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的爸爸叫憨憨
作者:黄冈驴友
我的老爸叫余光远,退休前是楚州地区供电公司建设工程部的主任。退休后人们仍习惯称他余主任或余科长,而我则叫他憨憨或者憨爸。
我之所以叫他憨爸,除了他的长相比较憨厚外,主要是因为他每次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总是像个提线木偶似的听凭别人算计,总是服从领导的安排,选择别人打死都不愿去或不屑去的地方。如果把走人生路当作做选择题的话,他总是选择最差的那一个。因此,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又有了个“潢安苕”的绰号。
勿庸置疑,我的憨爸是潢安县人,就是那个“小小潢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的潢安,那里峰峦起伏,山高林密。正是当年蒋委员长戏称“穷山恶水出刁民”的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是新中国将军的摇篮,是一个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地方。
潢安县座落在鄂东大别山北麓。境内有一条大河谷。自西向东蜿蜒数十公里。河谷之间自然有河,叫榉水河。沿河上下依次散布着三个自然村。最西边的叫余冲。中间段叫圆襟冲,东边的叫东山冲。那里西南北都是高山,只有沿榉水河河谷向东才有一条出口。
榉水河河套有很多冲积的平地,适合耕作。村人大多在榉水河两岸定居。虽然这里可耕地较山里为多,但老百姓的收成并不稳定。每年河水泛滥的时候,沿途人民经常遭受水患的侵袭。六十年代,榉水河镇(那时叫人民公社),响应伟人“水利是农业命脉”的号召,依山势在榉水河上游拦河修建了榉水河水库,又带领两岸人民对河道进行了改造,才结束了两岸人民连年遭受水患的历史。
我的憨爸就出生在潢安境内一个叫余冲的偏僻小山村内。余冲村(当时叫余冲大队)村部就在榉水河水库下面不远的地方。村部的后面是一个不太陡的山丘,山丘后面又是连绵的大山。沿着山丘上的小路攀爬,翻过小山顶,有一道大山与小山相接的鞍部。通过鞍部走到大山跟前,在看似无路的地方,又有一道山缝通向大山里面。进入山缝,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大片平地。平地上散住着三二十户人家,畦垄平整,屋舍纵横。周围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宛如人间仙境。平地后面,又是连绵不绝的山岭。这岭当地人叫卧龙岭,约有两三百米高。这山岭地质大多是岩石结构,一溜光滑的石壁,难以攀登,石壁间藤萝密布,灌木丛生。
憨爸的爷爷和奶奶的家就在这里。当时叫余冲大队第七生产队,也叫金溢龙湾。在这群山环绕的地方,外界不熟悉里边情况的,根本不会想到这里居然窝着一个世外桃源。据说当年红四方面军的一个医院就驻在这里。
虽然憨爸的爷爷和奶奶居住地环境优美,但这儿的物产并不丰富。水稻虽有但受限于水源不足,种的面积并不大。这里的主食是红苕和苞谷。这儿的红苕与别处不同,是白皮红心的,生吃时像水果一样嘎嘣甜脆,蒸熟时则软糯香甜。自打我记事时起,爷爷们就抱怨年轻时吃够了五谷杂粮而羡慕山下有香喷喷的米饭吃。但当时这些红苕却成了我的最爱。每次跟随大人回山看望爷爷和奶奶时,我都要抱着几个烤熟的红苕而大嚼特嚼。以至于现在我养成了每餐吃饭时都要吃上几片红苕的习惯。
憨爸是60年代初出生的,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童年生活过得并不好,经常饿肚子,穿的衣服也很破旧。爷爷和奶奶经受革命摇篮的洗礼,受着红色故乡将军们因革命而走出大山“封王封侯”的故事影响,萌生了改变这种祖祖辈辈种田命运的愿望。于是将希望寄托在既是家中长子,又是唯一的一个男丁的憨爸身上,千方百计地举债卖粮让憨爸上学,希望憨爸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好在憨爸不孚众望,终于在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郑州陆军军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