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琅琊墨韵 / 第十二章北伐噩梦

第十二章北伐噩梦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太和四年年(369年)
  身为会稽内史如果只是混个官场,求得平稳对于羲之来说并非难事。并非为了升迁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出于本心。但是吏治治理之难复杂程度令人咂舌。
  身心疲惫的王羲之提起兔毫笔,向谢安好友表述此刻的疲惫:“此郡之弊,不谓顿至于此。诸逋滞非复一条。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逸而就劳,叹恨无所复及耳。夏人事请托,亦所未忽,小都冀得小差,顷日当何理。”
  王羲之向谢安陈述国之弊端,那就是漕运,东晋北方大片疆土已失,举国货物和辎重皆仰赖与漕运,因为南方山路偏多,且受之余恶劣天气影响,水路是最理想化的运输方式,但东晋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不死不活的运作着,国家各种官吏间繁文缛节形式化的办公,你推我托,公文上达下行,倒错违背,一名吏民办公,往来于各种机构奔走,破费万计。
  而且经过土断之后的郡县越分越细越划分越小,一盒扬州只需一名刺史担任足以,各个郡县之间职责不分,相互自闭,一群官吏共同治理一个小县城,多个政令导致为法不一,臃肿冗多的官职闲闲无事,滋生蛀虫。
  想到此次国家大举实行北伐军政,王羲之在信中接这陈述到“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课捕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成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谓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充此,其减死者,可长充兵役,五岁者,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复如初耳。今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于杀戮,可以绝奸。刑名虽轻,惩肃实重,岂非适时之宜邪!”
  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气愤之情让王羲之无法述说,好友不在朝为官,王羲之只能寄厚望有朝一日谢安出仕能开拓出一片新局面。岌岌可危的北伐加上国内日益叛逃的黎民王羲之建议乱世当用重典。
  好友孙盛(字兴公)来到王羲之官邸,看到一筹莫展的王逸少,神秘兮兮的问道:“和尚支道林恰逢在会稽宣传《即色论》,用道家庄子逍遥游解说佛学学说,见解新颖,卿欲见不?”王逸少刺史正困在会稽郡一团乱麻的整治中,而且平生只是研习天师道,服食养性久已。对于佛学只是略有耳闻,自己哪有时间再去研究一些胡佛之事,索性不见。
  支道林吃了多次闭门羹,并不嗔怒,这一次王逸少乘车外出巡视县城,支道林堵在门口,对着王羲之说道:“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用庄子《逍遥游》阐说佛理,辞藻新奇,像繁华灿烂,交映生辉。王羲之放下心中的成见,仔细聆听梵音,大道殊途,万法归一,王羲之海乃百川的吸收书法长处,独创自己笔法,同样的心态让他用不同的观点去理解自己所信奉的道家观念,站在彼端望彼岸,对于心中不解的疑问茅塞顿开,大为惊讶,于是脱下外衣,不在出门。原来一代佛学大师支道林,原名关道林,字道林,初为北方一代清谈名士,25岁释家悟道,跟从佛家师傅姓氏,南渡后初到会稽问王逸少书艺之名,特意前来与之相交,岁时半路出家研修佛学,仍然保留着清谈的习气与名士相谈甚欢,王羲之热情的招待这位相识恨晚的挚友,支道林在王府邸,见到了王家几个男儿。感叹道南渡后的子嗣俨然已经忘了北方故乡的口音,操着一口吴地口音,久违的故乡只能成为心中的地图上一个标记,这些年轻的孩子已经不会说家乡话了,乡音难改,只是人未离家太久,时间不过百载,一代人在南国生根发芽。支道林忍不住感叹!后来,之遁归隐苏州枫桥西山,以杂粮野果为食,饮溪涧流水为茶,有人慕名而来,遗赠他一匹白马,指导林业欣然接受喂养在山,路人讥笑他说:“此非道人所宜”,答曰:“贫道爱其神韵,聊复畜耳。”白马长大后,送与了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出家野菊意味着跳出世俗,跳出世俗眼光看待问题,用佛家眼光看待世界人用佛家心对待世间事,又有人慕名拜访将一对幼鹤作为见面礼送给和尚支道林。
