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玄幻奇幻 / 世之人性 / 9

9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世之人性》45
  神鬼岂能阻挡人间善恶
  原文
  曾伯祖光吉公,康熙初官镇番守备,云有李太学妻,恒虐其妾,怒辄褫chi下衣鞭之,殆无虚日。
  译文
  老纪的长辈曾光吉,在康熙初期,是镇守外番的守备,官不小,他说有一位李太学的妻子,持之以恒的虐待李太学的小妾,愤怒的扒下小妾的下衣,用鞭子抽打,没有一天停止的,就是原文中的(殆无虚日)没有一天是空虚的停止。
  原文
  里有老媪ao,能入冥,所谓走无常是者也,规其妻曰,娘子与是妾有夙冤,然应偿二百鞭耳,今妒心炽chi盛,鞭之殆过十馀倍,又负彼债矣,且良妇受刑,虽官法不褫衣,娘子必使裸露以示辱,事太快意,则乾鬼神之忌,娘子厚我,窥见冥籍,不敢不相闻。
  (ao媪,老太太的意思。)(什么事情很激烈,炽chi泛指火焰很旺盛,)
  译文
  有一个老太太,她可以到阴间走动,老太太规劝这位正当妻子说,夫人与这位小妾确实前生有夙冤,本来应当打二百鞭子,可是夫人过于强盛,打的鞭子数量超过了十倍还要多,这样一来,你今生又要欠小妾的孽债了,另外良家妇女受刑,就算是官府也不会脱人家的衣服。
  娘子你还必须要脱了衣服让她受辱,这样的快意恩仇,是鬼神都很忌讳的!娘子你对我恩德很厚重,我在阴间看到这样的事会被记录在案,将来会遭到报应!所以不敢不对你说清楚。
  原文
  妻哂shen曰,死媪谩语,欲我禳rang解取钱耶,
  (哂,嘲笑,讥笑,客套的手礼)
  (禳,祈求)
  译文
  这位正房妻子用嘲笑的口气对老太太说,你个死老婆子,不要用这样的话来求我,你是想给我要钱吧。
  原文
  会经略莫遘gou王辅臣之变,乱党蜂起,李殁mo于兵,妾为副将韩公所得,喜其明慧,宠专房,韩公无正室,家政遂操于妾。
  (遘,遇到)
  译文
  正好遇到王辅臣判乱,一些乱党和蜜蜂一样的蜂拥而起,李太学士死在了乱兵之间,倍受虐带的小妾,被一位姓韩的副将得到了,韩副将很喜欢小妾的聪明贤慧,把她宠成了专房。韩副将没有正房的妻子,所以家里的一切事物,也就有这位小妾管理了。
  原文
  妻为贼所掠,贼破被俘,分赏将士,恰归韩公,妾蓄以为婢,使跪于堂而语之曰,尔能受我指挥,每日晨起,先跪妆台前,自褫下衣,伏地受五鞭,然后供役,则贷尔命,否则尔为贼党妻,杀之无禁,当寸寸脔luan尔,饲犬豕。
  (脔,碎肉)
  译文
  那位正房的妻子,让叛贼给弄走了,官兵打败了叛贼,就把贼营中的女人分给了官军的将官们,可这位正房妻子,正好分赏给了韩副将,当初的小妾,让当初的那位正房夫人当了他的女佣人。把她拽到面前对她说。嗯教训她说,你要听我的指挥,每天早起先跪在我的梳妆台前,自己脱下衣服趴在地上。打五鞭子,然后再为我干活。才能让你活命,否则的话,你也知道。你是怕贼的老婆,是他们的同党。要想杀你的话,绝对没有人阻止。可以把你切成碎肉喂狗喂猪。
  原文
  妻惮死失志,叩首愿尊教,然妾不欲其遽ju死,鞭不甚毒,俾知痛而已,年馀,乃以他疾死,计其鞭数,适相当,此妇真顽wan钝dun无耻哉。亦鬼神所忌,阴夺其魂也。
  (遽,快速)
  译文
  这一句话请君思考一下,(妻惮死失志)当初的这位正房,害怕死亡,失去了以往的志气,每个人都有个性,和骨气,但在死亡面前,能有几个不怕死的?
