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汉末风雨一九零 / 第三十七章 先机

第三十七章 先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徐荣与董卓商议了半个时辰,随即领命出征,此次分兵出征,徐荣算是头一次领兵过万,历年能够在某集团中分兵独领一军的将领,基本就意味着已经成为该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未来的飞黄腾达也是情理之中。
  但徐荣没有任何兴奋之情,只是一路沉默,回到自己帐中收拾要物,常年随他征战的裨将得知这个消息后,甚至无法从徐荣脸上获得一丝情绪波动,不由得奇道:“将军往日自叹不已,今日能够独领一军,说明在太师心中举足轻重,怎的如此沉默?”
  徐荣摇首叹道:“这不是你应该操心的事情,你且去召集士卒,半个时辰后太师拨调的六千人马就要到了,我们琢磨一下如何混编,混编结束后我军立刻出兵新城,时间紧要,赶紧去吧。”
  看着裨将带着一脸疑惑离去,徐荣闭上双眼,开始回想厅堂中太师软弱的神情,往日太师的强势都使他忘了,这个逆袭朝堂横扫士族的男人,已经年近花甲,他已经远没有当初那样孔武有力,头发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短短一年间迅速变得花白
  董卓老了,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他的意志,都已经坚持不了太长时间了,而他的对手们,袁绍、韩遂、马腾、王允甚至是黄巾、白波的首领们都比他年轻,富有活力,整个朝堂的重担使他的眼神由清澈变得浑浊,杀气四溢变得安静祥和,即使是董卓本人仍然拥有其余各方所没有的智慧,但如此下去,未来的局面只会越来越恶化。
  徐荣止住联想继续往下,他知道自己再想下去,只会扰乱接下来的战事,而自己恐怕也会做出不理智的抉择,如今自己被太师任命为一军统帅,职责重大,而身份敏感,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在揣摩研究,而太师手下的情报网由贾诩一手组织,那个男人是除太师外徐荣唯一敬佩的奇士。
  没有花哨的出征仪式,此次出兵新城本就是隐秘为先,速度为先,最后一批斥候的报告还没有送到,徐荣也只能凭借自己的征战本能来判断形势,万余将士开拔出城,洛阳城中其余正在休整的将士好奇地看向向前驱驰的战友,但很快在道路上便只剩下烟尘杳杳。
  出洛阳南下,便是伊阙关,沿着伊水一路往西南处走大约七十里,便是此行的目的地——新城,但徐荣并没有选择这条最近的路线,由于得到了董卓授予的便宜行事之权,他出洛阳不久便做出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
  “还要分兵?”裨将乍一听徐荣的命令完全不得其解,只能问道:”大人,现在我军人数仅有万余,虽不算军寡,但孙文台五万部众,远胜我军,我军之要务,在于快速入驻新城,以便威慑敌军,如果分兵前进,会产生太多变数,还望将军三思啊!“
  徐荣驻马远望,沉着道:“你这些话问题不大,但是你犯了一个错误,你只考虑了我军,而没有考虑孙文台的想法。“
  裨将奇道:“孙文台的想法?孙文台如今正围攻阳人,哪怕攻下也需要时间休整,哪里有空心念他处?“
  “那好,我且问你,阳人是大城还是小城?”
  “河南郡伊阙以南只有梁县能够称为大城,即使是新城也不过能驻军一万,而其余几处皆是只能驻军四五千的小城,阳人自然也是小城。”
  “既然你知道阳人是最多驻军四五千人的小城,且阳人今驻军最多两千,孙文台当世名将,五万大军岂会尽数坐困于城下?“
  “这……”裨将一时间瞠目结舌,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哒起。
  徐荣叹息道:“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其中的知己知彼,不光是要知道己方与敌方的军力布置,辎重多寡,也要明白敌军将领本人的特点,昔日长平之战,以武安君代王龁,唆使赵王以赵括代廉颇,而后方可进行决战。如此便可知将领之变化能对决战带来何等之巨变!”
