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二十八章 皇帝的陪读

第二十八章 皇帝的陪读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如果赵煦现在下旨说要建立一座书院,培养自己的人才,好让这些人在将来能够进朝廷取代现在在位的那些大臣们,那才是脑子“秀逗了”。就算他现在的政治水平还处于“小学生阶段”,也知道只要这道旨意一下,那大臣们非起来“造反”不可,搞不好赵煦还得下个“罪己诏”来向大臣低头、认错。
  所以,赵煦现在不能这么“幼稚”,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曲线救国”了。直接建书院培养人才,动静太大,现阶段赵煦还做不到,但找一群人陪自己读书还是做得到的。
  相信太皇太后和大臣都不会反对赵煦找几个侍读这种“小小的要求”。宋朝原先就有把皇族子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的传统,不过太子或者皇帝进学一向是“吃小灶”的。但皇帝既然想做此改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算是件好事。
  赵煦当然不会选择找皇族或者勋贵子弟做自己的侍读,说到底,他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形成自己的人才圈子而已。他决定仿照汉朝旧例,召近年来在西北战事中尽忠王事的烈士子弟进宫陪读。
  很快赵煦的旨意在经过中书舍人的润色之后,正式发布。不出意料,赵煦的旨意在朝臣和勋贵们当中引起了不小的意见。有些大臣就产生了担心:这会不会是皇帝亲近武将的开始呢?而且让西军那帮“粗糙汉”子弟进宫陪读,那等皇帝亲政以后,还不大力提拔自己的“同学”,西军的势力本来就已经够庞大的了,如果再让他们把手伸到朝堂上来,那后果不堪设想。
  勋贵们则认为,大家都是尽忠王事,为什么只召西北那边的烈士子弟呢?这里面明显有黑幕,要曝光,要公平。
  为了消除大臣和勋贵们的疑虑,在选拔自己的侍读问题上,赵煦设定了三个标准:一、控制人数,皇帝的侍读人不需要太多,暂定为十人,以后可以酌情增减;二、文官和将门子弟各占一半;在西北战事中战死的可不止武将;三、这些子弟的父辈官职不能过高,文官不能高过知州,武将不能高过偏将。这就让那些勋贵们无话可说,他们的官职可没这么低。
  这些标准的设立是为了让大臣们安心,表示皇帝既不是对武将有所偏心,也不想让西军的势力就此进入朝堂,也不是想搞自己的“小圈子”,只是单纯地觉得无聊,想找几个自己的同龄人“陪玩”而已。
  至于这些大臣们信不信,他管不着,反正赵煦本人是信了。
  赵煦旨意下发到西北起码还得一个多月,等到西北那边通过层层选拔把人选确定下来,那至少要三个月以后。所以,赵煦暂时还是一个人进学。不过他很快又有事情做了,因为——沈括进京了。
  在接到皇帝启用自己的圣旨时,沈括一开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看来,自从自己在永乐城之战死里逃生以来,朝廷对自己的处置不可谓不严,一开始贬官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还限制了自己的行动,无奈之下,自己只能寓居于当地的法云禅寺。
  后来当今官家继位,大赦天下,朝廷又下旨让自己改任“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本州公事”。虽然待遇没变,但秀州地处江南,毗邻故乡杭州,自己的生活环境算是有了些改善。
  这才没过多久,怎么又有旨意让自己赴京任职了?沈括自然想不到,重新启用自己是皇帝本人的意思,更不会想到皇帝让自己到京城是为了让他种棉花。
  没办法,上命不可违,沈括只能旨到即行,急匆匆地往汴京赶了。
  元佑元年十月,沈括奉旨入京,随便找了一处朝廷的馆驿暂时住下,耐心等待朝廷的指令。严格来说,沈括现在还是个“戴罪之身”,他想不老实都不行。
  沈括到京后,也曾经找自己在京中的故旧打听过朝廷召自己进京的用意。但让他很奇怪的是,所有的故旧对自己的询问都三缄其口,做出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他当然不知道,就因为重新启用自己的事,皇帝和群臣“打了次擂台”,虽然皇帝没有亲自下场,只是派了文彦博这个老货和群臣“交手”,但明眼人都知道文彦博的背后站着的是皇帝本人。这件事到最后,搞得一批大臣上表向皇帝请罪,才算完。
  像这种事,现在又有谁敢轻易透露给沈括呢。不过,沈括还是有收获的,至少那些故旧告诉了他一个“内幕消息”,据说这次皇帝之所以会启用他,是因为有人在皇帝面前举荐所致。而且这个人沈括一点也不陌生,就是曾经被自己告过“黑状”的苏轼。
  沈括一开始不信,但架不住众口一词,心里开始将信将疑起来,不过还是不敢完全相信。因为如果这是真的,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苏轼这位自己曾经的朋友,现在的“仇敌”。
  赵煦在得知沈括到京的消息后,本想晾他一段时间再说,但现在秋收将近,自己很快就要再次赴“藉田”观农,到时肯定要带上沈括。所以没办法,只能抓紧时间召见沈括,面授机宜了,省得到时候他“临阵磨枪”,答不上来。
  不久,赵煦下旨召见沈括。君臣见面行礼之后,赵煦先不和他说正事,也不温言表示慰问,直接就告诉沈括,自己启用他是因为苏轼举荐的缘故,沈括虽然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但听到皇帝亲口确认,脸上还是不免浮现出尴尬的神色,毕竟沈括和苏轼过往的那点事,也瞒不了别人。
  赵煦这么做,就是想让沈括无地自容一下,同时也让他知道,苏轼现在是皇帝的近臣,你以后就别犯同样的错误了。
  沈括对皇帝的用意心领神会,再次行礼后奏道:“臣昔日确有小人之行,自任职地方以来,臣痛思过往,悔恨无极。”意思是:我对我之前出卖朋友的行为深感悔恨,我错了,我认罪。不管怎么样,先认罪服软总是没错的。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