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食堂,坐在一起,没有去买教职工饭菜,很简单的和孩子们吃一样的,算是真切的感受孩子的吃饭,这不是第一次陈老师这个样子做法,很多时候就会。
“你家在哪里?”陈老师很随意的坐在桌子旁边询问张婷,就当是闲聊了。
“寒林。”张婷很微弱小声的回答,对于自己来自这个地方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说,害怕大家嘲笑自己来自一个很远的地方,还要上这么好的学校。
至于为何会从这么远的地方来到首府上学,梦寒和陈文没有询问过,也不想询问,这是她自己的秘密。看的出来在张婷身上是有着向往大城市的,可是心里面却带着卑微,住校,身上的穿着在这里就像是一个另类,很难融入到集体里面。
“那个地方老师去过,很好。”
“真的吗?”张婷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老师去过那里,还对着那里说出比较高的评价,眼睛满是不可思议。
“老师前两年还去过,发展很快,属于盆地,雨水很足,风景如画。”
陈老师客观评价,是真是的去过那个地方。虽然是穷了一些,但是民风淳朴,那里的人们踏实肯干,一定可以脱贫致富的。现在政策那么好,正在往哪里修建高速公路,听说铁路也已经修到一半了,很快就可以到达那里。
“老师知道我们那里的小绵羊吗?”张婷放下筷子,被老师夸奖自己的家乡,很是高兴,对着老师介绍自己家乡的小绵羊,在她的心里面,那个好像就是最代表的东西,肉质松软滑腻,尤其是用作烤全羊十分美味。
“当然知道了,老师还吃过呢。”陈老师很耐性的跟着张婷说着她的家乡。知道她的妈妈在在这座城市里面打工,爸爸在家里面养殖。家庭过的很苦,孩子很少能够见到父母,真的是一个很坚强的孩子。这么小就被妈妈带出来在这座城市里面上学,遭受着身边同学们的歧视,总认为小地方来的孩子都很穷,没见识,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玩耍。
张婷虽然看上去就是穿着差了一点,但是孩子来到大城市,希望自己能够上好学,考一个好的大学回到家乡帮助家乡的人们致富,这就是张婷内心的想法。
一年前来到学校的时候张婷就定下了这样子的目标,跟随着妈妈和爸爸告别来到这座城市,看着耸立挺拔,高耸入云,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一度很彷徨。作为小地方来的孩子对于大地方的很多东西都是好奇且陌生的,甚至还会闹出来很多的笑话。
总是拿着乡下的想法思考大地方的生活,没见过电脑,没见过公交车,没去过餐馆,甚至都不知道洗澡还可以淋浴。对于这样的一个小孩子而言要是不加以很好的关怀,会成为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也许会成为好学生更加奋发学习,也许自此堕落伤心,变得内向不愿意说话。
任何事情都存在双向性,不是大地方就一定是好地方,不是小地方就一定很差。
你向往我的家财万贯,我向往你的自由自在。你向往我的衣食无忧,我向往你的朴素务实。诚实,善良,朴实,互帮互助,就是农村人的美好,那是城市人很少感受到的。
风景如画,早起的鸡鸣鸡叫,晚上的日落下山一日而终的自然,是城市人永远感受不到的安静和闲适。忙忙碌碌的人,很早就忘记了沿途的风景。
陈文坐在老师身边对老师的解释很赞同,她是去过农村的,所以知道农村存在着怎样的美好,可以说这一代生在城市的孩子是悲剧的,没有见过自然美好,从小就是雾霾车水马龙,很少感受到安静。
“以后我可以带你们去的,我家里面就有着小绵羊。”张婷很兴奋的对着老师和梦寒陈文说道,找到了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至少老师对于这个东西没有表现出来不感兴趣,还专门询问自己,就是梦寒都在很认真的听老师在讲,这对于张婷来讲真的很高兴。小鹿乱撞。
“为何会来这里呢?毕竟离家那么远。”陈文说出自己的疑问。
“我也不想要离家,可是爸爸不想让我在家乡读书。他说:你要出去,这里太小了,在这里会和爸爸一样没什么出息的。所以妈妈就带着我来到了这里。”张婷微红的脸上出现泪水。虽然不情愿来到这里,但是父亲的话成为了动力和助力。
“只要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别辜负自己,好好学习。”陈老师摸摸张婷的脑袋,不做深的安慰,只要告诉她该做的就好。保持好她的自尊心和信心就好,这样的孩子不需要说更多的话,他们自己明白。
“那陈文呢?为何会来这个城市?”陈老师移动眼睛看向前方对吃饭无比在乎的陈文,轻敲桌面。
“等会儿。”陈文忙碌的吧啦着碗里面的饭,虽然在一边很认真的听老师讲话,可依旧不能阻止她对于吃的的热爱,阻止既原罪。
老师没有询问梦寒,对他的基本信息都了解通透,不需要再次询问,至于陈文还只是简单了解。
“我是爸妈工作的调整,不然我也不会来这里的,不喜欢。”陈文含糊其辞的说道,嘴里面还咀嚼着食物。
“为什么?”陈老师询问道。看着陈文说出的话感到奇怪,这座城市属于首府,应该在发展上面是很好的,怎么会不喜欢。
“缺少人情味道,每个人忙忙碌碌的。学校也不好,没有以前的感觉,很错乱,很生疏。”陈文扒拉完碗里面的饭菜很认真的直视着老师,实话实说,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是想法。
“可是还是有着好处的吧。”陈老师接着询问陈文。
“对,除了我的邻居和老师您,再加上张婷,我对大家都没有兴趣,甚至是讨厌,势利。”
这是一个多月下来陈文对于这座城市和学校的看法,真正记住的人不多。在学校经历的和在社会上面经历的都成为了最直观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