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单说缅甸 / 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历史是金子,也是面镜子。从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我们对于周边国家的国家的了解说起来大都是日本、韩国、俄罗斯。向南放眼望去。缅甸,颗碧蓝的蓝宝石镶嵌在我国的南方,个熟悉而陌生的国家。日常生活中,我们佩戴的玉石、玉坠很多都是缅甸出产的。然而缅甸的前世今生,很多人却并不知情。很多书上对于缅甸的描述都是干巴巴的数据和平铺直叙的时间表,说有多大面积和多少人口,地理环境。读者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慢慢研读,因为我们每个人并不都是历史学者,身埋顾纸堆显然不现实。史诗离我们太过遥远。很多人听说过昂山素季的名字吧,在听说关于这个陌生国家的新闻后不禁好奇,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未来又将发生什么呢?今天,我只是站在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学者的身份,讲故事。
  那是个很久的故事,约公元前两百多年,也就是我国秦末汉初,中国大乱群雄并起,可谓牵发而动全身,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支人数不多的人群从当时尚未开化的云南地区路南迁到了今天的缅甸中部,这里提句,群人迁徙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如果安居乐业没人会愿意平白无故跑的,多半是遇到了战乱欺压等难处在本地过不下去了,只好跑出去分家单过。这些人被称为骠人,作为第个定居在缅甸的民族,骠人在土地肥沃的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城邦,说是城邦其实是个个松散的部落。在缅山伊水不断繁衍生息,烧荒种地,开发着荒芜人烟的地区。期间漫长过程正如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间,那时个漫长的岁月,经历了千年的过程,话说他们实在比印第安人幸运的多,从石器到青铜器终于研制出了铁器,这东西可太好了,印加帝国灭的时候青铜器都没研发出来。可以说对于个民族来说,铁器实在太重要了,古代的文明大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无论是锄头还是镰刀对粮食大幅增产都是必需的。铁矛也远优于石斧青铜剑。经过土地开发,骠人人口增加,手工业也逐渐繁荣起来。他们虽然名义上以个叫哈林的城市为首都建国,然而却是堆各行其是的部落松散的联盟(城邦),也就是联邦的原始版,他们就在这平静的环境中稳定却缓慢的发展着。
  到了三国时期,缅甸北方发生战事,大家熟悉的七擒孟获的故事曾经在这里上演。诸葛亮《出师表》中说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三国演义中也说诸葛亮在追赶孟获的藤甲兵到达了个叫“不毛”的地方。从那以后,不毛便成了荒蛮僻远之地的通用代词。其实是大大的误会,缅甸人称缅甸为八莫,缅甸英语发音Burmese,四川话发音正是“不毛”,蜀国就在四川,“不毛”即是Burma(缅甸)的四川话音译。当时缅甸对于中国人来说烟瘴之地,草高林密,出产大量的供藤甲兵做铠甲的藤条。孟获在云南造反,碰到诸葛亮的大军在云南实在混不下去了,路南逃缅甸,缅甸的八莫地方政府同意收留救助孟获,他们也想扶植孟获占便宜,于是双方拍即合,援助孟获藤甲兵。藤甲兵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穿着用油料浸泡的藤盔藤甲,十分轻便,刀箭不入,作战又很英勇,蜀汉军队连吃败仗。后来诸葛亮通过外交途径,在八莫逮捕孟获等逃亡群犯归国。诸葛亮回国后对孟获说:你要反汉就在汉反,我把你领回来就是为了释放你,咱们继续打。孟获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终于决定投诚,向诸葛亮肉袒请罪: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八莫人对孟获很有好感,加上可能心里对汉人并不真服气。后来他们听说了中国有《七擒孟获》的故事,还胡编乱造了出《八擒诸葛亮》的戏,至今在缅北带仍有上演。
