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想起这一幕幕往事,朱棣再次摇摇头,他感觉这个和尚,就是为造反而生的。若是能早些与父皇相遇,怕是也跟着他,一道打天下了。
突然间,朱棣好似想到了什么,背负双手,目视前方,就像是看穿了未来时空的奥秘。只听他叹道:“未来局势动荡不安,本王又该何去何从,才能在这个大世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呀!”。
看到朱棣的表情,道衍也有样学样的站立在旁边,深情的望着远方,悠悠开口:“未来扑朔迷离,苍茫大世又起伏不定,正需要一个力挽狂澜的王者,来镇压这一切,带领大明走向巅峰。
殿下,您应该顺应天命,登临九五尊位,救民于水火之中啊!”听到他的话,朱棣控制不住的干咳了几声,摆手苦笑道:“那个,大师,你还是回去好好念经吧。
现在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可以”说着朱棣便有了送客之意,这家伙还是那副德行,动不动便说要自己登基称帝。朱棣虽然曾有过这想法,但并不糊涂。
你丫光棍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谋反失败了,还能随便找个寺庙,装模作样的念念经。老子这可是一大家子人,不是闹着玩的,万一倒台那可就玩完了。
更重要的是,还要背负着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不行,风险太大,不划算。听到朱棣之言,此人还是没有放弃,开始发表他的弘论:“王爷,现在的一切都是假象。
老衲这些时日夜观天象,掐指一算,得出了一个结论。帝星虚浮黯淡,后力不足,实在不是合适的帝皇人选呀!若是由他为帝,很难让大明兴盛,并非万民之福啊。
然而,西北方一个新星冉冉升起,可与皓月争辉,有凌驾于帝星之上的趋势。相信取而代之,只是个时间问题,王爷可一定要抓住机会才是呀!”。
朱棣言道:“新星光芒再胜又如何,不冲破这茫茫的夜空,如何登临绝颠。在此过程中肯定是惊险万分,甚至有被夜色埋没陨落的危险,得不偿失。
他还不如安安分分的待在原地,更为稳妥啊!”
“王爷此言诧异,帝星之下,哪里有新星的容身之地。即便他黯淡虚浮,但这夜空还是以其为主导。新星如果不冲破着层层桎梏和束缚,终究会被这夜色所淹没。
到时候,覆巢之下无完卵,悔之晚矣呀!取而代之乃是他的宿命,躲避不掉,殿下要三思啊……”朱棣忍不住摆手打断:“大师还是回庆寿寺歇着吧!”
“老衲不累,我还有好多话,需要和王爷言明呢!”
“大师,众僧侣还等着您讲经说法,阐述佛理呢!”
“老衲不会念经,只懂天象……”
“不会念经还做什么和尚,当什么方丈呀!”
“我也不想做这劳什子的方丈呀,还不是王爷让我做的”
……
朱棣就这样半推半送的,才算是将这个头疼的和尚,送出了王府。对于道衍所说的什么天象,朱棣是不信的,但是此人的那些话,他倒是真的听进去了。
覆巢之下无完卵,是呀,若是其他藩王真的遭了殃,他朱棣的好日子定然也不会长久,这个道理他还是懂得。一时间,朱棣也是心乱如麻:小侄儿,真的要逼我吗?
我不想的,真不想呀!他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大哥朱标,对于这位大哥,朱棣虽然有些嫉妒他,几乎得到了父皇所有的爱护,但更多的还是尊敬。
不为别的,即便是看在朱标的情分上,不到万不得已朱棣也是不会反对于他。只是那个所谓的善良仁义的侄子,会真正放过他这个叔叔吗?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朱棣照常做着他的王爷,每天练兵遛狗,日子过得倒也清闲。然而,外面的世界却是变了天,朱允炆最终被黄子澄和齐泰二人劝动,采取了强行削藩的政策。
对于这个结果,方孝儒除了叹息,什么都不能阻止。但他的心里还是站在朱允炆这一边,只是为将来,有可能产生了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而难过罢了。
朱允炆第一个要对付的藩王,便是朱棣与同母的兄弟周王朱橚。按齐泰的意思,只要铲除了此人,便等于断了朱棣的左膀右臂。
试问猛虎即便是再凶猛,少了尖利的獠牙,还能做什么。毫无意外,周王全家都被贬为庶人,发配云南守边。听到这个消息,朱棣痛心疾首,但却无可奈何。
他选择了隐忍,不光是力量不足以与朝廷相抗衡,还有不愿与这个侄子撕破脸,让天下人耻笑皇族内讧。紧接着,朱允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代王朱桂,岷王朱梗。
同样是莫须有的罪名,发配守边。朱允炆的这些举动,把诸王都搞得人心惶惶,一时间一股紧张恐怖的气氛,弥漫开来。对于这些,朱棣都是冷眼旁观,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一个是对于这些所谓的兄弟,朱棣并没有太深的感情。另一个便是,他也没办法阻止这一切。连他都自身难保了,怎么去管别人。
还有一个就是,朱棣想看看这个所谓的侄子,到底能做到,什么样的绝情程度。终于,朱允炆的一个举动,拨动了朱棣心中,那一根愤怒的心弦。
这一日,朝廷的官兵将湘王朱柏的王府包围。这位王爷颇有骨气,为了不让自己受辱,竟然将妻妾家眷全部召集起来,紧闭宫门,自焚而死。
这个消息也将其他藩王都震怒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藩王纷纷掀起反对朝廷的浪潮。当然并没有起兵的举动,只是声势上大家有了联合的趋势。
看到这种情况,不知朱允炆是良心发现,还是有些惧怕,暂时终止了强行削藩的举动。到了这种程度,朱棣知道,和这个侄子之间,已经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他开始在脑海中,思考起道衍连日来对他的进见。或许这个大和尚,早已料到了今日的结局吧。看来真的要早做打算了,否则,我也将失去现在的一切。
想到发配边疆,朱棣就是颇为不甘。就在这时,朝廷下发了一道旨意,让朱棣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