  她给小妾磕头,并愿意接受尊敬的教诲,可小妾却不想让她快速的死去,用鞭子抽打的也不恨,让她知道疼了也就可以了,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正房因为其他的病去世了,计算所打的鞭子数量,和惩罚她过分的数量基本相等。
  正房女人顽劣愚钝的行为,也是无耻之极,是鬼神都不愿意忍受的,所以在暗地里就让她早日回归地府了。
  原文
  此事韩公不自讳,且举以明果报,故人知其详,韩公又言,此犹显易其地位也。
  译文
  这件事韩副将也不忌讳,并且以这件事来证明因果报应的存在。韩公又说,此事显而易见的是地位的问题。
  原文
  明季尝游襄xiang,邓间,与术士张鸳湖同舍,鸳湖稔ren知居停主人妻虐妾太甚,积不平,私语曰,道家有借形法。凡修炼未成,气血已衰,不能还丹者,则借一壮盛之躯,乘其睡,与之互易,吾尝受此法,姑试之。
  译文
  韩副将又说,以前在外地游走的时候,和一位江湖术士张鸳湖关系还好,张术士知道一位正房夫人虐待小妾过于狠毒。心中很是不平,他悄悄地对我说。道家有借形的法术,只要是修炼不成的。气血衰败的,不能还丹的人,可以找一位身体强壮的人。趁他在睡觉的时候,与这个人互换灵魂。我知道怎样使用这种法术,今天试一下。
  原文
  次日,其家忽闻妻在妾房语,妾在妻房语,比出户,则作妻语者妾,作妾语者妻也,妾得妻身,但默坐,妻得妾身,殊不甘,纷纭争执,亲族不能判,鸣之官,官怒为妖妄,笞chi其夫,逐出,皆无可如何,然据形而论,妻实是妾,不在其位,威不能行,竟分宅各居而终,此事尤为奇也。
  译文
  结果,第二天早上,突然听到正房妻子的声音在小妾的房间叫嚷,而小妾却在正房妻子的房间讲话。她们走出房间。那讲话声音是正房的确是小妾,而那位小妾的口气却是正房身体。小妾得了正房的位置,自然安乐的笑谈稳坐,而得了小妾身体的正房女人却心有不甘,争吵闹事,全家人谁也不能分辨是怎么回事?也更弄不明白。结果闹得了官府,气得当官的说他家里招了妖孽,让衙役把丈夫给打出去了。这事谁也无可奈何,可按事实来讲,妻子确实是小妾,可小妾没有了权利不能发威。也只能干生气没办法。其结果也只能各自分开过。以此终老了,这事也算是奇怪的很呐。
  品文论事
  按《三字经》中的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来说。这位虐待小妾的正房妻子,他的毒辣是跟谁学的?或者是她见过或者听说过。有谁这样做过呢?就算是知道或者听说过。那能干出这样恶毒的事情来的人还是很少的。因为大多数人的本性还是善良的。有许多人特别对于特别恶毒残忍的事。还真的是下不了手。有的人是天性善,不忍心下手。有的人是胆小怕事,不敢下手,比如在一些抗战中的影片中。在那日本鬼子的军队中。也有个别的士兵不敢杀人,这也是正常的。如果说性相近,习相远的话。用那些不敢刺杀被捆在树上人的日本兵。能符合着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吗?他们经受着杀人的训练,教育,责骂。都不敢。或是不忍心去杀人,面对这样的事实,真不知道那些讲学家们会做如何解释。他们应该会有更充分的理由和道理。因为他们必定是著名的学者,专家,教兽,讲师。如果能够让我这样一个。低下卑鄙之乡村的野人。问的无话可说,那一定是不可能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按这些专家们讲的道理来说,那位备受欺辱鞭打的小妾,可谓是见习之深,刻骨难忘了吧,可怎么后来对那位正房落在她的手里?他却善待了许多呢啊,请问那些有学问,懂道理。知道教育众人的人。她们两个是出于什么样的家庭养成了这样区别重大的孩子呢?不是说家庭是人的第一任老师吗,这一妻一妾的行为与他们从小的家庭教育和影响有关系吗?回答是,没有。完全都是出于人的天生本性,无可置疑。她们儿时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在她们成人之后,或记或不记。已经不为最重要了。
