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那女子正是陈归女,陈广一行人去京城正好路过此地。陈归女抬头也望见了陶渊明,眼中既有欣喜也有忧愁。陶渊明在那呆若木鸡,也不敢上前问候。倒是那珊瑚挥了挥手,但陈广在场,因而也不敢张扬。桓玄和冯该也瞧见了珊瑚,也是吃了一惊,原来前些日子他俩与珊瑚在寻阳城中便打了照面,闹了误会。珊瑚瞪了他俩一眼,两人只是扮鬼脸。四人找了家旅馆住下,饱餐了一顿,陶渊明独自出去了,桓玄三人各自歇息了会。
陶渊明来到陈归女一行人所在的酒馆,趁陈广等人进房歇息,珊瑚把陈归女带到陶渊明面前,陶渊明一把抓住陈归女的手,陈归女一时慌张,脸颊通红,陶渊明压抑不住心中的想念,说了些情话,倒也出人意外。两人互诉了相思,陶渊明此时也顾不得什么阻难,只是想拥她在怀。世间痴情,莫名其妙,昨日哭啼,今朝欢笑。陶渊明也没多待,他把自己的住处告诉了陈归女便走了。
陶渊明回到旅馆,桓玄三人不在。听说南城东市今夜有鬼节,三人留了字条,已去那里玩了。陶渊明心里只有陈归女,对夜市并没兴趣,便在房中躺下休息。不一会陶渊明便进入了梦乡:一条小船,一条小溪,溪水很深,船儿划呀划呀,进入了一片石林,又划呀划呀,仿佛看到一片桃林,又听到一阵儿童的欢声······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此时有人敲门,陶渊明从梦中醒来,以为是桓玄等人回来了,便起身开门。开门一看,竟是陈归女和珊瑚,陈归女进了屋,珊瑚却往外走了。陶渊明确实想象过和陈归女孤男寡女在一个屋子,但现在成为现实了,陶渊明有些紧张。两人说了些话,心中的情感也在慢慢变浓,两人情不自禁拥抱在一起,此时只知释放心中的情意,竟然初尝了床笫之欢。陈归女躺在陶渊明的怀里,向他道明了一切。陈归女终究要成为皇帝的女人。陶渊明把陈归女送回之后,桓玄三人也回来了。
第二天陶渊明一早便去看望陈归女,一打听才知他们一行人已经离开了。陶渊明很是失落,恍恍惚惚地回到旅店。桓玄三人正要出发去桓伊军营,陶渊明虽情绪低落,但还是和他们一起去了。
桓伊现在任职豫州刺史、西中郎将,封爵宣城县子。以前豫州主要是淮河上游的北边,后来北方沦陷,豫州的地盘便主要是以前扬州的一部分了,州治也更换了多次,之前主要在合肥,现在则在姑孰。豫州是东晋朝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地盘,不仅直接与秦国接壤,淮河一线是两国交战之地,而且豫州和江州一样,也是荆州桓氏和建康权力平衡的一环。桓伊手下的姑孰驻军有五万左右,可以说是当今除桓冲的荆州军、谢玄的北府军以外的第三支军事力量了。
桓玄等人正让守门军士通报,只听到一道清脆的笛声,起初笛声较为低沉,如微风吹拂竹林,小河流淌,继而渐渐高亢,如惊涛拍岸,浓云翻滚,犹如千军万马大浪淘沙。桓玄等人听得醉了,陶渊明更是愁绪尽无,如释重负。不一会一军士带他们进了大营,见一中年汉子伫立江边,着的素装,白衣鹤纹,此人便是桓伊将军。桓玄四人上前施礼,桓伊邀他们于江边饮茶,江风吹动着冠带,桓伊将军是一个很温和而又儒雅的人,桓玄对其仍然有一些记忆。桓伊虽不是桓温嫡系,却也对桓温充满敬意,对这桓灵宝印象颇深。前几日桓冲路过此地,也来拜望了桓伊,两人谈论了秦晋之事,桓伊知两国决战已在所难免,因而上奏朝廷将姑孰驻军移防合肥,朝廷虽还未下达诏书,但桓伊知势在必行,便已在准备移防。桓伊打算先调四万至合肥和淮南前线,剩余一万随时做好奔赴前线的准备。
陶渊明问桓伊刚才吹的曲子为何名,桓伊说叫浪淘沙,为三国时人所作。陶渊明对于音乐也颇在行,也听说桓伊最有名的曲子被称为梅花三弄,桓玄等人也很想听此曲,桓伊笑了笑,拿起玉笛,众人都屏住呼吸,军营嘈杂的声音似乎都寂静了。梅花乃花中君子之一,喻指高洁之士,傲立霜雪,桓伊此曲,似乎更适合于寂寥的山林,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但在行伍之间吹奏,却又多了一层意境。乱世之中,戎马生于郊,娇娘守空房,何时马放南山,战士还故乡?乱世更惜芳草,血泊可有净土?桓伊久经沙场,岂不知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停止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可桓伊心中仍然有一片净土,没有厮杀,只有丝竹和红颜。
桓玄等人听的是同一首曲子,心中所思所感却不相同。陶渊明又想到了那片桃林,梦里那片自由的桃林,没有君王,没有赋役,没有武器,只有天真的农夫农妇,砍柴、打鱼和嬉戏。桓玄想到了北方,自己从没去过的北方,咆哮的黄河,残破的洛阳,八百里秦川,如今都在氐族人手中,何时能重归晋土,何时能天下归一?小鱼想的是童年时的欢乐,父亲的严肃、母亲的笑容,但都只是一些模糊的记忆。小鱼的家族曾经也是一个顶级门阀,只是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小鱼也成了孤儿,原本其护卫带着她要去投靠其姑母,但途中遭劫,护卫也死了,小鱼无家可归,只好化身小乞丐。她只知她的姑母在建康。小鱼已不记得仇人是谁,但仇恨却在心底。桓伊的梅花三弄,只是让小鱼暂时忘却了种种的艰难,那些被人欺负的日子,那些饥饿寒冷的日子。她忽然又想起了在建康城,有位俊俏的贵公子曾施舍给她一些钱,那若有若无的笑容,那忽远忽近的声音,他一定是个好人。
桓伊收起玉笛,看着天空的燕子往北而去,它们是要飞往中原吗?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中原?
临别之时,桓伊送了一支笛给陶渊明,又送了一把镶了玉的匕首给桓玄。桓伊叮嘱他们此行去建康切莫惹是生非,京城繁华之地,人事复杂,桓玄虽贵为南郡公,大该也有一身武艺,但在皇城脚下,这又算得了什么呢?送走了桓玄等人,桓伊在等待朝廷的诏书,大军也做好了移防的准备。
桓玄四人继续往建康出发,一路上有了更多的军队驻扎点,城镇也越来越繁华。桓玄等人到建康时已是傍晚,问到了驿馆所在,小鱼却没有跟他们去。桓玄放心不下,便给了她一些钱。桓玄三人到驿馆见到了桓嗣,说了些沿途之事,桓嗣见桓玄平安无恙,便也没有多说什么。桓玄把陶渊明介绍给桓嗣认识。桓嗣说了些京城之事,桓冲夜访谢安,几日来又都进宫商议抗秦一事,如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