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玄幻奇幻 /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民俗 / 送别:离别满心伤

送别:离别满心伤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人生聚散总无常。刚刚还高朋满座,欢歌笑语,转眼就到了离别之时,只能折柳相赠,期待早日重逢。
  原文
  蝶恋花·河中作[宋]赵鼎
  尽日①东风②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③!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④,歌断黄金缕⑤。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作者
  赵鼎,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在宋室南渡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与之进行了激烈较量。宋高宗偏袒秦桧,赵鼎被罢免,贬谪岭南,最后绝食而死。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位凛然耿直的名臣,也创作过如这首《蝶恋花》一样情思婉转的作品。
  注释
  ①尽日:终日。
  ②东风:春风。
  ③离绪:离愁别绪。
  ④哀弦:哀伤的弦音。
  ⑤黄金缕:此处指离别之曲。
  译文
  春风整日整夜地吹着,吹绿了树木,唤醒了大地。傍晚有着几分寒意,一场细雨,仿佛催促花开。年少之人,本就容易心生凄凉,更何况还有这暮春时节的离愁别绪。
  临水高楼上,人们饮酒作别,伴随着哀伤的弦乐,唱尽一曲离别。楼下的流水又将去往何处?倚靠栏杆,极目远望,河水苍苍,暮色深沉。
  赏析
  整首词的凄凉之意十分明显,虽然词人写的是生机盎然的春天,但是其笔下的春天却多了几分愁绪和寒凉。
  灞桥折柳
  关于送别,古时候有“灞(bà)桥折柳”一说。灞桥在长安,长安是汉唐时的交通中心,很多人送别的时候都要经过灞桥。灞桥一带种了很多柳树,所以人们在送别的时候,会折下一枝柳条送给临行的人,既有祝福一路平安的意思,也因为“柳”和“留”音近,借以表达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折柳曲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里的“折柳”不是折柳枝的声音,而是指笛曲《折杨柳》,它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曲子。
  长亭送别
  《西厢记·长亭送别》由元代文人王实甫所写,作品描述了崔莺莺于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cōng)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速(zhūn)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yè)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wèn)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该曲描述了崔莺莺送别张生时的无可奈何,以及别后的苦闷心情。送别时,车马行到长亭,虽然依依不舍,但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因此人们会在长亭道声“珍重”,再各自远去。
  长亭
  秦汉时期,为了让驿传、信使在道路上有足够的补给和休憩场所,人们专门修建了“亭”这种建筑,而且基本是十里设一亭,各亭设有亭长。后来,长亭成了人们旅行时休息、告别的场地,并且在文人们的笔下渐渐也有了和“折柳”一样的送别含义。
  送别歌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热门推荐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永生拔剑就是真理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悍卒斩天指点考古队,竟被当成盗墓贼我有一身被动技黄金召唤师无限仙凰道重生之末日独宠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穿越九叔:吾徒有谪仙之资绿茵腰王斗罗之开局签到女神小舞天牧绝世武圣极灵混沌决香江纵横之1982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