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隔江而治 / 第175章 收获巨大

第175章 收获巨大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赵繁告别蔡琰,押着上百车粮草先行一步。
  不是他不想与蔡琰详谈,主要是这里不是长谈的地方。
  因为汉人百姓已经在当军的引领下徐徐起动了!
  这位大汉才女他是要将其纳入麾下,如此大才不成为吴郡学府中的一员博士或祭酒他都不放过。
  不过,赵繁相信自己不用怎么劝说,蔡琰就会投入自己麾下。
  原因有二。
  一是阮瑀,举目无亲的蔡琰近期内肯定是跟随阮瑀的,而阮瑀为报答赵繁解救蔡琰之恩,为赵繁做事那是必然的,况且这段时间与赵繁相处不错,赵繁相信阮瑀不会另作他投。
  二是,蔡琰想要父亲著作传世,能够支持她的恐怕就只有他赵繁了,别的诸侯只怕未必肯为了蔡邕而得罪当今士林。但他赵繁不怕,因为他只需要有才能的人,而不是那种夸夸其谈的汉人士子。
  “赵将军慢走!”
  蔡琰目送赵繁离去,对于这位挽救自己恩人,她的感激只能埋藏于心。
  只是,赵将军知道自己的才名不奇怪,奇怪的是他怎么知道自己要为父传志的?
  是阮师兄告诉他的吗?
  可是自己与阮师兄多年未见,阮师兄也不知道自己为父传志之意啊!
  真是奇怪!
  见到阮瑀已经忙到满头大汗,便娇呼一声:“阮师兄我来帮忙!”
  -----------------
  白土县,赵繁营地。
  胜利来得太快,赵繁与徐庶回到营地也不过是午时未刻。
  算起来,今日从开战到结束只是用了一个多时辰。
  烈日炎炎,因为帐篷不多,所以只留给了行动不便的伤者,其余身体略好的汉人百姓,已经只得躲在树木下遮荫。
  好在如今上郡依然树木茂盛,不似后世一般连人高的树木都不多见。
  赵繁与正在忙碌的圜阴长王晨、圜阳长杨纯两位县君照了个面,听得一切无虞便告罪离开。
  认为赵繁军事繁忙,二位县君也不以为意,继续忙碌自己手头上的事。
  回到营中,只与徐庶交谈了一会,徐庶便离帐而去。
  剩下赵繁倒是无事起来了。
  干脆换了卸去战甲,洗刷一番,然后在帐中仔细地翻阅军中行文记录。
  直到日薄西山,众将方才与大部回营。
  令众将解甲,用过晚膳后,便召集众将一起复盘当日战事。
  众将虽然劳顿,但这种有益于提高自己战术素养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放弃的。
  复盘了将近一个时辰之后,赵繁又与众将商议了一会军中事宜,部署了一些防范措施,这才放他们去歇息。
  至于汉人百姓自有阮瑀及两位县君去处理,不得不说阮瑀及两位县君都是好帮手,三人之才俱是不下一郡之才。虽有十余万人,却被他们处理得有条不紊。
  是夜,百姓有序地度过一晚,再无匈奴人压迫的他们很是安稳。
  其实赵繁不怕那些汉人百姓作乱。他对手下将士早有交待,愿独自去者资助钱粮归乡,愿随大部者一切依从军令而行,有作乱者绝不手软,杀无赦!
  十余万人的行军,只有保持查对的高压,才能让大部队不出乱子,从而顺利的行进。
  纵有撮尔宵小,一旦发现立即被汉军施以雷霆手段抑杀。
  幸而汉人百姓善良者众,不用过多的管理,他们便自觉去帮助,相互之间也互相扶持。不然的话,许多汉人百姓从河东到上郡白土县,上数千里之遥,能有半数到达已算幸运。
  次日卯时初,赵繁下令全军开拔到圜阳县。
  一来圜阳县靠近黄河,易于取水,幸好的是如今的黄河水略为浑浊,虽不能直接饮用,但稍为沉淀之后也可入口。十数万军民,没有水可是走不了多久。
  这也是左贤王刘豹为何要沿着黄河沿岸一路劫掠的原因。
  二来,也是尽快地离开战地,谨防匈奴死心不息,再次来袭。虽然大军带着百姓的行踪难以掩饰,但也是怀着能离远一点就离远一点的心思,至少能让百姓觉得安稳一些。
  幸而一路无虞,在将士们的催促下,只一日大军赶到圜阳县。
  赵繁下令全军在圜阳县休憩三日,不至于精神上一直紧绷着,让百姓们舒一口气,再者也可令伤者不至长时奔波劳累,有时间好好地治理一下伤情。
  期间,有被匈奴掳掠的上郡百姓求见,要求回乡,赵繁自然一予应允,并送上钱粮。
  赵繁在匈奴人手下截获大量钱财,散发一些于事无碍,自然乐得留个好名声。
  在上郡被掳百姓感恩戴德的声音中,赵繁亲自将他们送别,只是这些人回到家乡之后迎接他们的何种情形都与他赵繁无关了。
  不过,赵繁此举倒是令到余下百姓心安,不再似先前一般麻木与惧怕,面上的笑容渐渐的多了起来。
  安排好百姓已是定昏时刻,赵繁只吩咐各部将士加强巡视,谨防宵小作乱,然后便草草睡去。
  翌日,赵繁召集徐庶、赵云、徐晃、许禇、魏延、郝昭、阮瑀等人商议战损抚恤与战获分配的事宜。
  圜阳县、圜阴县二位县君由于借口县中事忙,加之无力置众多百姓便不参与会议。赵繁慷他人之慨,着人给二位县君送去丰厚钱财粮秣,以报相助之义,二位县君自是欢喜而去。
  众人入帐后,由于不是作战会议,赵繁让亲卫置了座位与茶水。
  少顷,赵繁对众人说道:“斥侯来报,百里外不见匈奴踪迹,足见匈奴无心再战,此战得胜,赖诸位将军用命,繁替营外十三万百姓谢过诸位将军!”
