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马有才这才明白了《让子弹飞》里头师爷说的话语。
做事,你得巧立名目,这才能捞好处。
枪毙马有才和李副官,好处是国府的(赃款上缴)。
饶过他们俩,好处是督察官的。
顺带的,还可以到地方在募捐一笔钱。
这就是格局。
格局非常重要。
要打仗了,要打大阵仗了。
皖南的农民和富商没有激动,有的只是冷漠。
作为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最前沿,长三角下游能抽调的青壮年,大部分都被抽调走了。
也不知道后来的数据是怎么统计的,四川一个省为抗战出了三分之一的贡献。
呃...
同样是央视的说辞,云南出了五分之一、广西出了四分之一。
按官方的说法,这三个省份,基本上包揽了全国的抗战。
这都超过了百分之百。
川军是打的很顽强,四川也是贡献非常大。
但无脑吹嘘,那就过分了。
还有大家戏称的散装江苏,江南各个城市多少人死了。
难不成,这些为抵抗日本人侵略而死的人,对于抗战就没有多少贡献吗?
因为死人是不会计较所谓的功劳和贡献。
军令部的命令一下,地方上就算没有部队,也需要强行拼凑一支部队出来。
宁国警备司令部当即出动,四处抓青壮年当兵。
剩下的活人,则大多数是老弱病残留在原地。
难怪日本人在近在咫尺的宁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一堆废物,有必要打他们吗?
“左右左、左右左...”
“脚抬高点,都认真点...”
马有才现在还是上等兵军衔,不过已经不是大队长职务,而是保安团的连长。
虽然是连长,但是他手底下被塞进来四百多号人。
为啥?
别的部队吃不饱、吃不好。
这边的马老爷这边能勉强吃饱啊,还有肉汁。
还有衣服和布鞋发放。
马有才揉了揉脑瓜子,头疼。
让他带着这么多农民去打仗,心累啊!
马有才找来了陈红心,对他说道:“你和你们的人都走吧。”
陈红心瞪大眼睛:“老马,你几个意思啊?”
“打日本人,我们可没有怂过。”
马有才盯着他:“你和日本人打过正面作战吗?”
“不是你拿着枪,架着山头,就可以挡住日本人的。”
“况且,这事你说了不算。”
“你自己回去问问你的司令。”
陈红心憋住半天说不出话来。
马有才继续说道:“对了,有机会的话,多收集一些7.92的钢芯子弹。”
“遇到日本人的装甲车,别拿普通的步枪弹打。”
“那玩意压根没用,机枪用钢芯弹才能打穿它。”
“那两具掷弹筒,你带走吧。”
“其它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时候给你们的了。”
陈红心有些恼火:“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马有才回答:“当兵的,有什么问题?”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你不会不知道吧。”
“滚滚滚,赶紧滚。”
“看见你我就烦。”
“正好少了我几天的口粮。”
新四军某支队驻地。
陈红心主动请缨:“司令员,我申请去苏北地区,开辟根据地。”
支队政委哈哈大笑:“老林你看,我说的没错吧。这小子,果然急了。”
林镇南劝说道:“陈红心同志,你得心情我能够理解。”
“当现在不是时候。”
“我们需要按军区的指示,优先发展江南支队和江东支队,然后在向江北发展。”
“再一步一步地的向北。”
“你这样冒冒失失的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可不是稳重之举。”
陈红心回答:“是。”
林镇南继续说道:“听说你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个基层干部培训班,你得抓起来。”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掌握了这些军事技能。”
“日本人想要灭亡我中华。”
“门都没有。”
“所以,你的担子很重。”
“你明白吗?”
陈红心:“是。”
宁国县外,东西南北的乡镇都拼凑了一队又一队的人马,集结在这里。
过去的保安团,起码还是有一部分战斗力的。
毕竟有正规军或者军校毕业的学生,直接参与训练工作。
现在的保安团,真的是一言难尽。
老的,小的,脑子不好使的,统统都要。
马有才所在的部队,已经算是国军精锐。
国军以宣城守备团、宁国守备团、广德守备团、郎溪守备团4县的部队,组合成了一支江南新军。
编号是陆军新编第15师。
师长叫陈吉利,一个在历史簿上都难以查到的小角色。
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炮灰角色。
陈吉利是江西人,连标准的官话(从满期中后期开始,北平方言就是官话)都说不灵清。
吧啦吧啦说了两个小时,听得所有人头昏脑涨的。
直到部队允许解散后,他才听清楚其他人议论的事情。
首先,从1928年以后,民国就已经没有总统这个职务了。
南京政府进入了训政时期,最高领导是国党的主席。
当然,这个职务并不是蒋,而是其他人。
37年开始,蒋通过不断发表讲话和积极表现抗战的举动,在国党内部的威望越来越高。
于是在各方操作下,他的军事头衔越来越大。
上个月出任民国海陆空三军总司令,这个月又当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对了,还有一点。
宁国隶属于第三战区,对方还是第三战区的总司令。
就是这个司令太忙了,压根照顾不到底下的小喽啰。
当第三战区希望努力的表现一下。
所以强行组建了3个新编师,支援徐州。
陈吉利说了一大堆,就是要士兵们牢记领袖演讲传达的精神。
马有才是一脸懵逼,你到底说了什么啊?
连我都听不懂,还指望那些农民能听得懂?
马有才多虑了,这压根不是真的讲给士兵听懂的,最重要的是拍照和宣传。
他们请来了记者,用妙笔生花写下感人肺腑的文章。
陈师长决心效仿岳武穆之精神,日寇不除绝不回家。
他倒是出风头了,结果当天晚上,拉来的壮丁就跑了七八十人。
第二天,执法队当着几千人的面,枪毙了十几个逃兵。
督战队长官大声嚷嚷着:“这就是当逃兵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