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三十五章 赵煦的坚持

第三十五章 赵煦的坚持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赵煦很清楚自己的祖母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存在,他也知道一旦退朝,自己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高老太太绝不会允许有人“翻出她的手掌心”,恐怕训斥只是“开胃菜”,罚跪是“主食”,接下来还会有什么,赵煦就没敢想下去了。尽管如此,但他还是出手了,这一刻,赵煦觉得自己特像后世那些明知必死却依然死战不退的勇士。
  但这些都是退朝之后才会发生的事,眼下正进退两难的是太皇太后,而不是赵煦。因为老太太发现她刚刚“和稀泥”的那番话没有起到作用,甚至连缓和气氛都做不到。
  守旧派大臣不满于太皇太后这种“软弱”的表态,觉得她没有立场鲜明地支持自己这一方。这次蔡确的事太大,如果退让,很可能发生“连锁效应”,导致现在朝中守旧派主导朝政的格局发生变化,这是他们万万不能答应的。
  赵煦则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会后退半步,因为他不能退。作为一个刚继位两年的少年皇帝,原本就容易受人轻视,如果这次赵煦退让了,那他之前的努力就会全部付之东流,以后就更加不会有人把他当一回事儿了。
  大臣和皇帝都打定了主意不退让,太皇太后倒成了中间最难受的那个人。就算她此时强行中断早朝,也于事无补,因为大臣们肯定会用雪片一样的奏折把她淹没,事情会越闹越大,到头来要出来收拾“烂摊子”的还是自己。那还不如趁着现在事情刚发生,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虽然今天官家的表现大出太皇太后的意料,但她觉得相比吕公著等老狐狸,赵煦还比较容易对付。于是,她转过头来对皇帝说道:“官家方才所说虽不无道理,但你年岁尚轻,又尚未亲政,如果遇到和群臣意见不和的时候,还是应该听听老臣的意见。”
  太皇太后这是暗指赵煦现在还没有资格在政事上指手画脚,但她最后提到的老臣提醒了赵煦。他连忙接口道:“娘娘所言极是,环顾当朝,能当得起“老臣”这个称呼的除了文老太师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了。朕这就召他入宫,仅仅他的意见。”(此时文彦博已经以太师职衔退休在家,不用每日上朝了)
  赵煦的话,明显曲解了太皇太后的原意。高老太太话中的老臣指的是守旧派那一拨人,又哪里是文彦博了。但文老头资历太老,如果出言否认赵煦的话,就等于否认文彦博老臣的身份,这连太皇太后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
  吕公著等人听了菊花一紧,想起前不久才被文彦博“教训”了一顿的事情,知道如果让文彦博在此事上表态,他很有可能站在皇帝那边,毕竟上次沈括的事已经证明了文彦博和皇帝的关系不一般。
  所以很快有大臣出班反对道:“文老太师年事已高,且已致仕,朝廷若屡以政事相烦,恐非善待老臣之道。”
  意思就是,文老头年纪很大了,已经退休在家,不应该再去拿这种小事去打扰他老人家。
  赵煦一听,还没说话,太皇太后已经抢在他面前开口了:“文卿虽已致仕,但尚在京城,朝廷询以政事,是尊重老臣,又怎么不是善待了?”
  不要奇怪太皇太后开口帮赵煦说话,因为高老太太也想到了文彦博,而她认为老文是她的人。一定会帮她把眼下的这个局面收拾好。
  很快,一道召文彦博入宫议事的旨意就发了出去。可怜的文老头很快就知道自己被委以调节皇帝和大臣之间矛盾的重任。他觉得自己真的是“身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无辜得想哭。
  作为一根再老也没有的“油条”,文彦博在稍加了解后,就十分清楚这件事内藏凶险,非一般可比。就算是自己,如果贸然插手弄不好恐怕也会“摔跟头”。而且文彦博很为难,在太皇太后和赵煦之间他不知道该选谁。
  按说臣子效忠的对象只能是皇帝,可现在大宋真正的掌舵人是太皇太后,不是那个才十二岁的官家。虽然上次沈括的事,文彦博帮了赵煦一把,但那是在太皇太后支持的前提下他才去做的。如今看情形,太皇太后这次和赵煦明显不在“一条战线”上,文彦博又怎么会轻易就决定插手呢?
  可怜的赵煦还以为仅凭几次“忽悠”就让文彦博成了自己人,怎么可能?以文彦博这种级别的人物,能够在几次皇帝轮换的朝局里都屹立不倒,又岂是几次“忽悠”就能奏效的呢?
  就连太皇太后以为的文彦博是她的的人,恐怕也不一定正确,实际上混到文彦博这种程度的大臣,谁的人也不是,只是自己的人。因为能让他真的心甘情愿听话的人,是已经驾崩了几十年的仁宗皇帝。自从仁宗驾崩,就再也没有一位皇帝能让他真正臣服了。
  所以,当内侍到文家传旨之后,文彦博并没有应召前来,而是很痛快地选择了装病。当然,文彦博装病也装得很有水平,就在他要出门的时候,他“不小心”地扭了一下脚,走不了路了。结果就被儿子背进了内院,死也不出来了。(玩政治的,装病是一项基本技能)
  内侍无奈,只能返回皇宫复命。
  听了内侍的回复,太皇太后和赵煦在心中异口同声地骂了文彦博某位不知名的祖先。而吕公著等人心中却是长舒了一口气,他们知道就算是太皇太后面对大臣们的压力也会选择退让,赵煦虽然在今天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但只要拖下来,最后胜利的一定是自己一方。
  不过很可惜,他们低估了赵煦的坚持,在知道文彦博不会插手后,太皇太后很失望,赵煦的表情却没有多大变化,因为在事前,他就没有想过要靠别人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之后,无论大臣们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赵煦都不为所动,没有在自己的立场上后退半步,坚持不能“因言罪人”。搞到最后,大臣们体力消耗过大,都有人开始站不稳了。
  太皇太后见状,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只能宣布退朝。她决定回到后宫再和自己的孙子“好好聊聊”。
  赵煦心里清楚,大臣的那一关,自己暂时过了,太皇太后的那一关才刚刚开始。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