  在中国解放以前,祖国大地流传婆婆虐待儿媳的潮流。不是有一句谚语叫做(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说法吗?那些众多被婆婆虐待的儿媳妇们。在成为婆婆之后。其行为却各自不同。有的人要把以前受的气加倍回报给儿媳。有的婆婆是自己以前受过的委屈,绝不能再留给下一代儿媳了。这就是人性的不同,本性的差异,这一切与家庭教育,文化高地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还是那句老话,育人为善,无可非议,但敬请尊重事实,不可偏激,用一些什么鬼神言论,因果报应这些虚伪的言辞。来讲述道理是站不住脚的。
  善恶出心骨,
  绝非向人学。
  天性有良孬,
  文才不定向。
  《世之人性》44
  十流作家独醉
  2024-3-2411:20《世之人性》44
  原文
  董文恪公为少司空时,云昔在富阳村居,有村叟坐邻家,闻读书声,曰,贵人也。请相见,谛di观再四,又问八字乾支,沉思良久,曰,君命相皆一品。当某年得知县,某年署大县,某年实授,某年迁通判。某年迁知府,某年由知府迁布政,某年迁巡抚,某年迁总督,善自爱,他日知吾言不谬也。
  后不再见此叟,其言亦不验。然细较生平,则所谓知县,乃编修也,所谓通判。乃中允也,所谓知府,乃侍读学士也,所谓布政使,乃内阁学士也,所谓巡抚。乃工部侍郎也,品秩皆符。特内外异途耳,是其言验而不验,不验而验。惟未知总督如何?
  后公以其年拜礼部尚书,品秩仍符。
  译文
  董文恪公官位为少司空的时候说,以前在富阳村里居住的时候,一个农村的老人在邻居家闲坐,听到他读书的声音声说,这是个贵人呀,想和他见一面,见到之后,对他打量半天,又问了他的生辰八字,然后沉思良久,然后说道,(君,古代尊敬的称呼)你命里的官位应当是一品大元,在某年当知县,某年署大县,(大县不知道什么意思,)反正是某年升什么官等等说了很清楚,但到最后一样也没有实现,可老懂再仔细回味一下,又感觉那都对,虽然做官的名称不一样,但品级别都一样。
  原文
  按推算乾支,或奇验,或全不验,或半验半不验,余尝以闻见最确者,反覆深思,八字贵贱贫富,特大略如是,其间乘除盈缩,略有异同。
  译文
  按天干地支的推算来说,也可以说算的是出奇的灵验,也可以说完全不灵验,也可以说是对了一半,让人反覆思量,人生辰八字的富贵贫贱,大概就是这样,其中的贫富差距,官位高低也会有不打的差异。
  原文
  无锡邹小山先生夫人,与安州陈密山先生夫人,八字乾支并同,小山先生官礼部侍郎,密山先生官贵州布政使,均二品也,论爵,布政不及侍郎之尊,论禄,则侍郎不及布政之厚,互相补矣,二夫人并寿考,陈夫人早寡,然晚年康强安乐,邹夫人白首齐眉,然晚岁丧明,家计亦薄,又相补矣,此或疑地有南北,时有初正也。
  译文在无锡的邹小山先生的妇人,与安州陈密山的妇人,生辰八字相同,小山先生官位礼部尚书,密山先生官位贵州布政使,都是二品的官员,论官位的高低,布政使不如布政使尊贵,论俸禄,礼部侍郎不如布政使丰厚,也就互补了,两位夫人也都健康长寿,陈夫人早年守寡,但晚年健康安乐,邹夫人也是白首齐眉,可是后来失明了,家里经济不好,又是互补了一下。
  因此老纪怀疑出生的地方有南北方的区别,时辰有早晚的差异。
  原文
  余第六侄与奴子刘云鹏,生时之隔一墙,两窗相对,两儿并落蓐ru啼,非惟时同刻同,乃至分秒亦同,侄至十六岁而夭,奴子今尚在,岂非此命所赋之禄,只有此数。侄生长富贵,消耗先尽,奴子生长贫贱,消耗无多,禄尚未尽耶?盈墟消息,理似如斯,俟si知命者更详之。
  译文
  老纪的第六个侄子,和他家里仆人的儿子刘云鹏,出生的时候,只隔着一面墙,两个窗户还是相对的,两个孩子是一起出生哭泣的,可并不是时辰时间相同的问题,那是分秒不差,老纪的侄子在十六岁的时候就过世了,了仆人家的孩子到现在还活的很好,难道不是他们命运中所应该有一定的数量吗?侄子出生在富贵的人家,享受和消耗的就很多,仆人家的孩子人贫穷,享用的东西就很少,所以他命中该用完的东西还没有享用完,所以他还活着。
  人生的起落和得失,按道理就应该是这样的吧!想那些知道命运的人,可能会说的更加详细!