  支道林欣然接受,等到幼崽羽翼渐丰,支道林甚是喜欢这对白鹤,于是就把百合的翅膀剪短,忽然看见这对白鹤垂头怜惜的看着自己的额羽毛,支道林途胜顿悟,自己竟然不知不觉懂了贪念,贪恋自己对白鹤的依恋喜好之情,于是等到这对白鹤重新长出翅膀,来到隐居山顶,江百合放飞,让他们凌空飞去,支道林同时放飞的是困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占有贪念,白鹤灵动的飘逸不应该被人所累,爱其灵逸,捆绑得到的只是束缚,修佛,就是修心,不执着于物,不迷恋于形,不滞与物,不绑其心。
  另一边东晋的北伐的脚步谁也不能阻挡,数次北伐破碎的怪圈在殷浩打破,无论成败殷浩大军走出了东晋国门,虽然迎来了自己人生第一次失败,但殷浩并不气馁,汉人冉闵杀死后赵皇帝石鉴,建立冉魏政权,随后不久后赵石袛在襄国即位称帝,任命姚襄为骠骑将军,派姚襄父子抗击冉魏军,氐族贵族首领苻洪自称大秦天王,国号大秦,史称前秦,冉魏政权被前燕所灭,作为夹缝中的败军丧国之将西面是新兴的前秦帝国,东面是前秦慕容氏大军,姚襄父子走投无路,想出了一个缓兵之计,暂时姚襄父亲姚戈仲投降东晋,姚襄静观其变,永和七年十一月,东晋朝廷收到降表喜不自胜,任命姚襄父亲为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大单于等,东晋又任命姚襄为平北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姚襄并未真心实意的投靠东晋,降表是父亲投靠东晋,自己不认账,在永和八年,父亲去世,姚襄秘不发丧,私自发兵率兵进攻阳平郡三城,攻克后斩杀掠夺三千余户,前秦闻讯攻打姚襄部,败走麻田县,才归降东晋,东晋朝廷将他安置在安徽谯城,姚襄自己安排自己弟弟镇守自己军队老本,孤身一人渡过淮河到安徽寿春将降表递交到豫州刺史谢尚。
  作为降军,作为曾经后赵的前锋将军,殷浩刺史竟然不得不与之同伍北伐,刺史的殷浩肺都要气炸了,东晋朝廷难道都下了聋了吗,这是诈降啊,这是姚襄的权宜之计,现在的东晋无异是养虎为患啊,殷浩北伐中,姚襄自告奋勇的对抗前秦大军,取得胜利,此时的前燕前秦两国没有一个省油的灯,殷浩屡次派刺客暗杀姚襄,让殷浩始料不及的是这世界上好有一种人就是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姚襄在后赵是就已盛名当时,从士兵到黎民百姓都敬戴此人,殷浩派去的刺客每一次都埋伏在姚襄身边,无一例外的是刺客全部被姚襄个人魅力折服,倒戈投靠姚襄,这得多大的人格魅力啊,史书上记载姚襄年十七岁时,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雄武多才艺,这活脱脱就是描述三国刘备的词语啊,不仅如此,江东名士见过姚襄后都对他敬重有加,这北伐的噩梦啊,合适才能苏醒。殷浩暗杀不成,私下触动军队派不下魏憬率领五千多人袭击姚襄,论起手段,殷浩在明,姚襄在暗,犹如石沉大海,姚襄将魏憬斩杀,吞没了她的军队,殷浩这次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殷浩内心怒吼这都杀不死吗。
  虽然同属统一战线,朝廷怎养拉拢加封姚襄,殷浩恨他不死之心从未断绝,并非殷浩嫉贤妒能,这是个定时炸弹啊,杀不成姚襄,殷浩作为北伐总都督,将姚襄调遣迁到梁国蠡台,上表奏拜姚襄为梁国内史,岂图将姚襄从武将调位文官,管理内政,姚襄派下属权翼到殷浩哪里复明。表明自己听从调遣。
  殷浩看到姚襄下属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狠狠的质问道:“平北将姚襄总是自作主张,是不把他这个大都督放在眼里吗?”
