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乱明第一诡才 / 第十二章 道不可轻传

第十二章 道不可轻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小师弟,往来月余,这些经书可曾对你有所增益?”
  赵天生伸了伸懒腰,放下手上早已泛黄的书本,对旁边一个端坐在蒲团上的青衣道人翻了个白眼,这一个多月来自己这便宜师兄每天都要来照例问问自己有无收获,也不知道他这个终南山掌门哪来这么多闲功夫整天看着自己。
  “师兄,你跟师弟说说你到底是跟谁学的,这么规规矩矩?你知不知道我师父见你们这样,老是当着我面骂你们草包呢!”
  青衣道人五官端正甚至有些俊朗,只不过是多年的禁欲修行使得整个人看起来了无生气,眉角也生了些许皱纹。闻得此言挥一挥拂尘,然后道:“道理本自天成,古贤人得之乃立规矩,师叔虽然不喜,但是我等依旧只能遵守。”
  赵天生也懒得跟他辩驳,只是看向自己眼前的一堆书简微微沉思。那日陶景休不仅答应教他武道还说要为他传功,但还是要求他先遍观道观里的古籍,等他明悟什么是天地本源后再决定教他哪门功法。为此,陶景休还特地让王成阳指点自己,王成阳正是当日那个为首的道士,也是终南山道观现任掌门。
  见赵天生今天一反常态颇有些心不在焉,王成阳也大致猜到他已经准备好踏入武道了。
  “小师弟,你明白什么是元气了吗?”
  赵天生闻言顿时正襟危坐,知道这是师兄打算最后考校自己一番,说道:
  “夫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之则死。”
  注意:引经据典,以古文经典来问答是三教众人辩论的主要形式。
  王成阳微微颔首曰:“可。”
  赵天生见状再道:“元气无名,化生有名,有名无名,同谓之道,异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既有大道,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我身。”
  其实完整古文里最后一句是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不过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对于“父母生我身”这句赵天生还是不屑一顾,呵呵,就是天地生我身。
  王成阳闻言抚掌大笑,自动忽略了赵天生话里的古怪,而后指天道:“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行共充于身也!真气受于先天,其质清微,属阳。谷气受于后天,其质浊重,属阴。我等修道,便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专精神而通神明,以采取身外自然的先天真气。当功夫达到一定程度,身中先天真气充足,就会出现气满不思食的自然避谷境界。避谷也就断绝了身内水谷浊气产生的根源,如此,一直到全身上下都充满了清微纯和的先天真气,而没有一丝的后天浊气之时,方能称为‘纯阳之体’,方能称之为神仙。而武者则是阴阳二气来者不拒,二者混合修成内力,凭力通玄破碎虚空。正因如此,修道者往往打不过同阶武者,但论寿元却是高高在上。”
  赵天生正在深思王成阳的话,却突然撇到陶景休不知何时到了两人身旁,要知道他师兄弟二人可是相对而坐,可偏偏谁也不曾察觉到陶景休到来。
  “徒儿见过师父!”赵天生赶紧起身见礼。而王成阳则是立于一旁点头示意,此举倒并非是王成阳无礼,而是此时三人身处终南山灵应峰主殿老子祠内,道观之内自然是掌门地位为尊,纵然陶景休是掌门的师叔也不能例外。
  陶景休随意就找了个干净点的地就席地而坐说道:“我刚才听了听,你师兄弟二人能有此见识自然是不错,但你二人可知何谓炁?”
  “炁也读作气,有人说它只不过是古时候的气字,可事实上无论是阳气还是阴气都不符合炁的描述。我曾通读古籍,发现先人对其解释不一而同:炁就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于气!我曾经一度甚至怀疑,它就是真正的天地本源。”
  陶景休的话说完,在场的三人都陷入深深的沉思。陶景休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两人,语气很平静,就像是叙述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王成阳眉头紧皱,转过头去看着墙壁上挂着的祖师画像,好像要从中获得启示。而赵天生则是在书堆里缓缓翻阅,他不像其余两人一样早已将书卷倒诵如流,他需要慢慢去找,去触类旁通。
  也不知过了多久,书卷翻页的声音早已经停下,赵天生耸了耸肩,一边揉着发涩的眼睛一边朝着陶景休说道:
  “师父,这东西书里没有!不如听听弟子的猜测吧!”
  “我发现书里常说: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颉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入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曰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
  “总而言之,只要是存在的,不管有没有道理,也不管是理念还是实物,一切都是道!对此,佛经五千四十八卷,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
  赵天生一边说一边来回踱步,眼中的光芒却越来越盛。
  “再看道祖曾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那个一究竟是什么,道祖没说,也没有人记下来。不过道门古籍还有一句话:老子一炁化三清。三清即万物的形成,万物的演化,万物的延续。既然道生万物,炁亦生万物,那......”