  品文论事
  我感觉这是一个很无聊的故事,请大家想一想,这世上有多少人和那些世界首富是同时出生的,可也有穷死的,与帝王,国王,总统同时出生的人也更多了,他们之间的命运也相差太大了,所谓算卦占卜,没事了找个安慰,图个乐子,过去就算了,不要太认真了,不过还是有很多人特别相信算命,可不管你怎么算,你还是你,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你有钱,有时间,没事就去算吧,祝你好运!
  同时不同命,
  南北各不同。
  认命不认命?
  还是你的命!
  ,快去算命
  胡说乱比人之命,
  千万婴儿同秒生。
  贫富贤愚差万种,
  十亿人同命不同。
  搜索
  清朝各部尚书名单
  礼部侍郎是什么意思啊
  北宋礼部尚书
  布政司
  明代知府是什么官职
  从二品和正二品的区别
  《世之人性》46
  雅神戏俗师
  原文
  相传有位塾师,夏夜月明,率门人纳凉河间献王祠外田塍cheng上。因共讲《三百篇》拟题,音朗朗如钟鼓。又令小儿诵《孝经》诵已复讲。忽举首见祠门双古柏下,隐隐有人,试近之,形状颇异,知为神鬼。然私念此献王祠前,绝无妖魅,前问姓名。曰毛苌chang,贯长卿,颜芝,因谒ye王至此。塾师大喜,再拜请授经义。
  (塍,田间的土埂子)三百篇就是古代的诗经,献王是汉景帝的儿子,公园前一百五十五年被被封为河间诸侯王,后来被人们封为神了。
  毛苌是古代文学家,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就是毛苌的作品。贯长卿和颜芝都是古代学者,被后人尊敬成神。
  译文
  有一位私塾老师,在夏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下,率领学生们在献王祠面前田间地头上讲解《三百篇》。老师的声音清朗犹如钟鼓,然后让学生们诵读《孝经》,然后他再详细解读。
  老师一抬头,看见在献王祠门口的两棵大柏树下,似乎隐约有人,走近一看。见似乎不是正常的人,心里知道定是鬼神一类,但他心中想道,在下王庙门前,一定不是坏的妖鬼。于是近前问其姓名,他们说毛苌,贯长卿,颜芝,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是古代著名的穷书生。陋室之中,忍饥挨饿的苦读圣书。被后人流传。三人因为拜见献王所以来到这里,这位老师心中大喜,拜请几位圣人,为学生们讲解经文的含义。
  原文
  毛贯并曰。君所讲话已闻,都非我辈所解,无从奉答,塾师有拜曰,《诗》义深微,难授下愚,请颜先生一讲《孝经》如何?颜回面向内曰,君小儿所诵,漏落颠倒,全非我所传本,我亦无可著语处。
  译文
  几位神仙回答他说,你对学生讲的课,我们已经听到了,可这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所以我们无法解答。老师又拜请说,《诗》的文艺深微。很难让这些愚蠢的学生们深刻理解,还请颜先生讲讲解一下孝经可以吗,颜回都不看他,面向里面说。你让学生们所朗诵的都是漏落颠倒。并非是我撰写的文章。原来孝敬是颜回撰写的,这些文章里面根本就没有我插嘴的地方。
  原文
  俄闻传王教曰,门外似有人醉语,聒guo耳已久,可驱之去,余谓此与爱堂先生所言学究遇冥吏事,皆博雅之士,造戏语以诟俗儒也,然亦空穴来风,桐乳来巢乎。
  (聒,声音杂乱的意思。)
  译文
  忽然听到献王在庙里说。门外总有人说醉话,声音杂的,让我心烦轰走吧。这件事与以前那个老学者走夜路遇到鬼朋友的事儿相似,那个鬼朋友说,路边小屋家主人学识高深。品德高尚,屋上有吉祥的光,却说老学者家中书上直冒黑烟。
  这些人都是博学文雅的人士,用戏弄的言语贬损,那些庸俗的学者行为,所谓空穴来风。也是有根据地!
