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鱼乐大唐 / 第68章 无疾而终的叛乱

第68章 无疾而终的叛乱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罗艺终究还是反了。
  忐忑纠结了许久之后,终于走出了这一步。
  当初过于跋扈嚣张,和秦府不睦,把李世民得罪的太狠。
  如今他登基为帝,哪怕心胸宽广如江海,可谁敢保证他一点不记仇呢?
  记恨,乃人之天性。
  被帝王记恨,结果可想而知。
  何况他罗艺以燕王之尊,牧守一方,拥兵自重,本就是朝廷和皇帝的眼中钉,李世民多半欲除之而后快。
  现如今赏赐不断,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一千两百户,看似荣耀,但更多是一种怀柔安抚手段。
  皇帝对臣子多慷慨,便注定了他对这个臣子有多少猜忌和不安。
  罗艺思索了很久,与其等李世民一点点将自己削弱,收拾自己时毫无反抗之力,还不如现在搏一把。
  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个死字,与其整日活在提心吊胆中,还不如赌一回。
  尤其是刘姓青年不断从旁鼓动,还提出有突厥人相助时,罗艺便心动了。
  如果单独是自己,可能因为实力较弱,难与长安对抗,不得不乖乖听话,臣服于李世民。
  但身后有了突厥人,情势便完全不同,常年驻守幽州,罗艺非常清楚突厥人实力。
  强强联手,李世民未必能够应付,饮马渭水,马踏长安并非没有可能。
  想当初,李渊在晋阳起兵,最终夺取天下,也多有偶然,为何自己不能呢?
  恐惧之后便是无限的诱惑,让人怦然心动。
  故而在移驻泾州的路上,罗艺反了。
  好在李世民早有准备,尉迟敬德及时出动,在豳州堵住了罗艺,以免他为祸关中。
  罗艺反了,但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
  李瑗是李唐宗室,北周上柱国李虎曾孙,李渊的从侄。
  爵封庐江郡王,虽说是关陇虎将之后,但李瑗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草包,早年间曾跟随河间郡王李孝恭征讨萧铣。
  可是他竟寸功未立,若非宗室身份,哪里还混得下去。
  罗艺调动前往泾州,幽州自然要有所调动,李瑗便顺势成为幽州都督。
  因为他个人比较无能,担心他不是将帅之才,无法掌控局势,故而给他派了个帮手。
  右领军将军王君廓,恰好和李瑗是儿女亲家,可谓是相得益彰,紧密合作。
  当然了,这些事都发生在玄武门之变前。
  诏书是李渊下达的,但事情却是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的安排。
  没错,李瑗与李建成过从甚密,兴许能够一直位高权重,与东宫的扶持大有关联。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心情和罗艺有些相似,都担心李世民会突然对他们下手,故而惶惶不安。
  和罗艺的想法类似,但李瑗没有那么大魄力,优柔寡断,直到遭遇惊吓,一意孤行。
  有使者从长安来,宣召李瑗回去参加太子登基大典。
  看似是给宗室的荣誉,但李渊却深以为恐惧,觉得此番若是回去,多半有去无回,乃是李世民对自己动手的征兆。
  既然如此,还还等什么?
  在王君廓等人的挑唆下,李瑗当即囚禁了使者,调集兵力,有所图谋。
  可惜的是他没有罗艺那么好的运气,身后没有突厥这样强大的盟友。
  所依赖者不过燕州刺史王诜,以及亲家王君廓,甚至把兵力全部交给他指挥。
  但李瑗手下的兵曹参军王利涉却认为,王君廓反复无常,不足以信任,要么早日除掉,要么让王诜取而代之。
  王君廓盗匪出身,后来加入瓦岗,再后来投降了李唐,信誉和人品确实不怎么好。
  李瑗此人不仅没什么本事,反而优柔寡断,办事犹豫不决,念在儿女亲家的份上,没有立即对王君廓动手,且走露了机密消息。
  王君廓得知此事后,立即警醒。
  他劝说李瑗造反,本是有所图谋,但李瑗既然不信任自己,这事……就另当别论了。
  王君廓没有犹豫,立即率人杀死王诜,并对将士们宣称王诜与李瑗谋反,劝他们跟随自己讨逆。
  事实也确实如此,王君廓凭借自己多年经验,义无反顾地与亲家决裂。
  王君廓随后率部下一千余人进入城内,直至此时,李瑗仍旧懵然不知,全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等到后知后觉,这才连忙率数百亲信赶出去,至于是逃命,还是前去劝说王君廓,只有他自己知晓。
  偏偏不巧,在门外遇到亲家公。
  王君廓只是略微恫吓,李瑗的手下便都丢下兵器而逃,庐江郡王李瑗立即成了孤家寡人。
  李瑗大骂王君廓是小人,可惜有什么用呢?
  在生死存亡和利益面前,哪里有什么高尚卑鄙?
  王君廓似乎没有一丁点负罪感,立即勒死了李瑗。
  然后就是向朝廷上表,说明李瑗叛乱,自己发现之后立即阻止,已经绞杀云云。
  虽说声浪不算大,但在政治上引起的震动可不小。
  毕竟,这是第一桩直接反抗李世民的叛乱,起兵之人还是李唐宗室,身份和影响非同小可。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控制,叛乱席卷多地,肯定也会有更多人加入,闹不好便一发不可收拾。
  王君廓能够有此见地,审时度势,大义灭亲,无疑是大功一件,迅速在“贞观”朝立下大功,站稳脚跟。
  至于李瑗,则被传首京师,本人与子孙全都废为庶人,绝其宗室属籍。
  长孙冲将这些消息带给陈鱼时,尚在唏嘘,时不时夹杂吐糟。
  最多的一句话:李瑗就是个傻子。
  没错,没有详细准备便仓促起兵叛乱,而且所托非人,最终断送了自家性命,说他傻,一点都不为过。
  李瑗只是疥癣之疾,不足为虑,但罗艺却不可同日而语。
  到底是一员猛将,即便尉迟恭带着朝廷大军出马,也没能立即将其绞杀,两支兵马暂时在豳州形成对峙局面。
  长此以往,必然是朝廷得利。
  在钱粮方面,罗艺自然没办法与长安朝廷相比。
  但眼下这种要命的时候,必须速战速决。
  “一连三道诏书,都是催促尉迟恭的,侯君集如今又带着援军前去,罗艺撑不了几日了。”
  “别高兴太早。”
  陈鱼瞧了一眼得意的程处默,然后目光从三人脸上扫过,郑重问道:“府上有没有在渭北购房置地?如果有的话,赶紧卖吧!”
  “渭北?什么意思?”
  “没什么,开个玩笑。”
  陈鱼仍旧是招牌式的一笑,便不再吭声。
  即便突厥人真的来了,樊川所在的城南应该是安全的,那便没什么好担心的……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