  “那如果万物没有两个母亲的话,道就是炁,炁就是理!无论是先天真气还是后天浊气都只不过是天地元炁在人间的伴生投影产物。一切起于混沌,一切又归于混沌。”
  说完,赵天生终于吐出一口浊气,他第一次走路走到有些气力虚脱,干脆一下子坐在地上,看看陶景休和王成阳有什么看法,然而他这一番话实在是触及到了太多的道家大秘,以至于另外两人都是短时间内保持缄默。
  “大善!一就是万,万也是一。”
  只听得一道醇厚沧桑的声音突然由远及近传来,然后一束巨大的紫光从后山草庐直冲云霄,哪怕在百里之外也看的真切,紫光裹挟着一物刹那遁至赵天生身前,他定睛一看原来是块玉玦,然后在赵天生不可思议的目光中玉玦破碎为漫天齑粉,一道身影忽然幻化出来。一股虚无缥缈却又生生不息的玄妙气韵顿时充斥整个大殿。
  不远处的王成阳见到此等异象,急忙想去拉开赵天生却被一旁的陶景休拿住,只见陶景休双眉紧皱,一脸困惑和复杂:“不必过去,那是道祖的传道法身。不成想今日竟在老子祠内见了老子!”
  王成阳失声惊道:“师叔,道祖不是千年前就离去了吗?而且那玉玦怎么会在您的草庐?”
  陶景休叹了口气说道:“那物是当初我西出函谷关时心有所感寻到的,虽然知晓其来历不凡却一直不曾参悟,不过现在先不要管这些,你赶紧去对外宣称我修为再做突破,一时不察,力量外泄导致产生了异象。”
  王成阳焦急问道:“那小师弟不会出意外吧?”
  “只是一道化身罢了,又不是道祖重临人间。只要我陶景休还在这终南山上,这山上山下就不会平地起风波!”说罢,陶景休伸出右手单手结印,顿时整个终南山三十六重峰云雾升腾,瞬间就将那道通天紫色光柱淹没的无影无踪。见到师叔已有打算,王成阳也赶忙走出大殿去安抚其余人等。
  都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哪怕如今只是道祖的一具法身赵天生也无法看真切他的模样。只能大概辨识道祖的五官和身材轮廓,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反而是有些中等偏矮。
  赵天生想了想问道:“您就是道祖?自称为老子天下第一的家伙?”当遇到完全不可能战胜的力量时,他一般连多余的废话都懒得多说,直来直去的往往才更加有效。
  “老子就是老子,自然是天下第一!”说着道祖停下来盯着赵天生看了一会像是在确定些什么,接着才转身看了一眼陶景休,说道:“你师父很不错,可惜路走岔了,命也不好,实在可惜了。”
  “老夫当年出函谷关前除了在太上道宫留下道统外,还留下了这块玉玦传承,里面完整记载了一门叫做《一炁道诀》的功法以及我亲自完善上古炼体术《八九玄功》后写出的《肉身成圣诀》。”
  “《一炁道决》?可是您为什么要选择我呢?没理由的呀!”赵天生一脸疑惑,他可不认为是自己的天赋受到了道祖青睐,若是如此,这传承早就便宜陶景休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已”道祖颇有深意地叹了口气,又不知道想到了些什么忽然神情落寞。
  幸好道祖也不是什么优柔寡断的人,于是接着说道:“不过你还不曾入道便能将炁猜测的七七八八,这等悟性也确是难得。我当初所说的先天一炁本就是指人初生时获受于天的那一丝大道本源,可惜被后人曲解的越来越偏,都是些只见了大道一角便以为自己已窥得全貌的俗人,若是修得纯阳真气便可长生,那岂非早就仙人遍地了?当然,也有可能是那位暗中动了手脚吧。”说着道祖又看了旁边沉默不语的陶景休一眼。
  陶景休朝他拱手一拜道:“天边的那位近些年动静似乎又大了不少,当年在您走后也确实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虽然没有证据,但幕后隐隐有那位的身影。”
  这一番谈话倒是搞得赵天生云里雾里,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否顺利接受传承。
  仿佛是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赵天生突然说道:“道祖前辈,我已经拜过师父了还能接受你的传承吗?若是不能那便算了。”
  听到赵天生的话,道祖还未回话,陶景休倒是先开了口:“道祖他老人家论辈分还算为师的老师,如何教不得你?”
  陶景休语气虽然严厉,不过他心底里对赵天生的话还是颇为满意的。
  道祖微微点头:“命里有时终须有,你我既有机缘,那这份传承你我都避不开。记住,道不可轻传,万事不能强求。希望你个小娃娃将来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比我更远。”说罢,道祖语带欣慰叹息一声,接着分身消散,无数道紫气骤然化作漫天金色小字,一股脑的钻进了赵天生的眉心。赵天生突然感到脑子无比沉重如铅块如脑,就好像上一次被天眼窥视天机一般思维混沌,眼前一黑就陷入了昏迷。
  一旁的陶景休也眼中精光一闪,没想到刚才道祖在离去之前还对自己有所吩咐,可不过一会他就迈步走出老子祠外,一个人默默地站在屋檐下,望着远方剧烈倒腾的云海不知在想些什么。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