  品文论事
  这篇文章末尾的评论,在下认为极不正确,这位教书的老师与前面赶夜路的学者。截然不同,赶夜路的学者自认为读书一生。学识渊源,才得高厚。也很会装逼,这也是远近古今众多学者难以避免的通病,所以鬼逗一逗他,让老学者一生气,鬼大笑而去,也就行了。如今,这篇文章中的私塾老师,那是谦虚低调,而真诚的向先贤圣人求教,作为远古先贤,更应当以教育后人为主。这才符合真正让人敬佩古圣先贤的品行,冥鬼与圣魂应当是必须有区别的。而且应当是正反两级的区别,就像一个流氓痞子和一位资深老校长的区别一样,怎么能同类而语呢?可怜这位文学高深弄笔教人的老纪先生可能是年岁大了,有点糊涂,把彼此的关系给弄混了。
  有才装逼,
  有学谦虚。
  同一类人,
  性习何及?
  《世之人性》17
  (因果实不爽)
  原文
  先姚安公性严峻,门无杂宾,一日,与一褴褛人对语。呼余兄弟与为礼。曰,此宋曼曾孙,不相闻久矣。今乃见之,明季兵乱。汝曾祖年十一,就离戈马间。赖宋曼殊得存也,乃为委曲谋生计。因戒余兄弟曰。义所当报,不必谈因果,然而因果实亦不爽。昔某公受人再生恩,富贵后。视其子孙零替,漠如陌路。后病困,方服药,恍惚见其人手授二札,皆为封,视之,则当年乞救书也,覆杯于地曰,吾死晚矣,是夕卒。
  译文
  原文中的姚安公。可能是纪晓岚的一个什么亲戚?这个姚安公性格非常严峻。他家里没有杂七乱八的宾客,有一天。他与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说话。也就是一个乞丐一样的人,乞丐叫纪晓岚兄弟。为他施礼说。他是宋曼殊的曾孙。互相之间得不到音信已经很长时间了。今日见了。
  在明朝兵乱的时期。你的曾祖在十一岁的时候。流落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依赖宋曼殊得以生存。委屈谋取了生活。他告诫纪晓岚说。在道义上应当报答的。就不要谈什么因果?然而因果着实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也就是不符合因果报应的说法。
  以前有一个人受人再生之恩,等他富贵了以后。看到帮助他的那个人的子孙。非常穷困。但是他视如不见。后来,这个人得了病。刚要吃药。恍惚间。有人手里拿着两封信。都没有封口,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他当年祈求帮助的时候写的两封书信。他把盛药的杯子。扔到地上说。我死的晚了,在当夜他就驾鹤西游了。
  品文论心
  就这一类事情来说,无论是交友,择偶或者是帮助他人,其结果的好坏并不是你付出了多少真情。付出了多少代价,而因此能够换回多少结果?或者说是什么样理想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好坏,取决于在你有没有利用价值以后的运气?比如你有权,有钱,有势力。想帮助一个困苦的人是极为简单的,与此同时,求你或找你办事的人也一定不少。你高兴或不高兴,愿意或不愿意为其他人办事。也应当不少,可一旦你遇到意外,丢官罢职,看还有几位老朋友像以前一样对待你。留下真情的才是稀有的真诚朋友。
