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三十四章 朝堂里的各人

第三十四章 朝堂里的各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大臣们看来,太皇太后身为赵煦的祖母,教训孙子,天经地义。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般情况下,无论皇族内部斗争得多厉害,但在面对大臣的时候,皇室总是以一个“团结和谐”的形象出现的,也就是说,大臣指望太皇太后为了给他们“出头”而在公开场合和赵煦“闹翻”这本身就不太可能发生。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大臣们都知道,但很少重视的,那就是太皇太后今日临朝执政身份的合法性源于两个基本前提:其一就是神宗皇帝的临终遗命;其二是赵煦作为未成年皇帝的身份。第一个前提很好理解,第二个前提需要稍加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赵煦作为未成年皇帝的身份”是太皇太后今日得以临朝执政合法性的来源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反向思维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试想一下,如果赵煦继位的时候已经成年,拥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那还会有太皇太后什么事吗?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舞台上,女主临朝本来就是大臣们在皇帝年幼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中枢的权威性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武则天除外,这女人太生猛,不可以常理度之)
  第二个前提,大臣可以选择性的地遗忘,但高老太太绝对不会忘,因为这关系到她手中权利的来源。除非太皇太后失去理智,才会在不多加考虑的情况下,为大臣们“出头”,去跟赵煦“死磕”。
  这时候的朝堂出现了这样一幅略显诡异的场景:赵煦刚发表完自己的“意见”,气势已泄,正在“回气”中;蔡确跪在皇帝面前,一副生无可恋的倒霉模样,大部分大臣都眼巴巴地看着太皇太后所在的那道珠帘,可珠帘后的高老太太却一直保持着沉默,还有一小部分新党的残存人物好像被得道高僧附身似的,个个屏气凝神,状若入定。
  吕公著一看眼下的状况,知道太皇太后暂时是指望不上了,但也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太久,不然大臣和皇帝都下不了台,到时候的“第一责任人”肯定是自己。于是就出班奏道:“请陛下稍息雷霆之怒,臣等万死不敢因言罪人。但蔡确诗中隐射君亲之意甚为明显,臣等若是视而不见,亦非臣子之道。”
  吕公著的话大意就是:小朋友,你先别那么生气,我们不会随便冤枉人的。是蔡确这个人胆子太大,诗中影射太皇太后的含义,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出来。我们如果对此装作看不见,那就有违做臣子的道义了。
  吕公著话里的意思是指赵煦明知蔡确写诗影射太皇太后,却视而不见,还想要庇护与他,有违人臣之道。赵煦虽然是皇帝,但也是太皇太后的孙子,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也是太皇太后的臣子。
  赵煦听了这话,差一点破口大骂,但在最后一刻忍住了,只在心里骂了吕公著的娘。
  不等赵煦有所回应,吕公著接着说:“陛下适才言及‘乌台诗案’,臣窃以为先帝圣漠高远,所思所想非臣等所能揣测,陛下为先帝亲子,当效法先帝,方不失人主之德。”
  大臣们听了吕公著的话,纷纷在心中吸了一口凉气,因为这话和直接说当今天子不敬先帝,没有做人君的品德也差不了多少了。在吕公著和大臣们看来官家很有可能就此发怒,当庭失态。而这就是吕公著想要达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太皇太后的沉默,进而出面收拾赵煦这个“不听话”的孩子。
  但赵煦却没有如吕公著预想的那样按耐不住,甚至连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出现多大的浮动。因为赵煦知道,任何人都能指责赵煦不敬先帝,唯有以吕公著为首的这帮守旧派大臣没有这个资格。
  因为就是他们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废弃了神宗的新法,现在居然还有脸在赵煦面前大谈特谈“先帝之明”,这也未免太讽刺了。
  赵煦没有说话,只是在脸上挂出了一抹充满讽刺意味的笑容。吕公著等人见了,知道赵煦想表达的意思,虽然已经在政治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脸皮早已变得极厚,但心里也不由得叫了声惭愧。
  吕公著的“激将法”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知道自己心里的“小九九”被皇帝看破了,一时间不敢再说,朝堂再次陷入难堪的沉寂。
  在司马光去世后,吕公著就是大宋朝臣中太皇太后的“头号马仔”,亲信中的亲信。眼见他被皇帝无视了,高老太太终于决定打破沉默,帮他一把。
  只听太皇太后用缓慢地语气开口道:“官家所说的不可因言罪人,不为无理,但吕侍郎等人的上奏也是老臣的一片肺腑之言,不可不察。这就叫老身一时难以决断了。”
  高老太太的话,意思是,皇帝说得没错,可大臣的进言也是一片忠心,不能不考虑,明显是又在“和稀泥”了,但她最后那句“难以决断”,赵煦是不信的。
  如果今天不是赵煦站出来打乱了他们原来的“计划”,恐怕这时蔡确等人已经要去准备收拾行李,去岭南过下半辈子了。
  老人家这么说,只不过是在大臣面前照顾一下赵煦的面子而已,毕竟场合摆在那儿,如果在皇宫内苑,祖孙俩人独处的时候,赵煦要是敢这么说,相信早就被高老太太大发神威给“灭”了。
  要知道早在赵煦的爷爷英宗当皇帝的时候,高滔滔就已经在皇宫里树立起了“最高权威”。当时英宗当皇帝不久,有点心痒痒,想再找个小蜜丰富一下业余生活。是的你没有看错,英宗登基时都已经三十大几了,还只有高滔滔一个老婆。这可不是英宗痴情,而是高滔滔“威名太盛”,英宗不敢有花花肠子。
  但当了皇帝以后,英宗觉得自己可以扩充一下自己后宫的编制,毕竟只有高滔滔一个人的后宫,作为一个皇帝实在是说不过去,可他又不敢直接和高滔滔提出来,就采用了一下“迂回战术”,让自己的养母当时皇宫中辈分最大的曹太后出面说服高滔滔。
  没想到,高滔滔连自己姨妈的帐也不买,直接拒绝了。到最后英宗的“花花肠子”也没有变成现实。由此可知高老太太是何等的强悍。当时她可才是皇后,如今已经成了太皇太后的她会比以前软弱吗?
  可想而知,今天的朝会结束以后,赵煦会面临着怎样的怒火。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