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964年,李长山出生于辽宁北部的一个小镇。对于童年的家乡,他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小镇的名字叫老城,顾名思义,这里原来的县城。事实也是如此。
变化缘于铁路的兴起。上世纪初期,这里建了铁路,为了建设方便,车站便选在了距县城约10里的地方,此地由此商贾聚集,渐成县域最大的城镇,60年代初,成为了新的县城,原来的县城,便更名为了“老城”。这种情形在东北铁路沿线较为常见。
李长山家住的地方叫“老发电厂”,当时发电厂已废弃,仅剩一间空旷的厂房,里面有一个喂牛的石槽,孩子们称其为“老牛槽子”。可见这里一度成为了牛舍。
对于老发电厂的历史,儿时的李长山并不清楚清,也没听大人们谈起过,当然,那时也不会有究根问底的念头,那时只知道玩儿。对它身世的好奇,则是中年以后的事情。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民国初期的一位县长,曾于1914年创建了全县第一个火电厂,供县城居民照明之用。从规模推测,老发电厂就是这个火电厂。因为在李长山六七岁时,这个厂房被拆除了,随即建起房子,由两户人家居住,东面那家姓王,西面那家姓谢。按当时的家居规模,也就30平米左右,因此厂房面积也就是六七十平米左右,与当时的规模是相符的。
老发电厂房舍,是一排东西向的平房,共11家住户。房间坐北朝南,偏向西端有个出口,一间房大小,称为“大门洞”,是进出院子的通道。
房舍的结构是一个居住单元有三个房间,房门开在中间那间的中部,两边房间各有一扇门,也开在中间位置。
一个居住单元由两家合居,中间那间共用,称为外屋,两家的灶台、橱柜、水缸等生活用具都在这里,两房间为各家的起居室。
各家门前约10米范围,是自家院子,春天至秋天,夹有障子,到别人家去,须沿障而行,从两家障子间的通道进门。秋天过后,障子拆除,院子便没了遮拦,可径直沿着窗前去别人家串门。
这排房子北侧是一条宽约5米的土路,西侧是一条冲沟,向南约50米连同一条东西向小河。
进出院子,处了大门洞外,还有沿冲沟和小河的小路。
各家障子外边是一条宽约2米的小道,连通各户人家。这条小道就西通冲沟,可以进出院子。
沿冲沟向南,还有一条东西向小路。居住在原厂房处的王谢两家,就夹在两条小道中间。这条道北接两家的院门,是其出入的必经之路,南面则是农田。
在那排房舍中间处,有一条南北向小道通向河边,它起自北面那条东西向小路,也阻断了南面那一条的东延,小道经由王家东院墙,笔直地向南延伸。小道东侧也是农田。
沿小河岸边向东,可通达东边的道路。
那时学龄前儿童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都在家居一两百米范围内,大人呼喊孩子回家的声音能听得真真切切,那时一里地已是很远的距离。
李长山对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再熟悉不过了。如果比作一篇课文的话,那绝对是倒背如流。
西侧的那条冲沟,低于地面约2米,距那排房舍西端也就1米左右,这一侧的沟边被踩出一条小道,由此通往房舍前那条小路的坡道,还是挺陡的,有三四个踩出来的半个鞋底形状和大小的窝状平地,类似于小台阶,以方便上下。这种陡峭一直延伸到通往王谢两家的第二条小道。看来冲沟已经稳定,坡土已经坚实,十几年间没有发生过塌坡现象,房屋和田地稳如磐石。
再向南,沟坡就舒缓了下来,与小河的岸坡差不都,顺坡可上,无须“台阶”了。
这些舒缓的沟坡和河坡,是孩子们去得最多的地方。春天,这里是野草最先萌生的地方,孩子们便来这里寻春、挖春、踏春。
寻春就是寻找新绿的踪迹。最早破土的,是一种蒿草,叶子皱巴巴的,根很粗壮,一般出现在阳坡窝风的地方,悄然诠释着“向阳花木易为春”。
挖春就是扒开泥土,寻找萌生的嫩芽。蒿草虽然先绿,却是一棵一棵星星点点的,连不成片,不成春天的气势,而野草却是成片的,一破土便满坡皆绿。最先破土的是猪芽菜,它因此成为了挖春的对象。
春天降临,柳枝遥望现出润黄之际,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地在河边阳坡挖春了,此时冻土已然消融,扒开表层干土,便是黑黑的湿润土壤,往往扒开几处,便能找到簇拥在一起的丝丝白色嫩芽。先找到的往往兴奋地喊道:“我找到了,快来!”童伴便聚拢过来,一起分享春天的喜悦。这是童年最快乐的时刻之一,李长山一直铭刻在心。
孩子们往往挖出一些,作为探春的物证,有的孩子还准备了火柴盒,将带土的嫩芽装入其中,带回家去观春。带回家中的那盒春色,白天被放在照得到阳光的炕上,并随着光影而移动位置,晚上则放在箱盖等安全的地方。在精心的照料下,嫩芽慢慢破土而出,头部由土中的白色变为了嫩绿。几天以后,就长成了一棵棵毛茸茸的小生命。此时,外面的猪毛菜也同步勃发了起来。
紧接着,各种野草又被春风吹生了。数量最多的是狗尾草和牛筋草,此外还有荠菜、婆婆丁、苦麻子、苣荬菜、大脑瓜儿(一种野蒜)、苋菜、灰菜、车前草、马蛇菜……野草在春天中迅速生长,不久,绿色便覆满了坡地,孩子们便在这里踏春了。
野菜虽然大多可食,但在辽北,人们只吃苣荬菜、大脑瓜儿,其余的都不吃。如荠菜,被许多地方视为珍贵的野菜,用它包饺子,味道鲜美,深受喜爱,而辽北却没人吃,其最大功效是被孩子们拔起,连缀起来,做成环形的“草帽”,然后戴在头上,趴在草丛中,模仿解放军埋伏的样子。
于是,孩子们便在这里寻野菜,挖野菜。此时正值冬储蔬菜已经吃完之际,苣荬菜和大脑瓜儿就成了期盼的美食,缓解了蔬菜匮乏之苦,为人所喜爱。一些大孩子,更是跑到野菜更多的远处去挖取,使全家人都能大快朵颐。
野花也是孩子们的乐源,黄色的婆婆丁花,有黄色有白色的苦麻子花,以及叫不出植物名的紫色小花,都吸引着孩子们去发现、采摘。
婆婆丁的花尤为孩子们所爱。她花落之后的球状花序,布满了细密的绒球,信口去吹,便四处飞散,使人有“天女散花”的陶醉。
到了夏天,这里又成了蚂蚱、蜻蜓、蝴蝶的家园,孩子们又被引来趟蚂蚱、捕蝴蝶、粘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