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十三)早餐
第2天一早,两件事情让我颇感意外。20多年之后,再面对种种意外,无外乎两种原因,第一,没这样见过,第二,没这样想过。所谓见过怪,想过怪,才能见怪不怪。
首先早饭不在一起吃,这和在家时被爸妈死拉硬拽也要从床上拖起来吃早饭相比,自然多了些轻松惬意。后妈起得早,所以在厨房撞个正着。我热情洋溢的打着招呼,她轻松随意的回着morning。她接着又说了一段话,我没听太懂,大概意思是那有面包,这有牛奶,冰箱里有吃的,随意。我继续热情不减的询问怎么不见他人下来吃饭?当然我的表达方式是用whereis的句型呈现的。后妈看我的表情有点奇怪,但还是耐着性子解释,大概意思是他们还在睡觉,您就别操心了。多年之后,我给学生聊起这段往事,总要不乏戏谑的重申,欧美语境中不要动不动就去问候别人,整的自己像个知心姐姐似的,关注自身感受和体会更能把天聊起来。况且,whereis这种模式更倾向于找不到某人时的问询而不是关心。说的都是英语,语法也没有错,但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一惊一乍起来。
第2个意外是吃的东西。后妈烤上两片面包,然后涂上果酱。之后从冰箱里拿出一大桶牛奶,倒了满满一碗,又从冰箱里拿出成袋包装好的燕麦谷物,取出一部分倒入碗中。这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餐了。我记得在家吃的东西都是热的,至少都是温的。牛奶是需要加热的,况且是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不要忘了,现在新西兰逐渐入秋转凉。这么个吃法,胃能受得了吗?亲妈一定大声呵斥,后妈吃得怡然自得。我如法炮制,也不觉有什么天塌地陷。这不一样的体验不也正是异国风情的一部分吗?直到今天,我依然保留着这份风情。并在之后科学知识的不断加持下,与传统养生保健越来越格格不入,以至终于分道扬镳。细想起来,这最初的种子,或许就来自于那一年的新西兰,那个平淡无奇却又惊奇不断的初秋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