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既然我们已经研究了三国的开端,我们接下来继续分析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三国,又称魏朝。为什么呢?因为在大家眼中的三国里,只有三个国家,那就是:魏、蜀、吴。而魏国,无论是从军事、人才、地盘来说,都是最强大的。所以,现代人又把三国称为魏朝。而还有一个原因,不管我们是说秦朝啊、汉朝啊、宋朝啊,都带个“朝”字,听起来比较习惯和舒服,不是还有个南北朝嘛,所以大家就又给三国起了个别名。
三国处于东汉末和西晋的交界处,就像一个海峡。但是它又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如果按照我们《三国之源》的说法,三国从允许各州县招军开始,到西晋灭吴结束。也就是说,事实上,它与东汉和西晋有着很大一块的重合部分。所以,这个朝代,是极为特殊的。
那么,咱们要正式开始说三国了。要说三国,首先必须从汉朝说起。
由于咱们主要是说三国,所以在这儿只简单啰嗦两句。公元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公元九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公元25年,参加过反对王莽的农民起义军的刘秀建立东汉,始称汉光武帝。光武帝并不白给,刚上任就搞了个“光武中兴”,挺了不起。推倒刘玄之后,把什么“绿林”、“须眉”也给消灭,总的来说,西汉和东汉这儿弄得都挺不错。但是,俗话说得好:“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圣人云:“皇帝不给力,朝代肯定完。”
皇帝这个位置,传呀传~传呀传~
传到汉桓帝和汉灵帝了~
完了~
我们都知道,三国的社会背景,用四个大字来说,那就是:“天下大乱”。那么,上一章我们讲了,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八个字:“皇帝无能,宦官专权”。皇帝怎么个无能?宦官怎么个专权?
汉桓帝就是个典型的无能之主。怎么回事呢?敢情到了汉桓帝这儿,经济就发展落后了,那怎么办?国家没钱肯定不行。我们这位汉桓帝就采用了一个最无能、而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往死里收税!这也是东汉末年无数起义军起义的原因之一。而这个拼命收税,也成了皇帝无能和朝代要完的标志。也有不知好歹的老百姓,以为这是民主共和国呢,去给皇帝佬儿提意见,要求少收点税。结果怎样?这个意见往上一直提,结果是,皇帝佬儿还没等看见呢,到了太监们那一关,就过不去了。过不去就算了,不!反而还被暴揍一顿。老百姓把钱都送上去纳税了,自然达不到“共同富裕”,一个个穷得都要死。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国家没钱,百姓也没钱。因此,我们说,东汉末年要完蛋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拼命征税。
此外,在这里顺便提一句,圣人奇葩式中还有个奇葩。你比如说,无论是易老品的三国,还是哪个名家讲坛,都是先说观点,其后再解释。而圣人是先和大家分析、讨论,再总结结论。圣人以为,这更有利于广大历史爱好者去分析更多的现象。
闲言少叙。我们继续来研究东汉要完蛋的表现。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凡是明白人手下的官,都得应这句话:“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汉桓帝时期,国库太空,国家经济太落后,太缺钱花,那么怎么办?光是靠征这些老百姓的钱,远远不够花。不是说了么?国家没钱,百姓也没钱。况且,征税这玩意儿很多时候也不太靠谱。有的有势力的主儿根本不听话,要征太多,把老百姓给搞急眼了,还动不动给你起起义。这个起义最要命不过,征来那点钱都赔在了镇压农民起义上,反倒亏本了。东汉皇帝也不傻,明白这个道理,这种亏本的买卖,他们也不愿意总做。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公平交易,让有钱人家合理消费,让老百姓挑不出毛病来。那就是:卖官!大官多挣钱,小官少挣点。有的有钱的人家,但是无权,就想买点官当当,过把官瘾,也让自己的子孙成为富几代。还有种经纪人,挑那合适的官买。神马意思?就是说,我买完官之后,再用权利,捞油水,再把钱给挣回来,反赚一笔。你比如说,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我花1块钱买个官,然后呢,负责替皇上收税,一共收了十块钱,然后扣下5块钱,还剩下5块钱,这就挣了四块,这就叫会做买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有钱的人为了能少交点税,还要买官。前者是赚钱,后者是省钱。汉末表面上看是能充实国库,但实质上,贪官污吏越来越多,阻碍了东汉经济的发展,也使东汉越来越腐败。第二个表现:公开卖官。
前面咱们还说了,老百姓提的意见,到了太监那儿就被pass了,因为和太监的利益相矛盾。那么一般书上并不这么说,说叫宦官。那么什么叫宦官?咱给它简单下个定义,所谓宦官,就是当官的太监。而东汉末年的宦官,当的还不是一般的官,那都封侯啊。当时,皇帝白给,宦官就专了权。谁都不敢得罪这些位,否则,轻免职,重则要命。有句话通常是来形容土匪的,叫做:“伸手五只令,拳手就要命。”圣人觉得说得挺形象的。但是,东汉的太监就成了土匪,甚至是说他们还不如这些老百姓。都说老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倒不如说这些太监。桓帝,灵帝,一代比一代严重,自不必说。第三大点,也是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宦官掌权。
当然,表现还有很多,像什么党锢事件、自然灾害频发啦,等等等。但寻其根源,都和上边说的三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另外,由于篇幅关系,咱们就不一一细加分析了。
有读者该反映了,说:“你在《序》里不是说用演义模式来写吗?这……我怎么一点演义色彩都没看到啊?你这不是骗人吗?”别着急,咱得交待交待,前两章主要是介绍,并不算正式正文。等到下一章,咱们正式来讲《三国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