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大雪是半夜时分开始下的。
这是入冬的第一场雪,按理应该下得不大,可从一开始雪片就不小,到后来竟然变成了鹅毛大雪,不到天亮地上已经没脚脖了。
天刚刚亮,小太监程时出了寝屋,向着前院走去,他艰难地走在雪地上,每踏出一步都很费劲,好像跋涉在沼泽地里一样。
程时十八九岁,中等身材,体型偏瘦,属于小巧玲珑的那种类型的人,手脚很是麻利,人也很精明,反应快,有眼力价,这些是他能成为皇上贴身太监的原因。
程时这是去大太监吴书来寝居叫起的,因为他俩要去养心殿伺候皇上,所以得早早起床去养心殿等候。
程时虽然是乾隆的贴身太监,深得乾隆的宠信,地位很高,可在这位吴书来面前却需要小心谨慎,因为吴书来是内务府太监大总管,所有太监都归他管。
清朝太监分好几级,按等级分为: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等,他们隶属于内务府,直接归敬事房管辖。
皇帝及后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太监来照料的,皇帝是宫廷中的主宰,侍候的太监最多,其他人也各有数量不等的专门太监侍候。
按照清宫规制,皇太后宫中设六品执守侍副总管太监二名,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五名,太监四十六名。
另外,皇太后宫内还设有专门的茶房、膳房、药房,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并设有太监三十六名,其中茶房十名,膳房二十名,药房六名。这共计八十多名太监,专司皇太后生活起居一应事务。
清朝一般制度都沿袭明制,可就是太监制度在清朝被做了很大改变,从明朝动辄上万太监,减少到三千多人。
一方面是防止出现明朝太监干政的局面,一方面清朝的内务府发达,内务府都是包衣奴才管理,他们很忠诚于皇室。
“大总管,该走了。”冯盛轻轻敲了敲吴书来的寝居门喊道,他喊的声音也不大,这是怕惊着了大总管,紫禁城里处处都需要小心谨慎,连敲个门都有很多的规矩。
“嗯。”屋里传出一声回答。
程时听到了回应,立刻闪身站在一旁,这是为了不与出门时的吴书来正面相对,因为他这个级别的小太监在大总管跟前要毕恭毕敬才行。
“大总管,您小心点。”程时对走出门的吴书来说道,因为这屋没有回廊,所以出门就是雪地。
“下这么大啊。”吴书来走出来后看了看地上的雪说道。
吴书来五十多岁,中等身材,体型偏胖,最惹眼的是他脸上稀稀拉拉的麻子坑,这是出天花落下的。
“下得可是不小,都没脚脖了,幸亏不下了,否则真的要成灾了。”程时附和道。
“这也是雪灾了,咱俩快走吧,说不定皇上要有旨意呢。”吴书来说着抬脚就走,他也是从小太监过来的,所以行事也是很麻利。
冯盛赶紧跟上,他快走几步扶住了吴书来的胳膊,这怕吴书来滑倒,也是他们这小太监伺候大太监的规矩。
吴书来也没说啥,由着程时扶着向养心殿快步走去,虽然路上难走,可俩人却走得很快,因为他俩怕完了会耽误皇上的政务。
幸好内务府离养心殿不是很远,俩人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可因为走路很是费劲,所以俩人出来一身的汗。
他俩从养心殿的侧门进入,这是太监出入的门,他们没有资格走大门,大门是留给皇上和大臣们走的。
养心殿是紫禁城内廷的一栋独立院落,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那时只是皇帝的一处普通的闲居之所。
清代的顺治帝病逝于此,后来康熙帝就把这里当成了内务府的造办处,康熙生前久居乾清宫,最后也在乾清宫去世。
雍正帝继位后,按惯例也应该移居乾清宫,但为了表示对康熙帝的尊敬,而把乾清宫改成了摆放祖训的地方。
养心殿能进入雍正帝眼的,是地理位置和建筑格局。
养心殿离乾清宫不远,方便恭读祖训,养心殿离军机处很近,方便雍正帝与军机大臣共商朝政。
养心殿呈工字型,很像个封闭的四合院,它属于前殿后寝的格局,由引堂把寝宫和前殿连在一起。
