到好几个潜在课题。
  “但若不着手开展‘突变体计划’,这课题又不会凭空出现。不做尝试,那必定是一无所获。”
  大家倒是集体同意钱余的这一说法——如果凡事“不敢问津”,必将无功而返。
  蓝西氿问道:“钱老师,那我们首先……要用什么方式获得突变体呢?”
  终于有学生问到重点了。
  钱余其实一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不过他也想听听众人的看法。
  “大家有什么建议么?”
热门推荐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永生拔剑就是真理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悍卒斩天指点考古队,竟被当成盗墓贼我有一身被动技黄金召唤师无限仙凰道重生之末日独宠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穿越九叔:吾徒有谪仙之资绿茵腰王斗罗之开局签到女神小舞天牧绝世武圣极灵混沌决香江纵横之1982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