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朕,朱祁镇 / 22、什么是帝皇侠?

22、什么是帝皇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朱祁镇看了一眼位于自己身边的辅政小团体们。
  于皇宫之内,是有着在场的张太后和不在场的皇后所主持。
  于朝廷之上,是有着五位顾命大臣所主持。
  瞧。
  朱瞻基多爱朱祁镇啊,皇宫内的事情,给他照顾好了----一个小孩子而已,哪能比得上两个大人呢。
  朝堂上的事情,也是给他照顾好了----武官的英国公张辅,文官的三杨,以及,在二者之间起着润滑剂作用的礼部尚书胡濙。
  看。
  这多好啊。
  明明自己都快死了,还给朱祁镇操持好了一切呢。
  尤其,朱祁镇还记得他爹为了避免他这个小孩子难以处理国家政务,所以,就又给了后宫的两位“后”,同大臣们联系的权力呢。
  然而。
  重点来了。
  朱祁镇深悟,真正爱他的,是他那个已经烫到了棺材板里的亲爹,而非在做的这六个人了。
  要知道,在做的这六个人,可不是他的亲爹啊----就连张太后,那不也是有着好几个亲孙子?
  他又算老几?
  更别说,没了亲儿子的张太后,还有着其他的亲儿子仍然留存于世了。
  ------
  朱祁镇在大臣们互相,以及和张太后交流的同时,听了听他们的内容。
  没什么重要的事情。
  朝政已经好几天都没有得到处理了,所以,臣子们现如今的主要任务还是先给张太后讲解、讲解最近的一些大事了。
  而后,看情况,待会儿他们才是会真正地给出如何处置这些大事的措施了。
  ------
  朱祁镇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然后,不多时,他又睁开了----这个时间要是一长的话,肯定就会有引起别人的不满了。
  而他此刻还不过是一个年幼的太子来着了,焉能如此随意?
  然后,朱祁镇又想到了一个其他的问题。
  即,什么是帝皇侠?
  不好意思。
  应该是,什么是皇帝?
  以前有人说,兵强马壮者为之,然而,那时是乱世。
  可如今,盛世称不上,可太平年间,却是能够有着的了。
  那么,在太平年间,又该什么是皇帝了呢?
  朱祁镇想了想。
  他觉得,诚然是,十步之内和十里之外了吧。
  只有能彻底掌管好了这两处地带,一个人才能被称之为皇帝。
  那么,直接点,只有能处理好后宫中和朝堂上的事情,此人才能称之为皇帝。
  而不是,只坐在了那个位子上,就是皇帝了。
  ------
  朱祁镇先看了看位于朝堂之上的五位顾命大臣。
  首先,是可以称之为武官之首,亦或“刀把子之首“的英国公张辅了。
  朱祁镇不大清楚现如今的、勋贵们的战斗力是具体如何的了。
  然而大致上,他却是能猜测得上了。
  明太祖的时候,皇帝亲自上阵,能理解,打天下嘛,你不亲自上阵,手底下的人会上?
  人啊,还是要起个带头作用的。
  明太宗的时候,皇帝亲自上阵,也能理解,美其名曰,“奉天靖难”,可实际上呢,造反的嘛。
  而造反的时候,不就相当于又打了一次天下?
  所以,你不带头,谁敢造反?
  而到了仁宗时期呢,不好意思,还是那句话,“洪熙”这个年号,只用了一年,所以,予其宽宥。
  而到了朱瞻基的时代呢。
  为什么还是需要去亲自出征呢?
  皇帝亲自去巡边尚可理解----在古代社会,自己若是不亲眼去见一见,哪能放得下心?
  可亲自去打仗?
  明明知晓“千金之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个道理,却还是如此去做了,这不就说明了,在朱瞻基的时代,朝廷已经没有多少能打仗的人才了啊。
  青黄不接啊、青黄不接。
  居然都到了皇帝去亲自当大将的时代了,多寒碜呐。
  还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天子和君王哪有那么傻,手底下要是有能打的大将的话,还用得着自个人冲锋陷阵?
  对此,朱祁镇觉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狗屁话,肯定是文官们搞出来的骚操作。
  天子都是要脸的,哪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
  而老百姓呢,文化程度又不高。
  武官呢,都断代了,还能如此炫耀?
  所以,只有文官这个不要脸的玩意儿才会如此造作了。
  不过,朱祁镇转念又一想,也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了?
  哦,对。
  “我要遭的苦和罪,当年,我阿玛的阿玛的玛卡的巴卡,在入关的时候,已经替我受过了。”
  外加,这些个武勋的后辈又不肯分割利益给平民。
  至此,大明的武官们,在整体上也就想着破败前进了。
  -----
  然后,朱祁镇的目光又偏向了胡濙。
  这个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中庸之道玩儿的贼溜。
  虽然说不会给予自己极大的帮助,可对自己而言,极大的扯后腿,也是没有的了。
  只不过,因为其文官属性的天然属性,其人是稍稍地会偏帮一下文官了。
  顺带,常言道,狡兔三窟。
  所以,为了多一条后路,其人也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勋贵中的成国公朱勇之子,朱仪了。
  ------
  随后,朱祁镇的目光是落在了三杨的头上。
  三杨整体上都大差不差,无论哪一个都能作为文官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镇只需要考虑其中的一个就行了。
  即,名气最大的杨士奇。
  一看见这个杨士奇,朱祁镇就气不打一处来。
  彼其娘之。
  明太祖和明太宗的时候,因为要造反,所以,武官必然势力庞大。
  可一旦这个反给造完了,那么,文官就必然膨胀。
  具体是如何膨胀的,朱祁镇不知。
  但时至今日,他依旧记得他爹朱瞻基曾经好几次都亲自去警告过这个瘪犊子玩意儿。
  所以,从朱瞻基的时代计起,文官就开始了膨胀。
  当然,朱元璋和朱棣的时期,也有,但那时武官足够强大,所以,二者尚能互相牵制。
  可到了朱瞻基那会儿就已然不行了。
  一想到这里,朱祁镇就又是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事情了。
  李世民真的愿意被别人批评过来、批评过去,完了之后还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吗?
  这贞观之治,真的和这个批判有半毛钱关系吗?
  他魏征如果没有了山东世族的支持,和安抚太子李建成的麾下的作用,还能活得下去吗?
  可到底,人家是活了下去啊。
  杀不得啊、杀不得。
  不管是唐太宗老师们,还是先帝朱瞻基。
  ------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