  说一句发自我内心极不想说的话,或许会让许多人伤心难过,但却也是真正的道理,那就是一旦你陷入困境,而真正救你命的人,也许是你没有帮助过的人。而你真心实意帮助过的人,也许是要你命的人。这几句话虽然不是绝对的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些纪实电影或其他节目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也是正常的,所以在这篇文章中那位被宋曼殊帮助过的人,富贵以后,看到他恩人的子孙穷困潦倒而不伸援手,对于某种人或者说是大部分来说。也是极为正常的,如果送曼殊帮的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能得到回报也是正常的,这就是人性的体现,与家庭教育。学问高低没有丝毫关系,而且这部《阅微草堂笔记。》之中。关于施恩不得回报的事儿。还有不少,到时候再一一论述。
  有人说,交朋友也要取决于人格魅力,说这话的人,他的人品也确实端正,可他却没有交上一个真正的好朋友。而在他眼里。也是在许多人眼里的那位猥琐人,见利忘义,讨好权贵的人。却意外得到了一份丰厚的回报,原来这人讨好了一位,也算是个好人的人吧。因为会讨好人的人。把讨好的对象侍奉的比照顾亲爹还好。而他这位类似亲爹的人,后来感激他的殷勤,就给了他一些回报,可这位善于讨好权势的人。也同时用同样的方法去讨好过很多人。可是给他回报的却只有一个,由此可见他的运气还真不错,至少他还遇到了一位。不分原有给予回报的一个人。
  为什么说不分原油呢,因为在小人眼里,只看当时利益,因为你有利可图。所以他才对你好,而且马上可以得到好处。这时间一长,他总是对你特别好,也会让你感动之后,你就会忘记了。他对你好的真实目的,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了。
  可对绝大多数而言,当不再需要这个为了好处才讨好你的人以后。也就不去理会他了,谁还会记得当初他对你多么好呢?可是就有人会记得这一切,心里明明知道他是为了好处而来。可是关于他对自己那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难以忘怀。也感激人家的不容易。所以才会回报一下。可相反的来说,万一你完蛋了。在没有好处的情况下,想让这种人帮你一下,那你可就是做梦去吧。而对于那些具有人格魅力的正人君子来说,有良心的人。也和你没有多大关系,你美你的,我过我的,世界之大。事务繁忙,还真没有时间看你的人格是否具有什么魅力。就算你有人格魅力。可你没交上一个有良知的好朋友。也只能怪你运气不好,虽然你自认为独具慧眼。可能看出什么人可交什么人不可交。可最终你还是一个真诚的朋友没有交上。
  而既让你生气,又无法不认可的,是那个见利忘义,讨好权贵的萎缩小人。却交上了一个正人君子的朋友,对于这一点多少人也是干瞪眼看着,无可奈何。谁又能怎样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写照。交朋友,这运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这种运气也存在于婚姻之中,男人对爱情忠贞,可女人却红杏出墙了。女人忠贞可男人却有情人了,等等,总之,运气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为这事。有的人还抬死杠,对在下的言论不认可,也真是无奈。
  ,,命运诗
  几分命运天注定,
  几多运气伴君行。
  人好命好谁重要?
