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儿子问:爸爸,唐僧为什么一定要去取经呀?
我迟疑了一下,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跟他说。
儿子,你知道什么叫信仰吗?
不知道,信仰是什么呀?
信仰是很虚幻的东西,有的人不多,能实现信仰的人,基本都是伟人,而且能影响其他人,真实的唐僧就是这样的人。
儿子是懂非懂,我不能跟他说太多,他不一定听的懂,我想把我心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写下来,一边讲给孩子听,他们不一定是帝王将相,各种职业的人,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影响历史的人,他们的行为,思维,作品影响了很多后人,带给我们精神上的粮食,值得我们敬佩。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不管是文本的还是电视剧,我每次看西游记,都觉得很伤感,因为实际的玄奘取经跟小说完全不一样,小说里面还有三个徒弟保驾护航,现实中的取经确是惊险万分,没有擎天保驾的孙猴子,我脑海里的画面是大漠黄沙中,单人独骑的玄奘和尚,渺无人烟的无人区,形单影只的独行者,兵荒马乱中,杀人不眨眼的突厥骑兵,巍峨险峻的崇林,凶狠残暴的土匪,一个和尚,为了心中的信仰,默默独行,没有什么通关文牒,有的是处处杀机,没有擎天保柱的斗战神佛,没有挑担送行的金身罗汉,没有嬉笑打闹的净坛使者,只有一匹瘦瘦的小红马托着筋疲力尽但心志坚定的伟大旅行者。
唐僧,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别名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唐僧13岁出家,当时隋朝皇帝亲自招募的和尚,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太宗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不是西游记里面太宗亲自送行学习佛法的,为什么不让呢?
因为当时新建立的唐朝正在跟突厥打仗,边境封闭,谁都不允许出境。怎么办?慢慢等,三年后转机来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可以出城,随即玄奘即从长安出发,到了边境,还是不能出去,朝廷规定可以出城,但是不允许出国,然玄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余万里。
经姑臧出敦煌,经今XJ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抵长安,以致当时“道俗奔迎,倾都黑市”,出现万人空巷的情形。尔后玄留长安,悉心从事翻译佛经,前后共译经论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奉昭口述所见,由门徒辩机辑录而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小说跟西游记不大一样,西游记是文学作品,加了故事,人物,剧情,实际的历史是另外一种样子,为什么谈他呢?
我喜欢的人物都哟特点,唐增有什么特点呢?跟徐霞客一样,为了心中的热爱,徐霞客热爱山川大河,唐增热爱佛法,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能为了心中的信念,热爱,信仰,不顾一切,舍生忘死,而且能给后人留下文字或者书籍记载,都是伟大的人。
玄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智,跨越了重重障碍,实现了自己的取经梦想,有梦想的人都是可爱的人,能实现梦想的人都是幸运的人。
更为重要的是后人根据他的故事写了一本书叫西游记,大家都知道的,影响了无数人的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