  权翼答到:“将军轻信奸言,多心猜疑,下官认为出现猜疑的原因不在姚襄。”一个下官都可以趾高气扬的回答殷浩,可以看出姚襄根本就没把殷浩看在眼里,根本就没打算真心归顺,只是借壳保存自己的势力,殷浩忍着怒气接着问道:“姚君当中小人,偷到我的军队马匹,他眼里还有王法吗?”
  权翼当然听明白殷浩所言所指的是蚕食魏憬部队的事情,权翼心里冷笑,还是心平气和的答曰:“将军您认为姚平北将军寄人篱下,难以保全,只能壮大自己以求自保,训练自己兵卒,将惩治那些不敬的人,取马匹只是用来自卫罢了。”殷浩看着一个小官都这么猖狂,喃喃自语道:“北伐之事怎么到了这般地步!”
  开弓没有回头箭,殷浩铁了心要消灭姚襄,直接派出谢万征讨姚襄,姚襄早有准备,将谢万打得落花流水,殷浩得知兵败,差点步周瑜后尘,此时,斥候传来消息,关中地区,前秦与前燕两军正打的热火朝天,朝廷传来消息让殷浩抓住时机趁机北上,殷浩亲自率军北伐,殷浩只能以大局为重,最好的期望是收复洛阳,能光复西晋皇陵。大军浩浩荡荡北上,东晋朝廷正忐忑的等待着殷浩大军的消息,传令兵进殿回复到:“报,殷浩大军败逃而回……”有人听闻松了一口气暗暗心里自语道果然不出所料。会稽王司马昱询问:“是前秦大军阻击,还是前燕慕容氏军队?”“都不是。”“难道是两国合兵一处?”“是姚襄在安徽蒙城北伏击殷浩,斩杀擒获我方上万军,此时姚襄渡过淮河,军队驻扎在盱眙,招募流民军队已到达七万人。”就在众人以为姚襄叛变时,大殿外传来信使上报声音。“平北将军的上表。”“念!”司马昱此时阴沉的脸色怒喝道。
  等到司马昱听完上表内容,脸色都气绿了。见过无耻的人,但从未见过这么无耻的人,姚襄陈述殷浩罪状,自己上表谢罪。整个朝堂上平时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的东晋太极殿安静至极。
  久久沉寂的寂静被一个突兀的声音打破,:“报!征西将军桓温上疏表彰到。”
  这个桓温是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主,殷浩兵败的消息不过一日,桓温这边的上疏表比八百里加急还快,桓温大书特书的在表章陈说殷浩之罪,其中一条就是殷浩北伐屡战屡败,百姓痛苦不堪,另一条指责他做战指挥失利急功近利,三是嫉贤妒能导致与姚襄不和北伐失势。建议朝廷废除殷浩为庶人,下贬到信安城。
  对于桓温的落井下石朝廷没有人为他站出来说一句话,作为中军将军殷浩得知自己被罢官以后,感叹道:“上人著百尺楼上,儋梯将去”。
  司马昱过河拆桥的本领无师自通,把殷浩扶植到北伐的中军将军,然后又毫不留情下贬殷浩,得知殷浩被罢官的桓温,对下属虎声阵阵的说道:“小时候我和殷浩骑竹马玩,我扔掉的竹马,他总是捡回来再骑,由此看出,他只能屈居我下面。”众将士闻之大悦不已。殷浩被罢免后孤零零的回到信安县,日日不语,只是每天读读佛经,一天到晚对着空气写字。王羲之得知此事一是无力回天,深深替殷浩悲惋叹息:“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不已。”
  扬州的官吏和百姓每每看到殷浩在空中比比划划写字都想到一句谚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有好事的人跟着殷浩暗中观察殷浩在空中写的什么字,原来殷浩在空中反反复复的写的只有四个字“咄咄怪事”。
