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赵充国,陇西上邽(现甘肃天水西南)人。
从小就在边境长大,民风彪悍,凭借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参军入伍。还是凭借高超的骑术加入羽林军。
这人也被誉为西汉最后一位大军事家,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而不倒,最后得以善终。
后面还有个陈汤,在军事上有一定功绩,不过严格意义上讲,陈汤是外交家,拎着刀子讲道理。
他的同行有以下结局:周亚夫被下狱,五日不食、呕血而亡;李广迷路贻误战机,自杀而亡。霍去病英年早逝;李陵三族被夷灭,投降匈奴。
汉武帝时期,算来唯有卫青和他,算是善始善终。
说起来也是悲哀,自古将军定天下,不见将军享太平。
将军太菜就容易被敌人干掉,而将军太牛又容易被领导干掉,实在是不好干啊。
所以啊,这位将军的分量还是够够的。
年少从军,性格沉稳,有勇有谋,且格局远大,即便作为士卒也常常学习将帅的本领,尤其是兵法。
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但他确实有点惨。
崭露头角!!!
在汉武帝后期,他跟着李广利去打匈奴,结果中了匈奴的埋伏。
主要是由于李广利不懂指挥,很快就被匈奴包围,切断了物资供应。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也是赵充国奋不顾身,率领百余兵卒,奋不顾身地突围而出,与匈奴周旋,牵制住了一部分匈奴,李广利这才乘势逃走。
这一场战斗下来,赵充国身上多了许多伤口,不过他的名声却是一飞冲天。
后来,汉武帝得知此事,还去看望赵充国,察看他的病情,称赞赵充国的勇猛,并将赵充国提升为中尉,封为车骑将军。
而这个时候,赵充国已经40多岁了。
在不惑之年才开始他的军事之路,也实属难得。
但是没办法,在卫霍漠北决战后,匈奴远遁漠北,蛰伏了足足二十年才来侵扰汉朝北境。
但是不好意思,汉武帝后期,忙着解决继承人问题,因此赵充国也就这一次机会在汉武帝面前露脸。
等昭帝上位了,国家整体上从原本的积极扩张转入休养生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攻的将军,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
像赵充国这样擅长防守和反击的武将,就很有用了。
赵充国在昭帝的统治下,长年驻守边疆。
有了赵充国的保护,边疆的防御系统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即使那时匈奴卷土重来,也不敢对赵充国的防线发动攻击。(单于闻之,引去)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赵充国在边境守着,那些少数民族才老老实实地待着,维持相对地和平。
当然,人家不仅军事出众,论做人能力人家也不差。
俗话说得好,朝中有人好办事,因为汉昭帝死的早,所以在确立下一位皇帝上,就出现了难题。
而当时的赵充国与霍光走的近,全力支持霍光,可以说是霍光最大的后盾。
也正因为如此,赵充国才能在汉宣帝即位的时候,被册封为营平侯。
站队正确总是带来丰厚的回报,因为从那以后,霍光就很喜欢他,汉宣帝也很信任他。
这很难得,很多名将都是死于内斗而非外敌,也算是名将的悲哀了。
然后就是赵充国在边境大施拳脚了。他用兵老成稳重,但不失主见。
有次有次羌族人入侵西汉边境,汉宣帝询问大臣们,谁愿带兵前去杀敌。
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赵充国自告奋勇承担此重任。
宣帝问需要带多少兵马去?
赵充国回答道:“打仗带多少兵去,不能凭空猜想,百闻不如一见(此典故出处)哦,我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在那里把作战地图画出来,再具体确定计划。”
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
不久,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赵充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说明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令他真正名列名将是他对于边境的策略。
当时汉朝与少数民族(包括但不限于匈奴)之间往往采取堂堂正正的战争进行交流。
但是赵充国提出新的对敌策略:实行屯田,强兵足食,在湟中地区做长期打算,才能最后战胜敌人,消除边患。
这在当时可算是石破天惊,不仅是当时的大臣,就连汉宣帝也不太理解。
当时皇帝和大臣都主张速战速决,避免进入消耗战和拉锯战。
但是面对汉宣帝的进兵诏书,身处病中的赵充国又一次抗旨上奏。
汉宣帝难以决断,于是下旨询问,实行屯田何时才能消灭敌人?
赵充国第二次上屯田策,对屯田作了理论概括,论据充分,提出屯田有十二条好处,出兵则有十二个危害。把骑兵撤回,留万人屯田即可。
汉宣帝仍不放心,说如何应付敌人的进攻?
赵充国第三次上屯田策,进一步提出了屯田内有减少经济开支的好处,外有防止敌人侵犯边疆的准备。
他指出湟中地势平坦,便于相互呼应,周围有高山便于瞭望。
敌人驻扎在风寒贫僻之地,很难长期支持下去,我军就能不战而取得全胜。
汉宣帝和朝中大臣最终理解了赵充国的良苦用心,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
真不愧是从小就在边境长大的本地人,就是熟悉少数民族的习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大部队撤走后,赵充国率领一万步兵屯田,兴修水利,整修交通,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运用于边疆,对发展边疆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敌人见西汉军队作长期驻守的打算,军心开始动摇了,不断有人前来投诚。
过了一段不太长的时间,赵充国见局面趋于平定,于是上《请罢屯兵奏》,经批准后率军凯旋。
这就是赵充国,西汉最后一位名将,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也是一位著名的将领。
在军事一道上,他擅长防守反击、有独到的战略眼光、军事打击与心理攻势相辅。
于私德上,他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坚持真理,难挑毛病。
政治站队更是深谙于心,历经三朝而不倒,也不引起领导的猜忌,处世智慧高超。
但是他却没有卫霍的名气,毕竟昭帝宣帝大规模战争太少,而卫霍作为第一批打残匈奴的名将,自然名利双收。
但他却在名将凋零的年代里真正扛起了汉朝边境的天,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