  大约在公元五百年,也就是在膘人独占这片土地长达七百年后,这时中国北方政权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朝政分别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两位丞相手中,俩人都称自己的政权为正统,打得不可开交,南北还没统呢,也顾不得缅甸这边了。正在这时缅甸南部又来了波不速之客——孟人,来自今属泰国的清迈的个迁徙来的,孟族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孟族男子喜欢纹身,认为不纹身的男子不称其为汉子,也不会被女性青睐,故孟族男童常在12岁时就开始纹身了。孟族人纹身的图案依据人体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在腿上纹身的图案常有动物如孔雀、象、虎、狮子猫、乌龟以及花卉、神仙图等;腰间常纹的图案有鸟、鹭鸶、尖顶阁楼:腹部般纹对称的鸟,两只鸟之间常置宝塔。孟族人纹身时喜欢用红色或黑色,纹身后孟族人常用煮铁力木水擦洗,据说这样可以使伤口早日愈合。膘族人和孟族人就这样无冲突地的继续在各自的土地上生活了三百余年,双方在种植上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农民学会了怎么使用铁器去开发土地(虽然比临近的中国晚了近千年),农业比较发达,种植稻谷和甘蔗等作物。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孟族文化。这个时候缅甸开始热闹了,掸族,若开族迁徙到缅甸,但这些民族都相对十分落后和弱小,还处在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虽然这时大家力量有强有弱,但都很友好和谐的相处,谁都没有去干扰对方的生活。
  又过了大约200年,到了7世纪,隋末唐初,云南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其中,蒙舍诏在六诏最南边,称为“南诏”。唐太宗去世的当年,细奴逻继承蒙舍王位。唐高宗即位第四年的时候,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慢慢吸收了唐朝文化,渐渐增强了实力。到了皮逻阁做国王的时候,继续臣服于唐朝。其他五诏由于深处北部,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唐玄宗对此很不爽,派遣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到皮逻阁帮助出谋划策,蒙舍诏先后灭了其他五诏,统洱海地区,并吞滇池地区,把蒙舍诏发展为“南国大诏”,使“南诏”之名由诏而为洱海地区之统称,南诏统治整个云南及其周边广阔区域。皮逻阁死后,他儿子阁罗凤立。阁逻凤路过姚州,太守张虔陀调戏阁罗凤的小妾,勒索贿赂,阁逻凤哪里肯答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阁逻凤大怒,起兵攻破姚州,杀张虔陀,南诏与唐断绝了关系,并多次交战。吐蕃与南诏两者联合进攻剑南(今四川),大败唐军。从此,南诏与唐朝彻底断绝维持了十几年的友好关系。依附吐蕃。慢慢地,南诏势力迅速扩张至萨尔温江上游以西和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寻传地区(今怒江州,临沧市等地)。骠国与南诏接壤,自然不免被南诏渗透。骠国逐渐沦为南诏的附庸。阁罗凤在位31年卒,子凤加异早死,孙异牟寻即位。吐蕃奉行高压政策,南诏不堪重负,最终使异牟寻下定决心摆脱吐蕃控制,与唐朝恢复关系。公元794年,南诏与吐蕃彻底断绝关系。南诏再次归唐后,异牟寻为了表示对唐王朝的忠心,公元801年,派遣使团赴唐,随行有音乐舞蹈团。因为骠国当时是南诏附属国,南诏要骠国向唐献乐,骠国国王雍羌派遣王子舒难陀带领骠国乐团,离开王都卑谬城,不远千里,远赴大唐,长期受制于南诏,骠国口服心不服,雍羌让王子舒难陀亲率乐团前往长安,除了献乐和文化交流之外,更希望能借此良机与大唐王朝永世修好互相扶持,特别是希望借助唐朝的力量遏制南诏的威胁。