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永定十一年秋,位于大洪凉州金城郡石堡城中的百姓,便纷纷赶着农时,开始下地收割起来。他们挥动着手中的镰刀、牵挽着壮实的耕牛,在田间里辛勤地劳作。因为天气渐渐转凉,秋高气爽,使得孩子们也成群结伴地跑到这儿里来玩耍嬉戏。枯枝黄叶下的几名白叟两两相伴,慵懒地靠在躺椅上,眯着浑浊的双眼,看着眼前幸福美满的景象,不由得露出了由心的笑容。
不论男女老幼,大家都期盼着今年的好年景,想着多收一些粮食,再拿到集市上换成钱,多余的就吃一吃花一花,用来奖励自己这一年辛勤的付出。
就连阳光,都仿佛有意眷顾着这片祥和之地似的。这里没有朝廷的纷争、没有世俗的尔虞我诈,简直就是一处人间乐土!
忽然,几名身披铠甲的骑马兵士从土道上疾驰而过,打破了田里原本的和谐气氛。大多数劳作的百姓,仅仅是不明所以地看了几眼后,便就不再理会了。这种情况,在石堡城已经是见怪不怪了。自从宪宗纯皇帝惠康二十一年,由于朝中文官以“财乏兵弱”为由,鼓动宪宗撤销西海郡之后,石堡城便成了大洪与西戎诸部之间的缓冲要地。
再加上此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时常会有内卫部队的兵卒出现在周围巡视。大家一开始还有些担心,害怕高原上的西戎诸部会打将过来,可随着平静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也就渐渐地安逸下来。
“这些小娃娃这么急慌慌地干什么,又不是西戎人打过来了……”一名树荫下的老叟随便嘟囔了一句,就继续眯眼休息了。
不过,在几位眼尖的老者脸上,却露出了一阵不安的神色。因为,从那几名飞驰而过的兵士服装上看,很显然不是平日里驻守此地的内卫部队,而是帝国陆军主力的十二方镇。并且,他们还看见这些兵士的左肩上,竟然隐隐有鲜血渗出!
还真让那名眼浊的老叟一语成谶,石堡城很快就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先是城门晚开早闭,白日里严密盘查,黑夜时全城宵禁。紧接着,城楼上驻防的内卫兵马成倍成倍地增加,他们的神色都是严肃凝重,如临大敌。
见得如此,街头巷尾的所有人都在传言,西戎人绕道阳关,已经攻占了敦煌、酒泉、张掖四郡,整个凉州就只剩了武威、金城二郡。在他们的攻势下,不仅防守阳关的兵马戒备支队片甲不留,就连镇守在阳关的威边军也已全军覆灭。要知道,威边军可是隶属帝国七大方镇精锐之一的河西镇,全军上下足有两万余人,且半数以上都是重装部队。如此强悍的战力,都不能阻挡西戎人的入侵,更何况石堡城中这千余名的守备大队了。
就在第三天的午后,驻防石堡城的守备兵士忽然发现,就在远处那一望无垠的草地之上,隐约出现了许多小黑点。还没一会功夫,那一片骑兵的轮廓就开始逐渐分明,兵士立刻向守城的长官禀报了这一情况。当大队千户急匆匆地登上城楼时,眼前的情形直接把他给吓呆了。黑压压的西戎兵马,正如潮水般涌到了城边!
人上一千,无沿无边;人上一万,彻地连天!
自从与大洪第一次石堡之战落败以来,西戎诸部的最高统治者——赞普,就开始了大举改革。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让政制、军制都向大洪看齐。因此,这些围城的西戎士兵都是一样的装束,头戴大帽兜鍪、裘皮为铠、甲骑具装、披发左衽!
虽说凉州都指挥使衙门早有准备,但西戎人围攻石堡城的兵力竟然高达三万有余,这么庞大的人数直接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尽管守城的守备兵士殊死抵抗,只可惜寡众悬殊,仅靠一个守备大队千余名胆战心惊的兵士,以及临时招募的乡勇,又如何能够抗击得了那三万多骁勇善战的西戎人呢?
一场在开始就已经注定结局的战斗过后,仅用了不到两刻钟头,石堡城就被西戎人所攻破。守城的大队千户与县令双双为国尽忠,将近两千人的兵勇尽数被诛,只留下城中的数万百姓任其肆虐。
因为西戎诸部的主力改道阳关,造成他们的补给线过长。因此,眼下的西戎军中,粮草是极度紧缺。虽然从高原而来,协助主力共同夹击石堡城的西戎偏军里粮食充足,但这仍是杯水车薪。随之,在西戎带队将官的授意下,他们在城内疯狂地抢夺粮食、钱财和妇女……
百姓的房屋,有一多半都被他们放火烧掉,纵然有胆大的青壮年奋起反抗,但终究还是螳臂挡车,立时便被他们狠狠地砍上一刀,然后再毫不留情地踹倒在火里。
就在这些西戎人中,凶狠残暴者忍不了饥饿,当场就开始埋锅造饭,将掳来的大洪百姓们做成“两脚羊”以充军粮!
不论老瘦男子,又或是少艾妇人,甚至连小儿孩童都不曾放过。他们将待宰的“羔羊”倒吊起来,割开耳后的血管,待其鲜血流干之后,再除去毛发掏空内脏,便可略作加工:或架在火上炙烤,或扔到锅中烹煮。因为这等死法,尸身发白,形如白羊,故名“两脚羊”。
不仅如此,西戎人还为这等“军粮”评定了等级:最上等的供军将享用,乃是以妙龄妇人为食。其肉鲜嫩细滑、入口即化,味道醇美远胜羊肉,故名“不羡羊”;上等的供军官享用,乃是以童龀小儿为食。其肉酥烂脱骨、肥而不腻,做出来连骨头都一同酥烂了,故名“和骨烂”;中等的供军士享用,乃是以健壮男子为食。其肉极富嚼劲、口感坚实,只是熟透需要多添柴颇费时间罢了,故名“饶把火”;下等的供军奴享用,乃是以雪鬓霜鬟为食。其肉又老又柴、难以下咽,仅可果腹,却称不上有甚滋味了,故名“嚼不烂”。
街巷里的哭喊惨叫此起彼伏,灰烟中的焦肉烤香四处飘散,这种场景直叫人毛骨悚然,这座古城俨然已经变成了一处人间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