  “伊阙关以南,我军能够制衡孙文台北上的据点只剩下新城一座孤城,你知,我知,太师知,孙文台亦知。如以十则围之来估算孙文台围攻阳人之兵力,孙文台亦至少有三万兵力可随时调动,如我所料不差,孙文台应该已经派了一支伏兵在伊水等待我军南下。”
  这裨将听得一身冷汗,再南望时,只觉得苍穹之下,正有巨兽在前方蛰伏待发,杀机四溢,可再转念一想,还是不明白:“那大人为何还在此分兵?我军本已兵寡,再次分兵还如何进驻新城?“
  “我将军中两千骑兵尽数拨给你,你沿路大张旗鼓,但是切记,一定要慢行,即使太师后方催促,你也不要管,这七十里路,你就给我走满七天,一天走十里。我准备带领其余弟兄取道陆浑关前往新城。”
  陆浑关,位于弘农郡与河南郡交界处,是关中与关西的枢纽之一,当年赤眉军兵分两路西攻长安,其中一路走的便是陆浑关,陆浑关往东十里便是新城。徐荣此意,便是要先进关中,而后从关中急行军至弘农郡,经陆浑关入新城。
  讲解到这,裨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人要效仿当年淮阴侯北上秦川的虚实之策。”
  其实用后人总结的话讲,也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徐荣所料完全不差,就在他正下定决心分兵进入新城之时,在伊水一处枯林中,祖茂正与黄盖焦急地等待着斥候的汇报。
  黄盖等待了半日,见日影西斜,天色渐渐昏暗,大雪纷飞时其实感觉尚好,但冰雪消融时水气蒸腾上来,直觉冻在了骨子里,使他不自觉地不断跺脚,好似这般就能够甩出骨子里的冷气。
  祖茂在一旁烤着火堆,枯枝败叶在火坑里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灰白色的熏烟袅袅升起,仿佛直接在告知敌军此处埋藏有伏兵,但祖茂毫不在意,黄盖看着有些恼火,问道:“文昌,主公要我等在此处等待敌军,我真是不解,我军现在能够调动的大约有三万余人,且阳人落城指日可待,现在立刻进攻新城,落城也决非难事,何必在此苦守枯地,毫无作为!“
  祖茂沉声道:“公覆,你大可不必如此心焦,主公何等人杰,论兵法造诣,即使是董贼本人也未必能够强过主公,你只是跟随主公时间过短,不知主公用兵风格,所以才不明白主公派我等在此到底有何用意?“
  黄盖盯了祖茂片刻,随机摇首自叹道:“我确实不知,还请文昌教我“
  祖茂笑了笑,在火堆前搓手哈气,随即道:“主公用兵,奇计为下,正兵为上,主公虽为孙子之后,但是最推崇的乃是吴子所说的‘以治为胜’,公覆你身为世家子弟,想必对吴子阐述何为‘以治为胜’颇为稔熟才是。”
  黄盖一愣,随即思索着,终于恍然道:“这是吴子的治兵篇。”
  原文是“若法令不阴,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而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摩,虽绝成陈,虽散可行。与之安,与之威,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黄盖琢磨这段话,陷入沉思,祖茂便在一旁讲解道:“如今我军刚刚连破四城,即将攻下第五城,虽然无往而不利,但之前我军养出来的锐气,已经被接连大战消磨的七七八八,此次围攻阳人的进展还算顺利,但明显已经大不如前,强行进攻新城,我军就是强弩之末,一旦僵持不下,极有可能被董贼大败。”
  “主公安排我等在此设伏,就已经不指望攻克新城,甚至也不指望我等能够大破驰援新城的贼军。公覆,我们在这里,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主公争取休整的时间,以及让贼军困扰受挫,消磨掉他们的锐气,我军既然已经能够手握梁县五城主公根本就没打算继续北上进攻。“
  祖茂对孙坚的策略下了最后一个结论:“主公是准备与董贼对耗!“
  黄盖不解道:“董贼虽然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关东的控制,但好歹还手握关中,背靠巴蜀,主公与后将军只掌握南阳一郡,如何能与董贼对耗?“
  祖茂看了黄盖一眼,摇首笑道:“公覆,你还是太年轻了,很多事不能只看表面,董贼哪里能跟我军对耗?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董贼把握朝堂,一年时间从一军主将变为天下领袖,手底下有多少人心服口服?他把朝堂迁至长安,固然能解一时之困,但原本能被他亲自弹压的反对势力,现在绝对在把握时间,喘息求活,他要是在关东拖延时间,关中迟早要生变。“
  “所以我军不动,就已经抢占了先机,而董贼想要夺回先机,只能主动进攻,不出意外,河南的战事,无论胜败,在明年一定能够得到一个结果。”
  “我军现在要做的,就是坐观天下。“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