  降职背贬到外地都不是什么不能忍受的事情,对于殷浩来说,贬为庶人才是最大的打击,殷浩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能光耀门楣,多次的隐居生涯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一直避开与东晋三巨头的锋芒,蛰居的殷浩终于要推开成为功成名就的大门那一刻,命运把他拥有所有的光芒全部熄灭,眼前的一片漆黑让殷浩先生从此慢慢淡出人们视线,虽然北伐的最后一课刻,殷浩又出名于打败仗而回。远离了乌烟瘴气的京都建康,殷浩形单影只的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是啊,天命难为。
  还是有个朋友在他落魄时送来个问候。王羲之书信中写道:“知足下连不快,何尔?耿耿!差将适。吾积羸困,而下积日不断。情虑尚深,殊乏自力。不能悉。”“昨得殷候答书,今写示君,乘无怒意,既而意谓速思顺从,或有怨理。大小宜盘桓,或至嫌也,想复深思。”
  二年后,永和十二年,殷浩郁郁而终的消息传到王羲之耳中,这个时候活着的好友只能默默承受死别的苦。
  东晋第一清谈名士殷浩告别了让他伤心至极的司马昱,告别了这玩人的政坛,一切的功名利禄都已离他远去。死去的人已经入土,活着的人继续折腾争斗。
  那位诈降届影帝级的姚襄继续自己的北上战争之路,东晋的边防将领围追堵截,打不死的小强姚襄军连败连逃占据许昌,姚襄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攻取洛阳,一图开创大业。
  东晋的政治舞台现在有桓温唱主角,积攒了足够的实力,排挤了殷浩,桓温现在真的是如日中天,桓温军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永和十年,二月,南国还是吹着北方旧地而来的北风,大将军桓温亲自率军北伐,自己占据长江中上游割据一方,与前秦为邻,北伐的第一站桓温就从前秦开刀,率军四万步兵骑兵乘坐战船从江陵经水路自襄阳入均口,剑指关中地带。同时任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桓温此举打算双剑合璧,一举拿下河南陕南等诸地。
  好战的桓温直系军团陆战步兵强硬,与前秦氐族人历经多次血战,生擒前秦将领郭敬,击退淮南王苻生,大军顺利进入关中。而关中的汉族父老相亲,得知前秦败退的消息,谁也不曾想到竟然迎来了故国晋朝的军队出现在眼前,附近许多郡县的百姓们更是纷纷举族来降。桓温安抚三千多户百姓,使其安居复业。关中百姓有的牵牛烹煮,有的担酒沿路相随迎接,许多老人则是疼哭失声到:“有生之年,没想过今天还能活着见到咱们晋朝的官军!”闻听此言,桓温也是鼻子一酸,忍不住的揣着喜悦的泪花。
  前秦朝廷一片震动,皇帝苻健马上命自己的宗亲苻苌、苻雄、苻菁等将领率五万军队屯兵峣柳,岂图阻止东晋军。然而桓温并未攻打峣柳,反而转战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被牵着鼻子走的前秦军退守长安城南,苻健自领羸兵六千固守内城。越发被动的前秦军此时阵脚已乱,根本无法预料桓温军的动向。只能以静制动,坚决不与东晋军决战。采取保存有生力量,避其锋芒的策略。
  然而桓温内心也深知自己孤军深入,战线拉得太长,军队粮草供给不上,而且没有人比桓温知道东晋朝廷国力亏空,后勤供给只能永远做做表面文章。战事必须速战速决,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粮草只能自己解决。进入关中时,正值麦收时节,他就打算就地收麦,以解决军粮问题,于是屯兵不前。苻健闻听晋军收粮,猜到恒温军中粮草不足,遂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使得晋军粮秣不继。抢在桓温之前收割粮食,固守城池坚决不与桓温正面对决。
