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朕,朱祁镇 / 25、见缝插针

25、见缝插针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把目光放在了英国公张辅身上的朱祁镇心想到,这一下只是巡边,而非打仗了。
  所以,其中的安全性肯定是要高过打仗的。
  以及,这要是有着功劳去拿的。
  好了。
  这一次他朱祁镇为勋贵们争来了这么一次话语权,你张辅可不要呆呆地就让这次机会从自己的指缝间溜走啊。
  他朱祁镇才不过一个八岁的小孩子罢了。
  手中的权力属实没有大到能任意安插人手的地步啊。
  因此,接下来就要看你张辅的行动了。
  “本宫以为”,张太后要去定调子了,“太子所言,大善是也。”
  “若是能有英国公裨补缺漏的话,巡边一事,当为更好不过了。”
  “不知诸公以为如何?”
  “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胡濙一见张太后这个真正地能去掌控朝政的人物,都去支持朱祁镇,他便在随后立即跟随了太后的意见上去。
  “臣以为,亦当如此。”三杨同理。
  此时的三杨,前有朱瞻基的压制,后呢,则是朱瞻基才没了几天而已,所以,他们的政治势力尚未得到更大的扩张,
  如此一来,三杨还是要多多听从张太后这个主政人的话语。
  “老臣斗胆,讲上两句。”
  最后开口说话的才是张辅----他要避嫌。
  “英国公尽可畅所欲言。”
  率先支持英国公说话的朱祁镇,再度支持了一下他。
  “老臣以为,当再派出。”
  后面的话语,朱祁镇一如之前杨士奇讲话时的状况一般,没有再听了。
  反正他一下子也记不住。
  反正他一下子也不认识。
  反正有张太后在他身边----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能力什么的的不说,可至少,在认人这一点上,朱祁镇敢保证,自己绝对比不上活了大几十岁、又历经了五朝的张太后。
  而张太后在这么些个皇帝身边待了这么长的时间,那她也绝对不会不明白,什么叫做“平衡之术”了----不理解不打紧,会了就可以。
  “不知太后以为如何?”朱祁镇再度问询了张太后,以求多一层的保险。
  “本宫以为,英国公所言,当为大善之言。”
  张太后给予英国公一个肯定的答复。
  “谢过太子殿下、谢过太后娘娘。”
  英国公张辅对着二人接连道谢到----又因为这是朱祁镇率先提出来的,所以,他才是先对着朱祁镇来了这么一下。
  而后,张太后接着询问了一下三杨和胡濙的意见。
  不出朱祁镇所料,胡濙在见到朱祁镇这里已经有三个人同意,以及皇家的天然身份加成之后,便是倒向了朱祁镇。
  而后,面容未变的三杨也是同意了英国公张辅的这一提议。
  ------
  紧随其后地,巡边一事论断结束,就到了内患了。
  当然,因为这一次的话,涉及到打仗了,所以,开口的也只有英国公张辅了。
  并且,三杨也都没有进行反对----打仗一事,他们确实比不上张辅来得能应对自如。
  不过,这一次虽然依旧没有去记忆人名的朱祁镇,却是老老实实地听张辅分析了一下而今大明内部的重大灾祸了。
  他的帝国,他得负责。
  因为这一次并非大朝会,所以,张辅所提及的地方只有两处极为重要的地点。
  一则,江西,二则,湖广。
  其人言明,江西民变,当需处理。
  可到了江西旁边的湖广时,张辅却不再多言其中的缘由了。
  其人只说到,湖广一地,富庶至极,当多多关心。
  当然,张太后、胡濙、三杨也是没有过多的询问了。
  真绕过朱祁镇感到十分费解。
  然而懂得审时度势的朱祁镇也没有傻不拉几地当堂询问了。
  ------
  等通过了张辅的提议后,众人的话头居然一下子是彻底转到了朱瞻基和朱祁镇父子二人的身上了。
  接下来的事情,也没什么好商量的。
  都是些礼法上的事情了,对众人的利益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只要顺着胡濙这个礼部尚书的指导进行处理就好了。
  首先,就是朱瞻基的陵寝一事。
  因为朱瞻基的时代里,朝廷的财政状况就已经不大好了,要不然也不会进行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性放弃了。
  而后,为了缓解银子不大够用的这一窘况,朱瞻基就直接把自己的陵寝一事给停掉了。
  众人本以为朱瞻基这么年轻,停上个些许的年头,倒也无妨。
  可谁成想,天不假年啊、天不假年。
  如此一来,那还能怎么办呢?
  继续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呗。
  而且因为时间紧急的缘故,后续的修葺也只能以简约为主了。
  不过朱祁镇觉得这样也好,至少他爹在死了之后,还能落得一个体谅民力、节约民财的好名声了。
  而后,就是朱祁镇的登基一事了----既然太后都把襄王的金符给放回到了宗人府里,以及,此刻她也让朱祁镇同诸位阁臣见面了。
  那这就意味着,紫禁城里面的那个位子,真的该属于朱祁镇了。
  没有了太后支持的朱瞻墡,怎么可能被当得上皇帝?
  而对文官来说,一个年幼的皇帝,可是要比一个年长的皇帝来得更加容易糊弄啊。
  要知道,在历经了朱元璋、朱棣这两个雄霸天下大皇帝之后,朱瞻基又把文官们给治住了。
  这要是再来一个朱瞻墡的话,日子是会好过很多。
  毕竟,藩王在京城的根基肯定不稳,从而,文官们就可以上下其手了。
  可到底,襄王是一个成了年的大人,而非朱祁镇这个小孩子了。
  尤其,朱祁镇的头上还有另外两个不大熟悉政务的女人了呢。
  多适合从其他的地方争权夺势啊。
  ------
  太后向胡濙具体问询了一下登基的时间。
  登基的事宜倒还好,循规蹈矩罢了,所以,她也就没有再去多嘴了。
  可日子,却是需要尽快一些了。
  如若不然,神器空悬的时间久了,朝政难免就会运转不下去了。
  须知,最坏的皇帝那也是要比没有皇帝来得好得多啊。
  更何况,张太后觉得而今的朱祁镇也没有那么不堪。
  保不齐,等过上几年,朱祁镇一长大,大明朝的又一位圣天,便出现了呢。
  最后,朱祁镇登基的日子定在了宣德十年,正月初十日。
  ------
  (祗奉遗命于宣德十年正月初十日即皇帝位)
  (实录看起来着实恶心人呐,没有标点符号的垃圾玩意儿,还不怎么分段)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