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老僧听了,感叹道:“我原本就知道你不是佛门中人。如果不让你下山闯荡,你既然有此心志,贫僧自然是留不住的。我明日亲自送你出山吧。”梅姑拜谢了师傅。
第二天一早老僧叫来梅姑说道:“梅姑,我知道你不愿出家,我这里有一封信给你,如果遇到天灾之时,可打开来看。无论在哪里,八年后再来见我,切记切记。”梅姑连连拜谢,然后独自一人下山去了。
当天晚上,梅姑在路上看见山坳的一间草屋便进去借宿,哪里知道房内没人,于是就关上房门,吃了点干粮,找了块空地合衣席地而睡。
睡到半夜时分,外面有一阵光亮照进草屋。梅姑迷迷糊糊睁开眼吃了一惊,连忙起来,照着光亮处跟了过去。
只见这间草屋的后面有一个石洞,洞口被两块石板封住,那阵阵光亮正是从那洞中发出。
梅姑不由得心里暗自高兴起来,心想此处必定有所蹊跷。于是,走过去,推了推石板,但是门没有打开,仔细地看了看,四处也没见有什么机关。
就站在那里想了想片刻,心想跪下拜拜看怎么样,哪知道刚一跪下,只听得嚯的一声响,石门缓缓打开,门缝中透出万丈光亮,顿时冲入云霄。
梅姑连忙进洞里看了看,只见一块大石头破裂出一道口子,里面好像有一本书,隐隐发亮光彩艳艳。
梅姑走过去又拜了几拜,然后去把书取了出来。每想到就这么轻易地取了出来,只见上面写着《石室秘传阴阳玄符经》,里面都是天文地理、阴阳变幻、奇门阵法之类。当下看了个大概就休息了,第二天怀揣着这本书就起了身继续赶路。
离开山洞,约莫走了一里多路,只见周围一片萧条,人烟稀少。只是不远处有颗大古树,旁边一座关帝庙,匾上隐约的几个大字已经破败不堪看不清楚了,梅姑直接走了进去。
只见庙里残垣断壁,杂草满地。于是就找了间稍微好点的屋子粗略打扫了下,拿出随身干粮吃后就在这庙里过夜。
第二天一早起来,除去了庙前的荒草,扫了地上的灰尘垃圾,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番,决定暂时住下再做打算。
当她收拾到一间侧屋时,看见门口靠了两扇大石板,上面落满灰尘,布满了蜘蛛网,她把石板推开,走了进去,只见屋内有大大小小约莫二十多口箱子,箱子都落了锁。
梅姑出庙外找来一块大石头砸掉了锁头,打开箱子一看顿时惊呆了,只见箱子里满满一箱银子,再打开其他几箱,都是如此。仔细看这些箱子,应该已经有些年头了。
为什么破败的庙里有这么多银子无人来取,梅姑一时也想不明白。于是还是锁了箱子,铺上石板门退了出来。
当时恰逢太平天国起义,加上一些地方闹饥荒,各地都有一些百姓流离失所,饥一顿饱一顿不得安宁,因此,关帝庙周围方圆几里的一些村子很多人都染了怪病,请医调理都不济世。
梅姑听说此事,突然想起下山前师傅曾经对自己说过,如果遇上什么天灾年岁,可打开临走时师傅给她的信件。于是拿出包袱,拆开信件一看,原来是符咒的用法,只见上面写着:
此符,用朱砂笔写,每写一字,念咒一遍,每写四字,叠符一下:无极阴阳,日生东方,神笔在手,降妖除魔。吴奉天帝急急如律令,敕!
梅姑看了大喜,暗想师傅真是得道高僧。于是,打开包袱里的纸笔写了一副告示放在了关帝庙外:“关帝庙女师梅姑,擅治疟疾杂症,不受财礼,不问贵贫,有病不拒,来者皆医”。
过了些许时日,就有附近的村民前来关帝庙求医。无论是男人还是妇女,或者小孩,来者不拒,通通都被她一人治愈了。
奇怪的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用什么针灸、开什么药方,只是一个灵符拿在掌心往后被一拍,嘴里念着什么,即刻即愈。
没几天,这个消息就传到周围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求医的争相往来,一时间大有踏破门槛之势。
有富贵人家,专门请了花轿来请,重金礼聘,她都执意不去,要留在这个关帝庙里。
为此,那些治愈的村民有送米送酒的,或者送金银钱财来感谢她,她都丝毫不接受。
她对众人说:“我本方外之人,曾受高僧点化,当初受师傅戒律,专一赈济世人。如今虽说众位病好了,但凡家里有缺粮、没有收入来源的,不妨对我讲来,我当秉承恩师教诲,一一资助。”
从此以后,来关帝庙拜谢梅姑的一日多比一日。一部分是求医,一部分是求资助。梅姑一人打理的井然有序,一个原本冷冷清清的关帝庙经过她手,顿时变得热闹如集市。
当地官府听得消息,怪她聚集众人三番五次都想要禁止,但是周围的村民都是久经战乱或者饥荒所累的人,见了梅姑这番举动,就像遇到了亲生父母,哪里听得禁令。关帝庙梅姑的声名更加响亮了。
梅姑在关帝庙一心一意行医救人,而且还经常无私赠银,一时间远近闻名,附近村民都称呼她为梅大师。
但是也因为这名声太响,引起了三个泼皮无赖的注意,一个叫游好贤,一个叫谭万,还有一个叫卫俊梓。
这天没事,他们三个凑到一块儿,一起合计起来:“听说梅大师在关帝庙专门救济穷人,只要是有人去求就送钱财银两,况且她年纪轻轻,生得也很标志,我们几个何不去求他,再找机会与她亲近亲近,勾得她上身,到时候,不但有娇滴滴的美人受用,更有花不尽的金银?”
当下,三个人算计已定,就装扮做逃荒的饥民一路仆仆风尘的赶到关帝庙来。
见到梅姑后,梅姑问道:“你们三人来此有何相求?”
三人答道:“我们本是富家子弟,因为接连几年的旱灾,加上太平军四处流窜,一时间弄的无家可归,听说梅大师在这里仗义疏财,救苦救难,所以一同前来投靠,希望能够拜在大师门下,图个安身立命之所,万望大师成全。”
说完,三人不约而同的装模做样拜了几拜。
梅姑看他们三人丝毫没有诚实的样子,想了想:这几个人肯定不是什么好人,突然来我这里投靠,肯定是心怀不轨,我如果直接把他们赶出去,他们必定怀恨在心坏我名声。不如暂时收留他们,以后慢慢调教。
主意已定,梅姑就说道:“你们几个既然要留着这里,也没有什么妨碍的,只是在我这里不比家里,做事要当心些。”
三人说道:“我们原本也是读过四书五经的,也知晓一些事理,既然大师这样吩咐,自然是会注意的,大师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