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学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们的目光齐齐投向江黎。他略显尴尬地站起身,犹豫片刻后说道:“今日上学路上,见一人冻死于路旁,积雪将其半掩,寒风之中无人理睬。晚辈不禁疑惑,为何这般惨事却被视若无睹?”
齐先生听后,眉宇间露出几分沉重,学堂内的其他学生神色各异。有的学生显得漠然,脸上甚至带着一丝不屑,低声窃语道:“这不过是江黎的虚构之词吧?怎会有人冻死?我们都没见过,莫非是想博人同情?”
还有人抱着膝盖,轻声辩解:“即使是真的,我们能做什么?救得了一个,也救不了所有人,便是先生,也不过只能教我们读书。”
更多的人则是沉默,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有些迷茫,有些困惑,还有些许的震惊。
对此江黎也期待着齐先生的回答,若是来一句“君子不救”那,齐先生就太令江黎失望了。
齐先生沉默片刻,缓缓起身。他的声音没有愤怒,只有深深的叹息:“诸位皆为读书人,可曾听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
学生们有的点头,有的却摇头,显然这句话他们未曾深思。齐先生走到江黎身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江黎之言非虚,这大雪虽美,却也最能显人世冷暖。今日冻死路旁者,或许与诸位无亲无故,然君子之行,非为自己之安乐,乃为苍生谋福。”
说到这里,他转过身,扫视着学堂内每一个学生,继续说道:“有些人以为,既然无力改变世道,那便无需多管闲事;有些人觉得,读书只是为了功名富贵,与这世间疾苦无关。然而,我今日要告诉尔等,若读书仅为自身,这书读了又有何用?眼看旁人饥寒交迫,却依然视若无睹,便是读再多圣贤书,也是枉然!”
此话一出,学堂内顿时安静下来,那些原本冷眼旁观的学生低下头,不敢直视齐先生。“先生,我们不过是学生,何以力挽狂澜?”一个胆怯的声音从角落响起,是一个平日里性格内向的学生。他的语气中透着自卑和无奈。
齐先生微微一笑,语调缓和下来:“确实,汝等如今尚无力改变大局,但凡事皆有始。今日救一人,或许明日能救十人;今日施一善,或许将来便有万人效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怀有善心,便可为这世间多添一丝温暖。”
对此齐先生也是陷入深思,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救济这些人呢?相较于提出问题的江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齐先生才是真正的能人。齐先生也是想到,自己有着十四境的修为,拥有大神通,取得一些粮食对自己简直轻而易举,不过粮食也无法自己产生,难道要去偷?还是去取?怎么取,自己又能够到哪里去取得粮食。
齐先生心中涌现出无数念头,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能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叹了口气,抬眼看向窗外,那风雪之间隐约映出的寒冷人间,令他心中愈发沉重。
最终,齐先生抬起头,对众人说道:
“今日学业暂且停止,诸位先回家吧。回去好好思考,这世道的冷暖,与尔等又有何关系。”
“我可以施展神通取得粮食,但从哪里取?又是否公平?若去那些粮仓取米,是偷还是借?若借,又如何归还?”
齐先生心中涌现出无数念头,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能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叹了口气,抬眼看向窗外,那风雪之间隐约映出的寒冷人间,令他心中愈发沉重。
最终,齐先生抬起头,对众人说道:
“今日学业暂且停止,诸位先回家吧。回去好好思考,这世道的冷暖,与尔等又有何关系。”
学生们听到可以提前放学,反应各不相同。有人面露喜色,兴冲冲地收拾书本,显然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享受一场偷得浮生的闲暇;也有人选择留下,看向齐先生的眼神中带着些许疑惑和敬畏。而那些平日与江黎关系较好的学生,如李宝瓶、赵繇等人,则围上前来,向江黎求证他说的话是否属实。
“真有冻死的人吗?在哪里看到的?”李宝瓶睁大了眼睛,一脸不可思议。
江黎没有过多解释,只是低声说道:“想知道真假,自己去泥瓶巷看看就知道了。”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学堂。齐先生望着江黎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江黎的离去并未熄灭学生们的好奇心。虽然大多数学生因为父母的告诫,从未踏足泥瓶巷,但在这风雪之中,江黎的话似乎带着某种魔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于是,有少数胆子大的学生互相招呼着,一同前往了泥瓶巷。
进入泥瓶巷的那一刻,他们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贫穷与苦难。那是一片仿佛被世间遗忘的地方。积雪掩盖了破败的巷道,路旁是东倒西歪的房屋,有些屋顶已经塌陷,露出残破的木梁。一些孩童衣不蔽体,蜷缩在墙角,瑟瑟发抖。他们的目光空洞而麻木,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存状态。
一处倒塌的房屋旁,有人忍不住问道:“屋里会不会有人?”
可周围的人只是冷眼旁观,甚至有人轻声嘲笑:“这有什么关系?管那么多做什么,倒是你去看看啊。”
这些景象深深烙在了每一个见过的学生心中。有人一路沉默,有人小声啜泣,还有人怔怔地站在原地,直到回到家中,仍然无法从这些画面中回过神来。
那些去过泥瓶巷的学生回到家后,家长们很快察觉到他们的异常。他们变得沉默,目光中带着说不清的情绪,甚至对往日熟悉的温暖餐桌都少了几分兴趣。家长们忍不住询问原因,可当听到“泥瓶巷”这几个字时,大多数家长的脸色顿时变了。
“谁让你们去那种地方的?那种地方有什么好看的!”
