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太平女尊苏三娘 / 第一章 梅花降生遇高僧

第一章 梅花降生遇高僧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清朝末期,洞庭湖北有一乡绅,姓杨号鑫,这杨员外是个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娶得几房妻子,不知何故,大太太二太太相继离世,只剩得一房三太太,所以平日里极其恩爱,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平日里,邻里乡亲需要救急的也都好心周济。只是有一个心病,眼看自己就要60多岁了,仍然没有个一儿半女,他太太也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日,三太太和杨员外商议说:“我们家大业大,可惜无人继承,平日里乡里乡亲有什么困难我们都积极帮助,应该积了一些阴德或许有些福报,何不去庙里上香祈福,完成我们求子的心愿”。
  当下两个人合计一番,拣了个好日子,想要一起到普陀山进香。
  当天晚上老两口就早早的睡了,睡到半夜时分,三太太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衣袂飘然的仙女冉冉而降,抛了一朵梅花来,三太太赶忙双手接住,要看着就要落到肚子里了,吓得她立马醒来,仔细看看帷帐,除了一张床,和紧挨自己的杨员外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只是隐隐约约闻到一阵阵花香。
  次日早晨,三太太一大早就起了床,叫醒身边的杨员外,问他昨天晚上有没有做过什么梦,杨员外说自己睡得很安稳并没有做过什么梦呀。
  于是三太太就对杨员外说:“我们昨天诚心诚意想去庙里进香要个一儿半女,昨晚我就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仙送了一朵梅花给我,莫非是天仙可怜我们年纪大,受不了长途车旅劳顿。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如在家多吃几个月斋饭,一心向善多多救济救济邻里乡亲,或者天神也能感应到,赐给我们子嗣。”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两口日盼夜盼,几个月后,果然睡梦成真,三太太的肚子渐渐大了起来,临盆之时生下一个女孩儿,生的眉清目秀楚楚可爱动人。
  听到这个消息后,那些平日里受过杨员外的恩惠的街坊邻居纷纷赶来贺喜,杨员外老来得子显得格外高兴,为此大摆了三天三夜的酒宴。
  过了十多年,那女孩儿渐渐长大,这一年也正是天下动荡时期,恰巧洞庭湖北这一年也闹了水灾,杨员外拿出自己的粮食周济了邻里勉强撑过了一年。
  谁知,第二年发起旱灾,洞庭湖北周围方圆千里颗粒无收,于是,周围的饥民开始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杨员外家里的存粮也被抢了去,这杨员外虽然是富甲一方,但是家财都是勤勤恳恳积攒下来的家业,平日里都是乐善好施的善良人。
  想想邻里这样的做法,一时气愤不过,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这样过去了,只剩下孤零零的母女和空荡荡的大房子,半月后三太太也去了,只落下女孩儿孤孤单单守着空房子。
  都说人情冷漠薄如纸,这话不假,杨员外在世时,亲戚好友,以及受过他恩惠的乡邻都时常走动,如今,见杨家落败了,屋外的台阶落了厚厚一层灰也不见一个脚印。
  除了有心有不轨对房子有所企图的人常来屋前晃悠再也见不到他人,好在小女孩儿天生聪明,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主张,任你怎么说,她就是不信。自己找了几套小厮的衣服穿上,外人一时间竟认不出她是女儿身。
  这天来了一个游方老僧,这个老僧与别的僧人不同,只拄着一根青竹竿,穿着一双旧草鞋,没有化缘的大钵,也不吆喝,只是静静的靠在她门前的一颗柳树打着盹儿。
  小姑娘看到后感到好奇,出来挨着老僧坐下,边笑边学着他的样子。
  只见老僧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一个人在此?”
  这姑娘聪明,不说自己是姑娘,只说:“我是本家杨员外的儿子,今年十一岁,因为接连两年天灾,父母双亡,附近也没有亲戚,平日里孤身一人守着空房。”说完就呜呜的哭了起来。
  老僧看着她心里道:“好个孩子,秀美异常,只怕是女扮男装吧。”只不说破。
  微微一笑后说:“阿弥陀佛,贫僧自南边来,恰在此经过,歇息片刻,既然小施主现在一人孤苦无依,何不随贫僧到山中出家度日?”
  小姑娘暗自寻思:“一人守着宅子迟早也会被人谋去,不如跟他一起修行先图个温饱也有个人照应。”当下就答应了。
  老僧没有回到南方,只是带着她找到附近一处大山中,砍了一些草木,搭了几间茅屋,提了一个匾额在上叫做“静庵斋”。
  又选了一处无人耕种的荒草地,也不论土壤肥沃与否,不管是粮食蔬菜桑麻,统统都种。平日里只是种些花花草草,并不念经。
  草屋后也被他种了一排排的果树,到了秋季,果实成熟,老僧地下放着一个个竹编的箩筐,筐里铺上一层软草,折几根树枝,向树上投掷去,果实纷纷落在筐里。
  小姑娘被显然被他的举动吸引了,嚷嚷着要学,老僧微微点头含笑。以后每年的秋收时节,只见一老一少往树上扔树枝果实就纷纷的落下。
  经过老僧种植的庄家,长的很丰盛,拿出来卖的价钱也比普通的高,除了每年的积余,他都把多余的施舍给了贫穷或者逃难的人。积余的粮食蔬菜送完了,再自己下地种起来,依旧助人。
  这个老僧并非俗家酒肉和尚,但是有一怪癖:不念经不颂佛,不化缘,不收徒。别人问他原因,老僧说:“我生平做事洒脱,不受人钱财,不慕功名,不贪美色,不修来世,但求今生。我这样的人,何必颂佛念经。”
  不久后关于他的好事的传了出去,周围的和尚纷纷都来亲近,好借老僧的名声在外私募银两。老僧平生最恨沽名钓誉骗人的人。
  他见很多和尚都来投靠,也不驱赶,只是立了一个规矩:
  一是凡我门徒,不要化斋也不念经;二是白天下地耕种,晚上坐蒲团参禅;三是不得相互交流,若发一言,赶出山门。
  那些和尚起初是想借着老僧的名声,拜在他门下,可以打着他的旗号化些银两,现在看到如此清苦,一下子就走了一大半,只剩下几个有诚心的苦修和尚和小姑娘。老僧给小姑娘取了个法号“梅姑”。
  从此以后,梅姑朝夕服侍老僧,因为得到老僧的亲自教诲,文墨字句大有所成,加上天资聪慧,往往可以举一反三。同时也学得一身暗器功夫。
  时光飞逝,转眼过了7年,梅姑已经十八岁了,她自想到:“我虽然是女儿身,如果假装小厮在这里混混度日,也没什么好结局,不如趁早出去,好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怎么样也比在这里混日子好。”
  一天,梅姑走到老僧面前,跪下说道:“承蒙恩师收留,已经七年多。我觉得人的一身命数难定,如果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一生,岂不辜负了大好青春。如今梅姑要向恩师禀明,弟子想要出山做一个世间有用的人。”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