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登陆 注册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明朝海战 / 第十七章 倭贼是中国通

第十七章 倭贼是中国通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日本原本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传入后,被当作日本的官方文字使用,长达500年之久。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发起大化改新,全面学习模仿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模仿唐朝的国子监建立大学寮,以东渡日本的汉人或留学唐朝的日本人为教师,教授汉文儒家经典。日本频繁派遣隋使、遣唐使以及留学生、学问僧到中国学习,再将先进的文化带回日本。能识文断字的日本人越来越多,汉字及其承载的汉文化在日本播散开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在日本人眼里,汉字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文化,是艺术。
  日本贵族阶层十分推崇和欣赏中国的诗文作品,并且模仿着用汉字汉语写诗作文。例如平安时期,日本流行唐代诗歌,尤其推崇白居易的诗。一直到江户时期,日本文人还会创作汉诗。例如著名小说家夏目漱石就是一位汉诗大家。中国独特而璀璨的书法艺术也传到了日本。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大书法家最受日本人喜爱。在他们的影响下,日本也产生了不少书法大家。平安时期的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被誉为“三笔”。后来,日本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和样”书法风格,以被誉为“三迹”的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为代表。
  空海《风信帖》日本乐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同时又并非机械照搬,而是转化融合,为我所用。在汉字的学习上也是如此。日本在熟悉汉字之后,很快开始尝试用汉字记录日语。公元5世纪,日本已经出现了对汉字日本化的用法。日本和歌山县桥本市隅田八幅神社所藏的铜镜,其边缘环绕着48个汉字铭文。其中“意柴沙加”(oshisaka)、“开中费直”(kawachinoatai)等都是日语词。垮玉县稻荷山古坟出土的“金错铭铁剑”,刻有115个汉字,其中“获加多支卤”几个字是日本雄略天皇名字的音译。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着一座7世纪的菩萨半跏像,上面的汉字铭文是这样的:岁次丙寅年,正月生十八日记,高屋大夫为分韩妇夫人,名阿麻古,愿南无顶礼作奏也。末尾的“奏”并非汉语中的“演奏”“禀奏”等意思,而是日语动词“作为”的补助动词,表谦敬意。
  日本人本来就是中国通,他们的崛起一定程度都与中国人相关。在唐朝,日本人把中国人称为老师,但是当学生超过老师以后,这些日本人便开始憎恨老师。并企图用侵略的方式——掠夺中国的财富,已达到日本的强盛。
  居然定性为侵略,所以从意义上来说,就是军事行为。有人说,日本掠夺资源是海盗的行径,还算不上侵略,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是海盗的话,那么人数不应该太多才对,但是以倭寇对于中国边境的侵略人数计算,已到达万计,这应该已经算的上是局部战争的定位了。更严格的说,倭寇的侵略,是两国的军备竞赛,并且有过交火,那么定性为中日战争也不为过。所以,日本人对于中国的窥探,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居然是军事行为,那么从战争企图,就够的上——国家规模的战斗,从部署上肯定要发动日本的地主阶级。日本的贵族财大气粗,可以通过航海到达中国,并在中国伺机的发动战争。那么对于战争的多年准备问题,从戚景通而言,对于登州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但是日军大部分人还是初来乍到。那么日军想让战争打的,按照他们想的方向进行,必然进行的东西就是侦查。早期的日本人,装扮成商人、僧人进入中国,打探中国的军情,也有人把他们叫作间谍。人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正是日本人所打的算盘,所以登州地图的绘制,是让人憎恨的事儿。
  登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让外国人在明朝看清楚明朝的地图,还是有些难。但是让久居登州的人画地图,那就不是什么难事儿了。在当代的国际战争中,美国人在越南吃的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于地形的不熟知,另外,也跟中国战略上支持北越有一定的关系,再次,很明确的事实——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师越南。居然中国出师越南,必然要做的工作是要绘制地图,所以在后来的中越战争中,就地形而言,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只是越南人的中国通前期的优势,应该也是在情报上的问题——语言。不过,中国支援北越,并绘制地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后来的战争留下了心眼。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