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中国乡村记忆 / 第五章 传统 3 积德行善

第五章 传统 3 积德行善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传统的中国农民一直信命,相信天命难违。但是,有一种做法是可以改变天命的,即使今生不能改变天命,下世也是可以改变的。那就是积德。其实今生的天命是前世的因缘。今生一帆风顺是因为前世积德好,有好的报应;今生命运不济,是前世积德不好。世界本来就是因果关系,没有平白无故发生的事情。这种积德的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农民之所以有那么强的迷信思想的思想基础,也强烈的影响了农民行为的抉择。
  积德的做法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烧香拜佛。那些寺院大观就好像是今天的国家银行一样,如果在里面烧香拜佛,即使化了很多的钱,其实也好像在为自己的下一世用存放了,或者可以荫泽子孙。一个最吝啬的财主在烧香拜佛上面是最大方的,他甚至可以把自己吝啬敛聚的财产全捐给寺院。所以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最好的建筑除了皇宫,就是寺庙。两人才能合抱的金丝楠木、华贵的涂金贴金装饰、贵如黄金的琉璃瓦片只能在寺院中见到。寺院从不缺钱,每当各种传统的节日来临,那些寺院成为了最热闹的场所。不管男女老幼,全都虔诚的烧香拜佛,奉献香火钱,即所谓的功德无量。芸芸众生在袅袅的香火升腾中感受到了付出所值。
  中国农民对敬仰的菩萨也是菩萨世俗化的。他们认为菩萨也有喜怒哀乐,所以世人应该非常的恭敬,不能惹菩萨生气,要讨好他们。比如不要在背后说菩萨,心要诚,不能拣庙烧香搞差别。
  积德还有还要善待动物。在农民眼里,屠夫杀生太多,老了就会有报应。有些动物被定义为有灵气,通人性,这些动物要少杀,甚至是不杀。比如牛、狗、猫、蛇、龟、黄鼠狼等等。如果家里进蛇里,那么最好把它挪到别的地方,不要杀死。他们总是告诫别人说有人因为弄死了家里出现的蛇马上就得病死了,还有人因为吃了一只老乌龟而猝死。这个例子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量。如果有人说,刘邦杀死了白蛇结果当上了皇帝,那么又会有人解释这是因为刘邦本来就是有帝皇命,芸芸众生就没有这么好的。耕牛梨田出了全力,死了还吃它太罪过,大家都会把死尸埋葬。家猫家狗陪了主人这么长时间,听懂了人话,即使老了,也不会杀掉吃了,一般会挂到远离村子的树上风干。
  放生成为善男信女们积德的捷径。他们会化巨资购买市场上等待出售宰割的动物,比如鱼、泥鳅、螺丝、乌龟等,然后运到偏僻的水域放生。在经济繁荣的地方,这种放生泛滥成灾适得其反。在经济不太好的地方这放生的动物马上会被别人抢走。
  积德最最重要的修为是行善,做好人,不做坏人。与人为善,善意待人一直是中国传统农民精神的守望。善就是不要欺负别人,要关爱别人;不要有非份之想,做本分的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别人拖下水。凡是中国农民能接受的宗教基本上都是劝人为善。凡是中国农民口口相传的故事一般都是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在民间,好人好事现象十分普遍。这就不是现今意义上的社会新风尚,更多的是因为做好人好事可以积德。所以乐于施舍、关爱弱者成为了传统社会的另一种风景。每年的腊月初八,乡下的大户人家会在在家门口架设巨大的铁锅,熬制稀粥,过路人都可以免费吃上一大碗,即使带走一大桶也尚可。这种行为主要不是同情心的作用,而是一种宗教心结。因为这种活动一般只在特定的日子才有,还要敲锣打鼓,希望菩萨知道自己在行善事。那些慈眉的老人或者弱小的孩子可能获得更多的照顾,那些过路人可能受到更多的照顾。而那些断腿瞎眼的残疾人就可能被呵斥,因为这些残疾人可能是自己今生或前世自己造的孽,所以没有同情的必然。
  很多农民认为:一个人遭遇不幸的原因除了他本身的天命不好之外,还有他前世的积德可能也不好。一个困境中的人最终转危为安,就可能是前世的积德很好或祖宗有积德。一个杀戮太多的皇帝或将军,不可抹掉的怨气会在他们家族衰落时接踵而来,总有一天他的子孙会受到报应。一个一心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积德不好,总有一天会倾家荡产。多行善事是积德的。造一座桥,修一条路,为一方百姓解难,这就是积分最高的德行。如果干了坏事,那么就损了自己的德行,可能本人因为星宿高而逃过劫难,但是来世或子孙就会有报应,甚至可能今生气场弱的时候就报,叫做现时报。
