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又是很晚,明明不想熬夜的。
熬夜会伤身,第二天会没精神,学习也学不下去……
可我就是迟迟不肯睡去。
视频太有趣?
游戏太好玩?
恐怕是整日的无所事事吧。
一节课不一没关系,这门课不一他没关系渐渐的上课变成了看心情才做的事由,娱乐变成了每日的必修课,熬夜成了选修课。
我花着父母在社会挣扎而换来的生活费,吃着国家补贴的种种便利,享受着家族中从未享受的待遇,却好吃懒做,不思进取。
我会用虚无主义那套来麻痹自己,觉得生活中没什么是重要的,什么都是无所谓的,干脆随时死掉也是没有区别的。
也会用觉醒需要时间这样的缓兵之计来开导自己,一边自觉地豁达,一边理所应当的摆烂。
赖?
每每谈起像我这样的学生大家可能都会用这一个字来概括,可我高中时也是个拿过第一的勤奋的学生。
中此之前他是推断过环境+热情+信息才能有持续不断去做一件事的动机。
环境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相关的事项,看到听到摄入到占比生活的大部分。
有或为自己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也就可能会有了所需要的信息,知道了自己如何去做,怎样做是正确的,有清晰的目标与方法,两者结合便慢慢会有自己的领悟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
最后热情便是正反馈,真正去让自己想要无时无刻都去做靠的就是那些所谓“成就感”之类的,没有及时合理的正反馈可能你知道该如何如何做但也迟迟不肯下手或继续去做。
那么这样看来我的问题也是很明显了,我在这种娱乐的循环里无法自拔。
每天浏览听到注意到的娱乐居多,与周围同学娱乐活动带来的快感形成不断的正反馈.至于信息这方面是让你不跑偏的,娱乐又哪有跑偏一说,光是环境和不断的正反馈就足以让人深陷其中了。
那么想要打破循环就是让循环断节,逃离现有环境,制造一个新环境:让娱乐的正反馈消失或减少到不如其他活动的正反馈。
逃离环境,也就是常说的“走出舒适圈”,让自己尽可能的逃离让自己舒服的地带,融入新环境,创造新氛围。这无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惰性的巨大惯例让人往往是越陷越深的。
身边生活形成的环境若没有充足的正反馈做支撑又怎会轻易去打破(就算用所谓的“坚持”去改变最终没有充足的正反馈支撑也注定失败),那么看来就要靠第二种,对正反馈下手了。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里,最不缺的就是娱乐了。
游戏,新闻,短视频,哪一个都想去抢占你那宝贵的注意力。
成功的视频作者,游戏,甚至新闻笔者都是会去研究人的正反馈机制,源源不断的刺激每位来访者的要害部位,如今的爆点,热点,玩法,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加持下几乎被研究透彻了,很轻易的就能吸引住你的眼球,建立正反馈机制,让你总是停不下来。
如今娱乐种类繁多,娱乐产业不断发达,加之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就更难去与之抗衡。
破局之法在哪里呢?我们说学习是枯燥的,因为日复一日的学习是很难让我们去建立一个及时的正反馈机制。
大学中,考试考研成功肯定是正反馈,可这样的反馈来的太晚,我们往往要经过几个月,几年的孜孜不倦的埋入课本、试题、答案之中才能收获到那宝贵短暂的正反馈。
我们往往会选择短时的快乐来代替掉这种“费力难讨好”。
在高中往往会通过缩短考试周期,提供实时排名,进行考后表彰大会等手段来缩短正反馈周期,加大正反馈刺激使学生能持续坚持住高强度的学习,从而在短时间摄取大量知识,获得一个更佳的成绩。
我们要做的也是通过各种手段去缩短正反馈周期,提高正反馈强度来让自己做到想做的事。
那么面对大学的学习如何构建这样一个正反馈机制呢?
仅靠自己学习的满足感是难以支撑每天高强度学习的,其次其刺激程度也远远赶不上我去与好友打一把游戏所带来的欢乐。
计算机课是我唯一这学期一节不落的上到现在仍热情满满的课,其原因在于其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与为他人讲解题目的成就感。
虽不足以让我在课下做太多努力,但也足以让我有去每节课的动力。
那么移植到其他科目是否可行呢?
那么就又牵扯到环境问题了,计算机算是个因为老师积极让我们训练题目和其独特又新奇的领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从而更加专注,也更想让我去自助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完成更多的挑战。
而又因以上让我得以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能够更快速的吸收和解决新的知识与题目,得以为身边不解的同学答疑解惑,为他们提供的帮助和他们对我的依赖也再次加强了我的正反馈刺激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才能让我不断去做下去。
那么这样看来基本的思路也逐渐清晰,既然都是大学课程,那么其他科为什么不能像计算机一样呢?
也可以的。先去了解考研标准,现实的激烈来鞭策自己。
再去结交些学习伙伴,努力去建立环境氛围,为自己寻找适当挑战,建立正反馈机制,带来良性循环。
大体原理就是这样
但现在也将近三点了,明天多半上午也不去了,哈哈,也是有点可笑,不过也能理解,毕竟还没做呢。
其实早也就有雏形,若不去详细梳理而直接开始做怕是现在早就做好了。
可不去梳理就没有这样一个清晰而强烈的念头,又是很难让我开始去做的,毕竟看不到头的密室谁愿意往里钻呢?
我希望这套思维能改变一些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