有些家长的语气中带着愠怒与责备,仿佛泥瓶巷是一个不该被提及的禁忌。
也有一些家长试图温和地劝解:“那地方苦是苦,可这世道本就如此,哪里能救得了所有人?你们只管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有了本事,才有能力去改变这些。”
然而,这些话却未能真正打消学生心中的阴影。那些亲眼见过泥瓶巷的人,回想起那个寒冷的冬日,依然会感到胸口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他们开始思索,究竟读书是为了什么?又是否真能改变这个世界?
齐先生沉吟良久,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道路——若要济人于困厄,便需放下读书人的清高与自矜。他整理衣冠,带着谦逊的神态,放下身段,去拜访福鹿街和桃叶巷都住着四姓十族。
福鹿街一户张灯结彩的府邸,是齐先生拜访的第一站。门房看见他衣冠整齐,满口“先生贵人”的恭维,立刻通传。不多时,主家一位面白微胖的中年人亲自迎了出来,脸上堆满了笑意:“齐先生大驾光临,不知有何指教?”
齐先生微微作揖,开门见山道:“冬雪漫天,镇上多有饥寒交迫者,生灵涂炭。小生斗胆,冒昧相请贵府能出些粮食,赈济乡民。”
此言一出,那中年人脸上的笑意逐渐凝固。他沉默片刻,随即干笑两声道:“先生所言虽是好事,可惜家中也不过刚够温饱罢了,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请见谅。”
说罢,连客套寒暄也省了,转身便将齐先生送出门外。
随后齐先生又拜访了几家。有些人装作热情接待,转而推托家中生计艰难;有些人则干脆不见,一口回绝,更有甚者,直接派下人冷嘲热讽:“一个读书人,怎么倒学起了要饭?不如直接讨碗饭吃,省得再费口舌。”
几次碰壁后,镇中已经传开了齐先生“讨粮济民”的事。有人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感叹这位读书人不务正业;也有人恶意揣测,说他是借赈灾之名为自己谋私利,更有富人私下冷笑:“这世道,总归是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然而,齐先生对这些冷言冷语全然不在意。他的步伐依旧坚定,面容虽憔悴,目光却始终透着一股决绝。他甚至脱下了身上唯一的一件棉袍,用以换取一些粮食,而后披上粗布麻衣。有人看见他这副模样,忍不住嘲讽:“齐先生倒是显得平易近人了些,简直像是早年那泥瓶巷出来的穷秀才。”
对此,齐先生只是一笑置之,并不在意,他只是想要救济一些人,甚至将自己的衣服换掉,换来粮食,自己也换了一身粗布麻衣,也是自嘲道:“人生如逆旅,衣食不过身外物。今日贫苦,正是为了明日更为踏实。”
就在齐先生不辞辛劳奔走时,一个瘦弱的孩子悄悄站在巷口,远远望着。他双手抱在胸前,冻得通红的脸颊贴着门框,满眼疑惑地盯着这个大人——那个总被人称为“先生”的人,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对于他来说,富人是天生高高在上的,而贫穷则是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不明白,为什么齐先生这样一个“读书人”,既没有挨饿也没有受冻,却甘愿低声下气去求人、去受辱,为那些泥瓶巷里的人换来一口粮?
孩子忍不住开口,怯生生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不怕他们笑话你吗?”
齐先生转过身,看着孩子那瘦小的身影和好奇的目光,眼中闪过一丝柔和的笑意。他蹲下身来,与孩子平视,轻声说道:“我读了许多书,书里教我为人当存善心,见人之难,便要尽己所能去帮扶。若读书不能让我明是非、懂仁义,那又何必读书呢?”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齐先生的话在他心底种下了一颗种子。
齐先生的努力并非全无回报。一些人家确实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捐出了粮食,甚至有人主动提出要参与分发。而与此同时,也有人选择继续袖手旁观,甚至趁机奚落,讥讽齐先生是在“为无用之人白费力气”。
这种复杂的人性让镇上的气氛愈发微妙。有人开始敬佩齐先生的无私,有人则暗自窃笑,觉得这是蠢人的自作聪明。但对于齐先生而言,他的心始终如明镜一般清晰。风雪依旧,而齐先生的背影在那飘扬的雪花中,显得格外高大而坚定。
齐先生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一些富贵人家在一番周折后也答应了捐赠一些粮食,虽然每一家捐的量都有限,但积少成多,终于集齐了一批足以为部分贫困家庭提供一段时间食物的粮草。然而,齐先生心中仍然充满了忧虑——这点粮食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特别是那些深处困境、生活已经无法自理的家庭,如何发放,何时发放,才能尽可能地救助更多的人,都是齐先生心头的难题。
望着外面飘飞的大雪,思绪却早已飘到了那些贫困百姓身上。尽管他已经尽力去筹集粮食,但眼前的食物,怎么能满足那些生活在寒风中的人们呢?他心里清楚,自己所集齐的粮草,虽然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对整个小镇的贫困家庭来说,根本就不够。他的目光落在堆放粮食的木箱上,心情沉重得几乎难以承受。
“这点粮食,两天一顿或许能够撑过这个冬天。”齐先生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沙哑。每一袋粮食,背后都是他和学堂的学生们几天几夜的奔走与求助,背后是他为改变现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然而,这些努力,终究无法彻底改变那些苦苦挣扎的人的命运。对此。齐先生也是再次明白了何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齐先生叹了口气,心中复杂。他知道自己这一番努力,只能帮助人一时,剩下的就要靠他们自己了,尽人事,听天命,或许吧!尽管如此,他依然决定继续前行,他知道,与其停滞不前,还不如加快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