  两个月后,军粮马上消耗殆尽,眼下又无法以战养战,桓温被迫撤返江陵,而关中三千多户百姓当下决定随着东晋大军返回故国,虽然此地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家院,可是此地不是自己的国家啊,关中三千百姓决定一同随着桓温军往南迁走。
  桓温也被关中的父老乡亲打动,明知行军打仗携带手无寸铁的三千多户百姓意味着什么,桓温心软,收复的失地因无人镇守只能放弃,现在大军不能饿死关中,等待下去,前秦军不需要一兵一卒就会收获东晋桓温军全军饿死的胜利果实。没有比这更憋屈的事了。因为没饭吃只能退回江陵。
  就在脚下的土地,当初的五胡乱华入侵中原时,羯族军队也面临这没有粮草,于是把从汉族掳掠而来的汉族女子充作行军粮,桓温自幼长在南国旧地,耳濡目染当然知道西晋是怎样灭亡五胡之族之手,万般无奈携带关中返回东晋。前秦军得知桓温军退走的消息派出大军一路追赶,晋军大败,伤亡甚众。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以失败收尾。这是桓温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品尝到了百倍的滋味。比起收复洗漱的辉煌战国这次的北伐惨败让桓温意识到军权在手虽然可以威武一时,但是,脱离了皇权和民生的支持自己的军队就像是无根的浮萍。这期间,有一个人物不得不重点说一下,桓温北伐期间,隐居关中的王猛曾前来拜见,衣衫褴褛的一位大汉求见桓温,桓温当时也是求贤若渴,任用人才不看出身士庶,王猛与桓温并大谈当世之事,旁若无人的边聊国事边从衣服上捉住虱子用手挤碎。桓温撤退时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并任命他为高官督护。但王猛却不肯跟随,留在了北方。后来辅佐前秦皇帝苻坚消灭前燕前凉及代国。同意了整个北方强盛时疆域东至大海,西抵葱岭,南控江淮,北极大漠,师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王猛死后,苻坚发动灭晋战事,史称淝水之战。另一边,丧家之犬班的姚襄,投降前燕。姚襄又一次假意投降前燕,开始了影帝表演生涯,虽然前燕表面上把官职挂在姚襄头上,但是他却一份军饷和一个兵力得不到,完全是自己嫡系军队在拼老命的抢地盘,与姚襄对阵的是冉闵部将周成,冉魏政权覆灭后先是投降东晋,不久后反叛自立成为了夹在前秦和前燕两国的缓冲带,独占洛阳等地自立为王,姚襄投靠前燕后正忙着与周成抢地盘。两军在伊水相遇交战,无心恋战的姚襄部被打的七零八落,此时的姚襄虽然是败军之将,但是他却不是一支军队在行军,因为他每到一处就有大量流民百姓前来投靠,最后导致军队携带几千户流民奔袭洛阳而去,此情此景像极了当年的刘备兵败长坂坡。一样的四处流离失所,一样的被凶猛的大军追赶。北伐战争让南北双方的百姓变得紧张兮兮,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才子他们除了动动嘴皮子就是伸手贪墨银两谋求更大的官职,对于士族子弟来说金钱不是问题,花钱才是问题。对于朝中的核心实力来说,打赢了难道迁都,打输了难道继续南迁,对于穷苦的百姓来说,徭役多少最头疼的。
  而对于王羲之来说,一张已经破烂不堪的吏治现在犹如一张渔网,非他一己之力乐意补救的,作为北伐的大后地方王羲之在曾经的司马昱封地做得有声有色,最后换来的不是赞赏,而是不久之后的辞官归隐。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