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削藩的终极版: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上位的,他对藩王是一万个不放心。所以他剥夺了所有藩王的兵权,改他们的封国为食邑,爵位改为降级世袭。
帝朱棣自己作为一个曾经的藩王,做到了太祖朱元璋,懿文太子朱标和先帝朱允炆都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情:削藩!
宁王的落寞:
宁王朱权是被燕王朱棣裹挟着一起起兵的。他的兵马全都被燕王朱棣要了去。现在,燕王朱棣称帝了,依然没有把兵马还给他。把他的食邑安排在江西上饶。让他做了个闲散的铁帽子王,爵位世袭罔替不变。
云南的形势:
云南的木府土司和沐王府虽手握重兵,但他们有非常艰巨的边防职责;加之他们的世子长期留在京城应天,说是学文习武,其实是被中央看做人质。所以在燕王朱棣造反的这段时间里这两家一直没有表态,帝朱允炆也没有利用手里的人质威胁他们表态。
燕王朱棣登基之后,亦不敢真的处罚他们,反而对他们承诺以更加优渥的待遇条件。他们当即表示愿意拥戴朱棣为帝。
大小王:
帝朱棣虽然削了众多藩王,但却独独给了两个儿子非常大的兵权。
帝朱棣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拥兵一度超过十万,有自己的封国,一开始在云南曲靖,有监视和震慑丽江的木府土司和昆明的沐王府的作用。但是朱高煦不愿意离京就藩。
后来又改在山东青州,最后改在山东乐安州。但他一直都不肯离京就藩。帝朱棣只得由着他,只把他的兵马派遣去封国驻守。
帝朱棣封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同样拥兵甚众。封国在河北沧州。但他同样不愿意离京就藩。帝朱棣也同样只得由着他,只把他的兵马派遣去封国驻守。
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均为帝朱棣的发妻徐皇后所生。但很明显,三兄弟中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更情投意合。
他们一直不愿意去封国就藩,后来,想去都没得去了。
因为封国还在,你不在了。
徐氏兄弟的悲歌:
徐辉祖,皇后徐氏之长兄,世袭魏国公。先帝朱允炆加封他为太子太傅。
他虽然是燕王朱棣的大舅哥,但一直坚定地站在先帝朱允炆这边。
他是徐达嫡长子,颇有乃父之风。曾数次带兵重创和阻滞燕军。
燕王朱棣对其恨之入骨,称帝后,将其关押施以重刑,甚至判了死罪。
后来,在皇后徐氏和皇太子朱高炽,皇太孙朱瞻基的苦苦哀求下,帝朱棣才赦免其罪。但仍削其爵位,软禁于家中。
五年后,病逝,亦有传闻是自尽。
徐辉祖长八尺五寸,面如冠玉,铮铮铁骨,不愧为顶天立地一好汉也!
徐增寿,皇后徐氏之异母弟。燕王朱棣兵临应天城下时,他做内应,被帝朱允炆亲手诛杀于门内。
燕王朱棣称帝之后,追封他为武阳侯,特赐谥号“忠愍”。
“奸臣”的哀嚎:
铁铉,盛庸作为先帝朱允炆的中军大将,被帝朱棣特别针对。夷九族,凌迟处死,适龄女眷全部充入教坊。
在监狱中,铁铉被严加拷打,依旧不坠其志,大骂朱棣。帝朱棣充耳不闻。
当时,铁铉之妻年方四十,育有二女,其中,大女儿年方二八,二女儿年仅及笄。母女三人皆被充入教坊。
帝朱棣手下的将领按官阶高低竞相前往凌辱。尤以二王为甚!
两月之后,早已遍体鳞伤,形容枯槁,不成人形,精神恍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帝朱棣于是判她们以荡妇的模样骑着木驴游街示众,并当着铁铉等一众男丁面前凌迟处死。
铁铉等一众男丁见此惨状皆痛不欲生,而后亦被凌迟处死。
盛庸、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帝朱允炆的臣子亦如是。
其中,因方孝孺骂的厉害加之先前写书信里间燕王父子之事,被帝朱棣特别照顾,诛了他十族,其第十族是他的门生和朋友。
至此,天下人反抗之心寒矣!
猪“队友”李景隆:
李景隆,初代曹国公李文忠之子,世袭曹国公。
燕王朱棣造反初期,帝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围剿朱棣。
但李景隆实力太差,屡次输的丢盔弃甲,让燕王朱棣大捡便宜。
当朱棣兵临城下之时,李景隆竟然背叛帝朱允炆,与谷王朱橞一起打开城门迎接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称帝之后,授李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千石。命其重修《明太祖实录》,任监修。
永乐二年,各部官员接连弹劾李景隆,遂被褫夺爵位,抄没家产,软禁于家中,后死于幽禁之中。
劫掠民财:
朱棣还放任一同跟他起兵的众将领在应天大肆劫掠民宅。其中,二王所得甚丰。
因其不肯就藩,帝朱棣特在应天强征两处大民宅充做汉王府和赵王府。二王又在此基础上肆意掠夺周围的民宅,大肆扩建王府。
凤梧书院本是闹中取静的地段,不易引人注意,但也难逃这些将领的觊觎。万幸的是,凤梧书院乃太祖朱元璋当年御赐予第一代沐王沐英的学宫。别说这些将领,就连朱棣都不能染指。
我们的女主,芸娘就在这一片避风的港湾悄然长大。
帝朱棣也曾想彻底探查凤梧书院,但被第二代沐王沐春的世子沐晟遮掩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