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冬夜最冷的时候是凌晨时分,这时天也是最暗的时候,也是人最困倦的时候,俗称鬼入坟。
湖南衡州城(衡阳)的正中是一座占地巨大的衙门,这衙门就是衡永郴桂道衙门。
清朝时,道是介于行省和府之间的一级行政机关,一般道管辖着两三个府。
比如这个衡永郴桂道就管辖着衡州府、永州府、郴州府和贵阳州四个州,一共是二十四个县,属于管辖范围比较大的道。
道的主官叫道台,一般为正四品的官级,直接听命于巡抚,负责全道的钱粮赋税民生等事务,属于实权的官职。
一般冬季很少有紧急公务,所以这衡永郴桂道衙门大门紧闭,连门两边的灯笼都没点。
突然,道台衙门所在的街口出现两个人影,这俩人短打扮,穿着一身黑衣裤,他俩行动很是小心,贴着道府衙门的围墙向着大门口走过来。
走在前面的黑衣人走到大门口停住脚步,他看了看紧闭的大门,随后把耳朵贴在门缝,倾听起来。
身后跟着的另一个黑衣在门口石狮子旁边停下脚步,他蹲下身子,向四处张望,他这是在给门口的黑衣人放哨呢。
门口的黑衣人听了好一会儿也没听见动静,他又从靴子里抽出一把匕首,试图往门缝里插,可因为门缝太严实了,没有插进去。
他把匕首重新插回靴子,猫着腰小心地走到石狮子处的同伙旁,他冲着放哨的同伙比划了一下。
放哨的同伙用手指了指后边,俩人又掉头往回走,他俩也像来时那样,贴着墙根,动作很是小心,一点动静都没有。
他俩顺着墙根一直走到了衙门的后方,刚到胡同口,就看见后门边上的一个小窗户露出微弱的亮光,他俩向着亮处悄悄走去。
走到小窗下,他俩停住脚步,前面的黑衣人慢慢站直身子,贴着窗框向里边偷偷观看,只见屋里只有两个人。
他看了几眼后,蹲下身子,转身冲着身后的黑衣人比划了一下。
后边的黑衣人看完他的比划后,转身贴着墙根向回走去,这次他走得很是快速,一眨眼就消失在黑暗中了。
剩下的黑衣人蹲下身子,慢慢挪到后门旁边,随后从靴子里拔出匕首静静地守在了门口。
此时屋里的两个人全然不知,门口正有个拿着匕首的黑衣人,他俩还不知道危险就在眼前呢。
这两个人一个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另一个是年轻的小伙,他俩是道府衙门的更夫。
古时的更夫一般都是由民间雇佣的,用以夜晚在村镇的街上巡逻,目的除了报时外,也是为了防范盗贼和火情。
古时记时是按一天一宿十二个时辰记录的,白天七个时辰,晚上五个时辰,每一个时辰顶现在两个小时。
其中晚上的五个时辰,俗称五更,也就是19点-21点为戌时一更,21点-23点为亥时二更,23点-1点为子时三更,1点-3点为丑时四更,3点-5点为寅时五更。
更夫的名字就由此而来,他们需要这五个时间段在街上巡逻,他们拿着铜锣和木梆子,报时敲梆子,遇紧急情况敲铜锣报警。
报时敲梆子不是乱敲,而是有节奏的。
一般一更时(叫打落更)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三更,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一慢四快,声音如“咚——咚!咚!咚!咚!”。
这节奏是为了听的人好记,时间长了就能从点数和节奏快慢上听出时间的。
除了打梆子,更夫还要喊话,就是在打够梆子点数后喊话,喊话的内容就是日常提醒的话。
一更时要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二更时要喊: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三更时要喊:平安无事。
四更时要喊:天寒地冻。
五更时要喊: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更夫看时间一般用漏壶或者是燃香,多数用漏壶,因为漏壶准确性要高些,燃香受风力之类的外界因素影响大些,所以准确性差。
漏壶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更夫就是看这些刻度来推断出时辰的,虽然精准度不如现在的钟表准确,但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计时方法了。
通过以上更夫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更夫的作用很大,职责也很重要,他们不但要胆大,还要心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
一般更夫都由两个人担任,多是老少搭配,岁数大的晚上精神头足,经验也丰富,年轻人行动迅速,胆子大。
屋里的两个更夫不是民间雇佣的,他们是道府衙门单独雇佣的,他们只是负责衙门这一片街区的打更夜巡。
其中岁数大的叫老潘,他此刻正坐在桌边喝着热水,因为是寒冷的冬夜,所以一碗热水就是最好的御寒方式。
屋里的另一个人是个年轻人,他此刻正在炕上躺着呼呼大睡呢,虽然都说年轻人精力旺盛,可那是说前半夜,后半夜他们就蔫了。
老潘喝完一碗热开水站起身,他走到南墙处,伏下身子看漏壶的刻度,因为他岁数大了,眼睛花了,所以看得很是模糊。
他本来想喊床上睡的年轻人起来看看,可听他鼾声正响,也就没去打扰他,老潘心好,一般很少指使他做这做那。
老潘拿起梆子,向外门口走去,他这是要去巡夜,因为他模糊地看那刻度,好像现在已经是五更了。
走到门口,老潘把门口的白纱灯笼点着,这个灯笼也是更夫的标配,而且还必须是白色的,一个原因是白纱灯笼亮,还有就是为了驱鬼的。
因为古时人们认为晚上鬼怪横行,为了把鬼驱走,就先用白纱灯笼把鬼招来吗,然后使劲一敲铜锣,这样就能就把鬼怪给吓跑了。
点着了灯笼,老潘把门栓拔开,推开门,来到了外边。
他刚要敲梆子,突然感觉脖子上一凉,他低头一看,只见一把锋利的匕首正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他吓得一下呆住了。
“别动。”耳边传来一声低沉的声音。
“不,不,不动,不动。”老潘语无伦次地说道,他是被吓的。
“屋里那个人呢?”老潘背后的人问道。
“睡,睡,睡觉呢。”老潘依旧是语无伦次地回答道。
“有这门的钥匙吗?”身后的人问道。
“没,没有。”老潘回答道。
“说瞎话呢。”身后的人把老潘脖子上的办事用了用力。
“别别,我就是个打更的,好汉饶命。”老潘求饶道,他是把身后的人当成了土匪了,所以称呼他为好汉。
“小点声,惊醒了屋里人,要你狗命。”背后的人吓唬道。
“不吱声,不吱声。”老潘赶紧小声说道。
“再问你一遍,有钥匙没?”背后的人厉声地问道,同时拿匕首的手用了用力。
“有,有,有。”老潘赶紧回答道,他是怕被这人抹了脖子。
“哪呢?”背后人问道。
“腰里,腰里呢。”老潘回答道。
那人伸出手在老潘的腰间摸,摸了一下就摸到了挂着的一串钥匙。
“是这吧?”背后的人问道。
“是,是,是,那把最长的就是。”老潘回答道。
“给。”那人突然把手里的钥匙扔向黑暗里。
老潘正在疑惑,突然看见黑暗里伸出一只手,牢牢地把钥匙串接住,随之从黑暗里走了出来。
他一身黑衣,几步就窜到了老潘面前,一把明晃晃的大刀顶住了他的胸口。
老潘惊得目瞪口呆,吓得也是面如死灰,他没想到黑暗里会突然出现个人来,而且还拿着大刀,老潘心想,这下是彻底完了,老命不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