这样就能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寝居到办公的转变,很是方便快捷,这也是最吸引雍正帝的地方,因为他是个工作狂,不浪费半点时间。
乾隆帝登基后,依然把养心殿当做生活和办公的地方,一是继承父皇勤政的美德,还有就是,雍正帝在圆明园去世,梓宫(棺材)停在雍亲王府,所以这里没有啥忌讳的地方。
吴书来在养心殿明间留下,那里等了一堆的太监,他们是来服务乾隆起床的,吴书来留下指挥调度他们。
程时继续往里走,他是乾隆的贴身太监,需要去他的寝居服伺。
来到乾隆的寝居前,程时整理整理了衣服,擦了擦头发和脸,因为要见皇上了,他的仪表得端正才行。
程时进去时,看见乾隆已经起来了,正穿着睡衣坐在床上,几个守夜太监垂手站在门口,他们看见程时进来,立刻走了出去。
“奴才给皇上请安,恭请皇上圣安。”程时行礼请安道。
“起来吧,宣。”乾隆说着坐到屋中间的一把小龙椅上,坐下后仰面闭上了眼睛。
冯盛赶紧走出去,他知道皇上这是准备让净面剃头了。
冯盛从外边领进四个太监,其中的一个年龄稍大些的太监,手里捧着一个小木箱子。
他后边跟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太监,旁边两个太监身材魁梧,穿着短装,他们四人要一同为皇上剃头修面。
清朝男人的发型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朝早期,那时是金钱鼠尾,就是在头顶后方留一铜钱大小的头发,这缕头发辫成辫子后,还能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所以得名金钱鼠尾。
第二阶段是猪尾辫,这时是清朝中期,头上留的头发粗了些,辫成辫子后,跟猪尾巴粗细差不多。
第三阶段是牛尾辫,这是清朝后期,官府对于男人辫子的管理弱了很多,所以留的头发越来越多,辫成的辫子跟牛尾巴粗细差不多。
乾隆朝属于猪尾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政策放宽了许多,但也要遵守“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皇上剃头要比这勤,一般是三天一修面(刮脸),五天一剃头。
皇上剃头有很多讲究,皇上一般要选择在日出卯时剃头,也就是六点到九点这段时间,寓意是日出东方,生机勃勃。
给皇上剃头规矩很多也很严,可以说,在所有太监工作中,剃龙头是最难的,规矩最多的,因为这可是在皇上头上动刀。
第一条规矩是,剃头太监只许右手持刀,并且挨着皇上的头皮走剃刀。左手不能按着皇上脑袋上任何部位,左手要做到自然下垂,说白了就是单手工作。
第二条规矩是,只准顺刮,不准逆刮,如果逆刮那就是大逆不道。
第三条规矩是,要屏住呼吸,不能往皇帝头上脸上吹气,因为人呼出的气属于污秽之气。
第四条规矩是,剃头太监在剃头时,两边必须站着两名侍卫,或者是武英太监(体格好会武术的太监)。
这条最重要,因为他们瞪眼看着剃头太监剃头,一旦剃头太监想图谋不轨或者失误了,他们就能马上控制太监,把对皇上的伤害降到最低。
其实,最后这一条是最令剃头太监紧张的,因为本来就紧张,怕出错,再加上四只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般的都会紧张的。
而最要命的是,盯着的侍卫或者太监还要经常换,这也是为了防止他们跟剃头太监串通,图谋不轨。
所以,剃头太监手艺是主要的,更主要的却是心里素质,这就要求剃头太监要天天练习手艺,更要没事静坐,练心气。
他们一般从小开始在冬瓜上练习,练满八年后,由师傅带着再实习五年,才能独自操作。
所以剃头太监一般没有太小岁数的,可岁数大了也不行,因为眼力和手力都不行了,自然就被淘汰了。
剃头监从小入宫到被淘汰,期间不准离开紫禁城,甚至不能离开自己的居所,这是怕被人策反谋害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