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沈唐 / 第三十七章 秋去冬来 岁月如歌 七

第三十七章 秋去冬来 岁月如歌 七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鼎丰十二年冬月,朔风凛冽,前几天降了入冬第一场雪,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雪,飘飘洒洒的一直落着,若用长镜头徐徐推开去,街道楼坊,田间地头,江岸湖畔,山谷树林??银装素裹,肃穆端庄,天地悠悠,白发皓首。
  雪景江南,别有一番韵味。信江河畔却是热闹依旧,大红灯笼高高挂,烧了地龙的楼子春色撩人,似乎两大头牌的离开并未造成多大的影响。
  在许多人看来,信江之地,有第一才女之称的青楼大家玉玲珑连夺四届花魁,今年更是惊艳绝伦,实在是高处不胜寒,功成名就,也当功成名退了。自此,才女玉玲珑便存在于信州青楼传说当中了。
  至于添香姑娘李红袖,居然是山东李氏之后,这更是爆炸性的消息。须知,山东李氏与陇西李氏系出本源,秦汉以后方迁徒分支。是以,山东李氏虽上不得皇族宗谱,但与皇家朔源同祖却是有据可依。本朝建国,山东李氏的名望水涨船高,封侯拜相,高官厚爵,朝堂之上时有发生。乾康之变,山东李氏南迁苏杭,某种意义上与算是与陇西李氏并宗合流了。兵慌马乱巅沛流离之际,总会有意外发生,李红袖曾祖那一支便是在战乱时走散,先是被迫滞留大河以北,为避金人之祸,隐居山林,大势趋稳后,却难以渡河南来??直至李红袖五岁,怙恃尽失,为人贩子几经转卖,终是入了烟花之地??年幼的经历她却是记得许多,及至长大后成了“听风居”头牌清倌,遂生了脱籍从良回归宗族之心??也算天遂人愿,一番曲折坎坷之后,添香女子终是与李氏联系上,据说经过考证后,李家也承认了她的身份,脱籍便是理所当然之事。原本,坊间盛传饶家千里驹属意红袖姑娘,有心为她赎身。文人才子与青楼女子两情相悦,将对方赎身出来纳为妾室这种事,向为雅谈。误入青楼,纵使再如何芳华绝代,总有人老珠黄之日,有人不嫌弃出身,委身于对方,虽是小妾,也总好过整天强颜欢笑。说到底,有谁愿意呆在那地方啊。只是,中秋后却传出饶安杰身染沉疴,需静养数月,恐无缘来年春闱??赎身纳妾一事自是作罢。再后来,又有传闻,说是红袖姑娘认祖归宗后,认了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为姐姐,随着对方游历四方而去??
  两大头牌离去,似乎对听风揽月两个楼子并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生意一般的兴隆红火------烟花场所,只要后台够硬背景够强,是绝对不愁客源稀少的,自古以来莫不如此。头牌走了,自然会有人顶替上位,从来都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其实,变化也是有的。这两家楼子早有留手准备,迅速推出新人,自然也是才艺双全,但比起玉、李二人终有不小差距,离开的二人乃是在巅峰时期隐退,追捧者不乏文人雅士,尤其是玉玲珑,顶着信州第一才女的光环,真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旦离去,光顾“揽月轩”的文人便少了许多??
  事实上,信州的文人对于玉玲珑的离开或愕然或惋惜或遗憾或悲伤,不一而足,但也不可能“刻骨铭心”。随着文坛另一件大事的日益临近,注意力也随之转移过去------那便是“鹅湖之会”了。
  信州府有县名铅山,铅山有座鹅湖山,山上有座鹅湖寺,寺很小,名气却很大。寺小名大,盖因冬月十五,将于此有一场文坛盛事,当世大贤朱夫子与复斋先生、存斋先生行学术之辩。双方皆是举世公认的文坛泰斗,此番辩论非意气之争,皆存济世为民之心,无有优劣之分。
