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思想源自于何处?
为什么我总是觉得缺乏诉说欲。
我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外界接触得少了。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可以做到,相遇就能以身相许,一见倾心就要念念不忘。只需要一次接触,就可以做到思虑十年。对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太推崇这种类型的人。既然活着,又何必顾虑。既然已经无法通过堆砌时间地思考来解决问题,那还有什么必要继续思考下去呢?掌握有限的时间,利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我貌似在当下的这个人生节点,寻求到了我的写作方式。
其实我本来的想法很是简单,找一个视频,一个激动人心的视频,一个能让我觉得仰慕的视频,以此作为我的动力源泉,以此成为我的世界底色。然后抱有着兴奋的状态,努力且高兴地去成为渴望的形态。
而这个举动其实我进行得并不好,我走偏了。本来只需要点开我的收藏夹,打开收藏的视频即可。我走偏了,我开启了未知的视频,我看向了不确定的时间流逝。然后我就得到了“启动诉说欲”的关键因素——外界信息。
看似如同废话,但就是有些废话不摆到明面上来,人们就会无法理解,就会无法知晓。很多书籍的构造就是如此,将那些总所周知的废话摆到明面上来,其根本的原因不就是在于人们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它们压根不知道为什么,然后用自以为是的状态去演示恍然大悟的尴尬。
“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还需要你来告诉我吗?”我甚至还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也能写成一本书吗?这种东西都能成为文字,化作书本吗?”
是的,很遗憾就是这样的。很多东西并没有特殊性,也并没有阶级性。任何高大上的东西其实都是我们尚未接触就进行自卑地定义。东西本无好坏优劣,全是人心在作孽。
就比如我对于书籍好坏的评判标准。坏的就是我知道的,但我知道的不一定是别人知道的;好的就是我想要知道,但是我不知道的东西;一般般的是我不知道,也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其实在这方面有一种可恨之人,对于我个人而言的可恨之人。用主观意识去学习知识的人,这种态度注定了它们接受知识的范围会缩小,然后注定了它们是在寻找自我的认同感。我并不希望我是一个在寻找认同感,在寻找存在感的人。只是很可惜我目前确实还是这种人而已。所以,其实我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长篇大论。但是很遗憾就是这样,我就是可以拥有如此的行为。所以,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其实没有什么能够约束个人行为。当然,最好不要危害他人利益,也最好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进行。)
我今天了解到了一些外界信息,一些新鲜的外界信息。刚好又在我拥有思考量的领域,所以就触动了我的诉说欲。美式教育与我们教育不同的点,这是我以前的记忆,这是我旧时代跟不上新世纪发展的缺陷。最新消息是,多元化的彩虹教育。太可悲了,如此看来,还是填鸭式的好。
所以我就觉得啊,教育是无法做到从全面进行入手的行为,它必须通过点对点的扩散方式,才能形成期望的状态。
大众类型的教育,实际上有一些像是谣言。我们提出一个基本理念,但每个人对基本理念的定义不同,进行扭曲的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就会造成谣言性质地扭曲,导致这个基本理念最终成为可怕的东西。所以这是我认为教育无法用概括的形式去掌握的根本原因,它只能通过个人对个人,少数对少数的以身作则,详细讲述定义,定义趋同化的低效率方式进行发展。这是我认为最好的发展状态,只不过效率低是它的缺陷,而效率恰恰就是教育的弊端。对数量进行高效率的教育方式貌似只能量产出谣言地扭曲形态。所以在这方面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貌似并不是什么特别不好的东西,至少它所带来的好处大于了坏处。从利益角度方面来看,还算是不会亏本的玩意。
教育系统,抑或说国民素质、品质,这些更像是一种演化。必须通过长久的时间,一百年,两百年,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达到从前的期望。而当抵达了未来的那个角度,又会出现新的观点,观念,认为需要抵达的彼岸,又会开始长达数百年的群众思想迁徙、演化。所以,思想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里,时代的思想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是这群人推动了时代的脚步,大部分人只是坐在了时代的马车上,而它们其实没有任何安全带,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着一场个人的车祸。感谢我们当前的社会吧,感谢我们当前的环境吧。不至于让大部分人遭遇这场车祸,同时也让大部分杂质活得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