  积德在行为上要求对那些不好的事情自律,对好的事情要发扬,提倡扬善除恶。凡是欺男霸女,男盗女娼,坑蒙拐骗都是损德之事,要不为。孝敬、忠上、诚信等都是积德之事,要积极为之。孝子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是一定会有好报应的;把年迈的母亲赶出家门的人就是积德不好的人。尊重别人,说话嘴巴干净,不小偷小摸就是积德,相反就是损德。女子行为不检点就是失德,遵守妇道就是积德。积德就这样成为了农民们一生中积存的看不见的可以荫泽子孙的或给来生带来运气的东西。积德的深远影响甚至涉及婚配。在选择对方时,双方的家长必然考虑对方几代的积德。如果对方的长辈出过严重的犯法行为,那么就要考虑这种行为是不是损了德,弄不好就要影响子孙的幸福。真是好人有福气报,奸人没有好下场。
  走路的时候,遇到独木桥相对,一方主动礼让,那么就会受到好评。如果有什么好吃的,先分给其他人,然后才轮到自己,这是礼先。碰见熟人长辈就主动打招呼,这是礼貌;如果对方有什么好事情,就到场祝贺,这是礼到。总归,就是要对别人有礼,态度诚恳,这样也是一种德行。
  传统戏剧对农民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人们总是看到戏剧的结局都是好人扬眉吐气,而奸人最终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其实,这是报应。坏事做绝就会有不好的报应,做了好事就会有好报应。那些做事情的人的结局已经在做事情的时候确定了结果。奸人最后被砍头,观众都喝彩鼓掌。心中的郁气一扫而光。
  政治家害怕历史的评价,中国的传统农民害怕的是自己的积德不好。人之将逝,其言也善。等到快死亡了,每一个人都想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候再多积一点德。
  迷信积德是一种有神论的思想。如果没有来世,积德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如果没有天晓得,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荫泽子孙。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普世的积德价值观的积极意义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农民的行为,使他们不至于在茫茫行为大海中迷失方向,人性也不至于被兽性掩埋。
  中国的知识文化传统道德核心是儒家思想。对传统的中国农民来说,儒家的语录过于空洞、高远,属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而农民的最高境界只是属于修身、齐家而已。空洞说教的内容要成为主**神对讲究实惠的农民是多么的难。儒家的道德精神真是加进了迷信中的积德因素,才使道德的创建有了价值的积极引诱。所以传统的农民可能不知道孔子是何人,但是一定知道菩萨的眼睛是雪亮的,上天最后是公平的。
  积德还有一项重要的修为是懂得感恩。农民总对西湖白娘子那么同情,不是因为她为许仙付出了那么多却被法海惩罚,更多的是因为白娘子懂得报恩,报许仙五百年前救她性命的恩。正因为有这么一颗赤诚报恩的心,所以白娘子的什么行为都是可以同情的,哪怕是水漫金山淹死了很多无辜的人。报恩是这出传说中起核心骨和连接线的作用。如果没有报应元素,那么这出戏不可能流传。《聊斋志异》中也有狐仙报书生的恩,这时候的狐仙不再是害人的妖精,而是充满无限爱怜的女人。一个人考中了状元没有忘记糠糟之妻,那是一种美好的结局。而陈世美那么让人痛恨,那是因为他忘恩负义,不懂感恩。其实骨子眼里,人们也希望自己的付出也要有所回报。知恩图报是一项美好的主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痛恨的是没有良心的人,不懂感恩的人。最痛恨的是白眼狼,恩将仇报。
  感恩内容里重要的是孝道,孝道就是要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好。孝顺的子女总是被村民啧啧称道。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家里出不肖子是家门的不幸,而出孝子是家里的福气。孝道的孩子不会离开父母。当父母年老的时候,他们接上父母的担子,承担家庭的重担。所以中国传统农村里的长子很少能出远门开拓另一番天地,因为他们早早地在孝道的道德约束下为家庭分担解忧。
  一个人不管功名多高,职业多忙,遇到父母离世,就必须服孝。中国历史上从农村走出去的文人都争先恐后的比孝道,谁守孝时间长谁就道德高,有人辞官在父母的坟前筑简易的房子守孝,有人穿麻衣戴孝三年。为了孝道,有人挖自己的腿肉喂母也不惜。父母的坟庐所在往往是远方儿子精神上的牵挂。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