舒难陀在到达CD的时候,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整理、记录了骠国乐曲,并对骠国乐舞和乐器感到新鲜,命画工画下了骠国的舞姿和乐器,献之于朝廷。他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朝廷先对骠国音乐有个初步的了解,以免后来表演的唐突。在CD短暂停留后,骠国乐团大约于贞元十八年正月初(802年2月)到达唐都长安。舒难陀历经千山万水,终于抵达大唐都城长安,并于公元802年正月在长安城内献上骠国乐,时之间长安震动,引为时佳话。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这首诗。南诏在唐王朝团结力量致对抗吐蕃的要求下,撤离了入驻骠国的军队。这在定程度上解除了南诏对骠国的军事威胁,改善了骠国的政治处境。在此后段时间内,骠国与南诏维持了相对友好的关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南诏对骠国这片膏腴之地直保留着垂涎之心,碍于唐朝的国力和面子,克制着自己的野心,832年,大唐宦官专政,皇帝根本做不了主,更没工夫去管什么骠国,在大理到骠国首都哈林城之间这几百公里的土地上,骠族各国没有组织起哪怕丝毫的强力抵抗,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
  南诏在骠国都城大肆掠夺番,什么佛经、佛像、歌儿舞女、粮食能拿走的都拿走,搬不走的把火烧了个干净,可怜宫阙片焦土。骠人人间蒸发了,四散到各方,放佛这片土地上从来不曾有过。我们说古代没有领土的概念,所谓的疆域就是核心区域加上势力构成的。战争的目地更多的是掠夺,抢人抢钱抢粮,南诏军队水土不服,见目的已经达到了,劫掠后便北撤了。因为地处伊洛瓦底江的下游地区(下缅甸),孟人的土地没有被南诏发现躲过了劫,这对他们来说是幸运的。这样来,孟人便取代了膘人,成为了缅甸最繁荣强大的民族,他们在下缅甸建立了几个国家,最大的是直通王国,也拥有数十万人口和广大的地区。然而,同膘人样,他们的国王沉溺在声色犬马中,根本无心打理自己的国家;与此同时,在缅北,南诏北撤后,这片荒废的土地留下了真空,掸人开始渐渐活动起来,不过他们还不会农耕,用捕猎来维持自己的温饱而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上帝对每个民族都是公平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终究要大浪淘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就在南诏国抢掠哈林番撤走之后十几年,从中国青藏高原迁过来支神秘的民族,原来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白狼羌作为古羌族的支,是牦牛羌的分支,羌人是世界上最早善于驯养家畜的民族之,他们把高原上的野牛驯化成了牦牛,因而史书上称他们为“牦牛羌”或“牦牛夷”。他们还把高原上的野马驯化成了羌马(今天河曲马),把野羊驯化成了藏羊。后来,他们还培育出种杂交牛——犏牛。而牦牛羌包括象雄,是藏族的先民。唐太宗的时候,高原北部吐蕃政权兴起大举南下,松赞干布统青藏高原的征战中,白兰羌与吐蕃交战失败后,很多不愿臣服吐蕃,部分白狼族内迁,融入大唐;另部分则被迫继续向南迁徙,进入南诏,依附于南诏麾下。白狼族骠悍善战,常为南诏军队的开路先锋,为南诏四处征战立下汗马之功。南逃的白狼人在洱海带生活了50年,由于蒙舍诏的统南诏战争、唐与南诏之间爆发大战而无法安生,与吐蕃交战失败后,不愿臣服吐蕃,大部分向南迁徙进入缅甸中部,这些人非常的野蛮,且不讲卫生,上身赤裸,经常不洗澡,和今天藏族的很多习惯特别相似,生大概只洗两三次澡,不过民风彪悍擅长骑马和射箭,很显然,拿这群人和孟人比,就跟野蛮人没什么区别。他们在伊洛瓦底江的三角洲地区建立据点,由18个村庄组成,在此过程中,白狼人善于学习,向骠国遗民学会了种庄稼,由游牧转变为农耕民族,由于雨水的充足,这个地带成为后来大统缅甸的核心地带。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