  难信因果与回报。
  真心告慰天下痴人,不要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了,报与不报,也改变不了人性的善恶。道理,全世界每一个人都懂的。《世之人性》48
  (仙又如何)
  原文
  宋按察蒙泉言,某公在明为谏jian官,尝扶乩ji问寿数,仙判某年某月某日当死,计期不远,恒悒yi悒,届期乃无恙,后入本朝,至九列,适同僚家扶乩,前仙又降,某公叩以所判无验,又判曰。君不死,我奈何?某公俯仰沉思,忽命驾去,盖所判正甲申三月十九日也。
  注释,谏官,就是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悒,忧愁忧郁的意思。
  扶乩,古代的一种迷信活动。用箩筛字。插上一根棍晃动着,让他写出字来。到现在,民间还有这种活动。
  译文
  一位姓宋的按察使说。有一位明朝的建议官员。在扶乩的过程中,问自己的寿命如何?神仙告诉他某年某月某日应该死。离死的日期也不远了。这个人心里很是郁闷忧愁,可是到了死亡的日期,他却没事儿,后来他在清朝也当官了。但是官员官位很低。正好他的同僚家中也在搞这种迷信活动。请的还是以前的那位神仙给他算卦的神仙,所以他就问,你说的不准呢,我也没有死。那位神仙说。你不死,我能怎么样?这位官员。低头抬头的沉思了半天。忽然就驾鹤西去了。
  品文论心
  这位官员不是不死找死吗不明白。很多人还是去算卦。那也就去算吧,不多做评论了。
  4
  (鬼神露巧,无人知警)
  原文
  沈椒园先生为鳌峰书院山长时,见示高邑赵忠毅公旧砚,额有:东方未明之砚;六字,背有铭曰。
  残月荧荧,
  太白睒睒shan
  鸡三号,更五点,此时拜疏击大奄,
  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贬。
  盖劾魏忠贤时,用此砚草疏也,末有小字一行题,
  门人王铎duo书,
  此行遗未镌juan,而墨痕深入石骨,乾则不见,取水濯zhuo之,则五字炳然。
  相传初令王铎书此铭,未及镌而难作,后在戍所,乃镌之。
  译文
  沈椒园先生在鳌峰书院当官的时候。见高邑县的一位名叫赵忠毅的人,有一个古老的砚台。上面刻有东方未明之砚。六个字。背面也刻着铭文,残月荧荧,太白睒睒shan,鸡三号,更5点,此时拜疏击大奄,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贬。
  这是弹劾魏忠贤的时候。用这个砚台草草的书写的。末端有一行小字,门人王铎书写的。这行字然没有镌刻上去,,也就是没有雕刻,但是这个墨的痕迹,却深深的印入了这个砚台的石头里面。干燥的时候看不见,如果去拿水浇在上边,这五个字特别的显眼。相传。是命令一个叫王铎的写着这个这些字儿。因为没有来得及镌刻,也很难制作,后在军队里才刻上的。
  原文
  语工勿镌此一行,然阅一百馀年,涤之不去,其事颇奇,或曰,忠毅嫉恶严,渔洋山人笔记称铎人品日下,书品亦日下,然则忠毅先有所见矣,削其名,摈bln之也,涤之不去,欲著其尝为忠毅所摈也,天地鬼神,恒于一事偶露其巧,使人知警,是或然欤!
  (摈,挤出去,被排斥的意思)
  译文
  是当初告诉雕刻的人,不要把那五个字儿刻上。可是过了一百多年。用水却洗不去。这事也很奇怪,也可以说。忠诚正义的人们。嫉恶如仇,是很严厉的。有一位名叫渔洋山人的学者。在他的笔下,写这个叫铎的人。他的人品一天不如一天。而他写的字也会随着人品而下降。可是忠毅的人们。在他们以前的所见所闻。把铎给削除名了,把它挤出去了。可这洗不掉的毛笔字。就是告诉那些被他排斥的人。是他们把忠诚的人给排挤掉了。天地鬼神有灵性。让这几个字不取消失。也可能这一件事是个凑巧。给人们一个警示。天地鬼神一旦遇到这一类的事。可能就会显露出他的巧妙来,也好让后人知道行善止恶的境界,也许是这个道理吧。
  品文论事
  弄不了魏忠贤,不只是遭到被贬那样简单嘛,那是要是灭门的。是要死多少人的,竟是胡说,砚台上用毛笔写上的字,还能洗不掉吗?也真懒得去评论了。
热门推荐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永生拔剑就是真理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悍卒斩天指点考古队,竟被当成盗墓贼我有一身被动技黄金召唤师无限仙凰道重生之末日独宠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穿越九叔:吾徒有谪仙之资绿茵腰王斗罗之开局签到女神小舞天牧绝世武圣极灵混沌决香江纵横之1982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