  城南过江经茶亭道,甫入铅山县,便见鹅湖山。山不高,积雪未消,白皑皑一片,视野中依稀可见的檐角处便是鹅湖寺了。入冬以来,气温骤降,在这穷乡僻壤之处,照理说应是行人稀少的,但这一路而来,车辙印碾碎雪泥,道路泥泞不堪,显然有不少先行者,越靠近鹅湖小镇,便见得越多文人装扮的行人,泥路难行,脸上越丝毫瞧不出怨怼之色,反倒有难掩的兴奋之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哪??”沈经叹道:“早年也是有来这鹅湖的,房舍十数间,村民百余人,好小的一个村子??山上那寺也小,住持沙弥三人,谨守佛门清规,香客稀少,香火钱更是??佛家最善清心寡欲,修行修性,修身修心,也不怎么容易做到??”马车有些颠簸,顿了顿,声音再次响起,言者的表情稍显复杂:“数年前,晦翁自武夷山去往东阳赴东莱先生之约,路过鹅湖,因山之幽美不忍即离,盘桓数日方再次启程。之后每年都要来此居住数月,这村、这山、这寺因他之由日渐闻名了??”沈经虽亦是一方名儒,人皆尊称其为“沈老夫子”,说起朱夫子,仍是佩服之色溢于言表,或许??还有羡慕。
  “这鹅湖山??我倒是知道个有趣的传说??”沈睿懒懒的说了一声。信州过来五十余里,路虽不远,马车坐的实在不怎么舒适。
  “传说嘛??说来听听,这一路也是乏了??”车厢虽大,且有火炭供暖,老爷子终是上了年纪,恹恹的,精神不振。
  “话说某年,一朱姓书生上京赶考,宿于此地,夜来烦郁,推窗叹道:微风细雨打芭蕉,朱子闲坐也无聊。夜风中一女声答道:若不嫌奴容貌丑,愿伴夫子渡春宵。一番交流之后,那女子自称胡玉莲,因父母双亡,前来投奔表哥,遍寻不见,求朱书生乞怜收留,云云。朱书生是个善良的人哪,且那女子年青貌美,咳??你们懂的??之后的某一日,朱书生遇到一老道,对方说他印堂发黑脸带晦色定是有妖孽缠身,细问之下得晓书生身边有女名为胡玉莲,惊道:胡玉莲,千年女狐也,其午睡时,鼻孔会有两道清涎流出,吸之可现原形。朱书生惊疑不定,回去后果见胡姓女子午睡时的情形如老道所言,乃吸之。胡玉莲惊醒,哭道:奴素有慕才之意,无加害之心,奴死后,望先生怜奴服侍一场,为奴择穴而墓。又说:那老道乃是潭中一黑鹅精,早有加害先生之心,奴死后,他定会借机接近,可假意应允,半月后他麻痹之时现出原形,砍去他额头大瘤,他便无法作恶了。说完,挣扎起身,倏然而逝。朱书生果然在门外发现了一只倒毙路边的母狐,依嘱创一墓穴安葬,立碑曰“胡氏之墓”。之后,那老道果然来访请求暂住??半月后的夜晚,朱书生趁老道熟睡之际,果见其额头现出大瘤,心中那个悔恨呀,得报仇,抽剑怒砍。老道顷刻间现出黑鹅原身,飞出门去,伤重坠潭而毙??于是,当地人便称此山为“鹅狐山”,后因“狐”字不雅,乃改为湖水的湖,是为“鹅湖山”也??”
  故事倒是简短,却听得旁人面面相觑,鬼狐精怪与书生秀才的故事很让人有代入感哪。
  “你这小子??哪儿听来如此光怪陆离的志异故事??”老爷子笑骂,待听得对方回答说是听自于白石观老道,更是哭笑不得:“千年女狐,黑鹅精,是为鹅湖??莫非那白石观老道便是黑鹅精吧??”众人皆笑,白石观老道吟诗诵词,志异野谈,样样精通,呃,着实叫人心神向往。
  老夫子悠悠的说道:“有影视朱夫子之嫌,想必晦翁是不怎么乐意的。”
  沈睿点头,一本正经地说:“晦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又是笑声一片,老爷子正色道:“朱夫子大贤,世人尊崇,无伤大雅之话说说也就罢了??院试出案,三郎这个案首,晦翁也是仗义直言了的。咱们沈家得承这份情??”
  院试有何猫腻有何内幕,自是瞒不住沈家。说起来院试是最好操作的,答卷并不与乡试会试那般糊名、誊写,录取与否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提学官那。郭禀义与饶家结盟,打压沈家,心照不宣,只要不是太过份,能忍也就忍了。此次他借一个找不到出处的典故发难,倒也算是师出有名,不录倒不太可能,不点沈睿为案首也是有据可依,若非朱夫子据理力争,案首怕是真没有了的。
  于沈睿而言,案首不案首真无所谓,他也压根没有考虑过走科举这条路??一年了,他如过客般打量着这个时空发生的一切。都说当局者迷,对于形势的判断,对于往后发展的趋势,他这个局外人似乎看的更清楚些??朱夫子呀,理学大贤,比肩孔夫子的大人物??却也人无完人,强纳二尼为妾,好怪的口味,当然,遭到弹劾便正常了??这些东西倒是无伤大雅的,问题是,他的那套学术体系适用于这个时代吗?太平盛世,当能经邦济世,开创全新篇章,可这天下啊,不太平。和平用笔,乱世使刀,文人啊,单有铮铮铁骨,怎么够?真到了那么一天,难道真的唯死而言??
  冬天啊,终是来了。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