  说罢,赵繁以茶代酒,表示敬谢!
  “援救百姓是为大义,不当赵将军之谢也!”
  众人也举杯同饮。
  当初在雒阳赵繁要以一击十追击匈奴,众人如果说没有顾虑那是假的。
  不过为了汉人,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以二千之众人,败匈奴二万大军,当为勇!
  他日,帐中之人之威名必然颂传大汉。
  大丈夫马背上取功名,不外如是。
  固而,帐中众人的神情自是欢愉无比。
  停了一会,赵繁正色的对徐庶问道:“我军战损如何?”
  “昨夜集诸部战报与阮君清查匈奴遗留物资,人口,牲畜等等!此战,我军战亡四百二十二人,伤二百一十人,战亡战马四百八十一匹,伤马三百零六匹。”
  徐庶已然有所准备,很快回道。
  帐中众人俱感到可惜,不过,他们可惜的是战死的战马而不是士卒。在这个人比马贱时代,损失近千战马,任凭哪个诸侯都要肉痛不已。
  至于伤亡的士卒,不过数百人而已,没几个诸侯会为损失几百人觉得可惜,反而认为是大胜中的大胜。
  所以,人同草芥,这是这个年代的通病。
  也只有赵繁这样的人才明白人口和士兵的重要性。
  赵繁听到折损情况,知道大多的将士都是在最一战中出现的战损,毕竟匈奴人的个人还是很勇武的。
  赵繁沉吟片刻,郑重地说道:“将士用命,吾当不惜财,战亡者十倍恤之,伤者五倍,残者与亡者同恤,残者若愿跟随至吴郡者,吾当养之;义从者同功同酬,一视同仁,不得欺凌,不得抛弃,更不得贪没其财,若有违,吾当死战而已,众将当谨记,勿谓予不信,请尝试之也!。”
  如此厚恤,众将闻言而喜,皆立而抱拳礼道:“谨遵将军之令,不欺凌,不抛弃,不贪没,若有违,人神共愤也!”
  赵繁点了点头后使众将坐下,然后笑道:“元直可言战获,当不令我失望耳!”
  徐庶取出一卷竹简,摊开之后便放在桌上,看都不用看,站起来侃侃而谈道:“除逃者,不可敛其尸者,此战我军计以歼敌约一万五余千人;获无损战马七千一百三九匹,伤马四千二百五十七匹,残马二千零九十八匹;死马无算,其肉已成军中或百姓口粮,其皮可制甲。”
  说到此,徐庶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地顿了一会。
  而众人皆喜形于色,哪怕稳重如赵云、徐晃之辈也是如此。
  赵繁哈哈大笑道:“单单只那无损战马便足以不枉我等来到一遭也!”
  徐晃也是笑道:“那数千伤马可精心喂养,日后若得康复,俱皆良马也!”
  许禇却是说道:“主公,吾马羸弱,不堪负吾之重,吾欲在其中寻得良驹,请主公允之!”
  众将闻得许禇之言眼中俱是一亮,都眼巴巴地看着赵繁,这许禇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哈哈!宝马自是赠英雄,汝等过后可在其中寻一宝驹,然,寻马当考目力,有同者不得争执,赌筹为胜也!”赵繁自无不可地说道。
  自古猛将好宝驹,至于能不能得到好马就要靠他们自己的眼光了。
  许禇大笑道:“早观得良驹百匹,其中有吾合意良驹,吾当仁不让也!”
  魏延面冷话少,这时开口说道:“吾也钟意之良驹!”
  郝昭也是点头不已。
  赵繁扫了一眼众人,见他们都是有所意动,看来俱是心有所属。
  眼看楼歪了。
  赵繁赶紧说道:“选马暂且押后,诸位且再听元直之言。”
  徐庶见众人看向自己,轻咳一声之后说道:“除战马外,又获粮五万七千石,料四万余石,驽马三千余匹,牛羊约五万头,兵甲箭矢无数,兽皮无数,绢帛若干,金千斤,钱百万,汉人百姓十二万民余人……百姓日耗粮……牲畜耗粮……”
  这次徐庶汇报的速度明显加快许多,将大军的收获与日常消耗,临临总总说了出来。
  总而言之,收获巨大。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