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十八章风雨破京师(一)
午时,雨势又大了起来,杨轩也不着急回府,便在茶楼解决了午饭。
林致远笑着说道:“杨兄弟,今日这顿午饭可不能白吃。”
“哦?”杨轩抿了口茶,笑道:“这话怎么讲。”
林致远嘿嘿一笑,道:“咱们是兄弟,谈钱就俗了。不如杨神童为我这茶楼作首诗如何?就算抵了今日这顿饭钱。”
一边的金瑞、许先生二人听了都是哈哈大笑,直言林致远脸皮厚。一顿茶饭换取杨神童的一首诗,可真会做生意。若是做成绝对是赚大了。
如今杨轩的诗名早以不局限于京师,据说江南金陵等地也是闻其大名。林致远向其索要诗词再正常不过了。
许先生也跟着起哄,“杨老弟,最近可有诗文佳作?要是能挂在这东升悦茶楼**人鉴赏,其威力不比《三国演义》差。”
“就是,就是。杨兄弟今日也看到了,如今我这茶楼的生意那叫个凄惨,真是门可罗雀。作为兄弟的你可不能见死不救啊!”林致远装着可怜,凄声的说着。
金瑞佯怒道:“杨老弟,今日不拿出首像样的诗词,在坐的哥哥们可是会不高兴的。”
杨轩满脸苦笑,你们太高看我了,我可是理工科出身。不过看今日这情形,若是不抄首诗出来怕是很难交代。
杨轩故作哀愁,叹息道:“好吧,那小弟就勉强试试。”
林致远一喜,立刻叫侍女送上笔墨纸砚。
杨轩起身,在雅间的翘头案几上铺开白纸,压好镇纸,落笔而下,一气呵成:黄家庄。
黄家庄畔一维舟,总是沿流好宿头。野兴几多寻竹径,风情些小上茶楼。
遥村雨暗鸣寒犊,浅溆沙平下晚鸥。更有锦帆荒荡事,茫茫随分起诗愁。
......
......
杨轩刚写完这首中的最后一个字,站在案几旁边观看的金瑞动容道:“好诗。真是好诗。杨老弟当真是才思敏捷、文采斐然。”
而另一边的林致远则完全震惊的呆住了。杨兄弟真是厉害,一首好诗伸手就来。如此境界怕是他一辈子都触碰不到了。
许先生则在看到“风情些小上茶楼”这一句时,就品出来这绝对是一首好诗。
奉上笔墨的美貌侍女惊讶的掩住小口,妙眸看着杨轩。她刚才在帮这个小少年磨墨,没想到,竟然见证一首足以传唱的绝妙好诗的诞生。
林家虽然是商贾之家。但累世巨富,已经开始培养家里的诗书之风。她也粗通诗文。这首诗即便是她来看,也是相当有意趣的。
对众人的反应,杨轩笑了笑。他对这样的效果并不感到意外。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林逋的成名篇。
“舟”、“茶楼”、“雨暗”、“锦帆”等词汇都与杨轩四人今日在这雅间内所畅谈的内容有关联。
“风情些小上茶楼”,“茫茫随分起诗愁”都是脍炙人口,能够流传于世的名句。
杨轩在落款处填上他之前的假名:“杨车干。”
虽然金瑞三人已经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但也仅限于这三人罢了。暂时他还不想在大众面前太过张扬。
林致远在一旁连连感叹,佩服的称赞道:“杨兄弟高才!为兄佩服。这神童之名杨兄弟实至名归。”
日后将这首佳作挂在他的东升悦茶楼中,到时不知会有多少文人墨客,少年才俊前来光顾他的茶楼。当真是赚翻了。
金瑞却是在一旁眯着眼笑兮兮地看着杨轩不知在想些什么,不过杨轩猜测十有八九是在打他的注意。
此地不宜久留!
......
万历九年的五月一直沉浸在没日没夜的暴雨中。到了五月底,眼看这雨一直下个没完,京中竟然开始流传河堤即将决口,大水马上就要湮没京城的谣言。
顺天府自是下令严查造谣生事者,但在持续一月之久的暴雨面前,谣言却是越传越盛,据说很多王侯大臣的家中已经开始预备逃难的物资,随时准备开路。
承德侯府,东路卧房。
赵夫人正和丫鬟们闲聊天。终日连绵的阴雨天让侯府的日常活动减少了许多,各房的主子们若是没什么要紧事一般都会待在自己的屋里不出去,小事则都有丫鬟小厮们当跑腿。
忽然听见外头一阵响动,赵夫人转头去瞧时,却只见丈夫杨思义风风火火地进了门,那脸上满是油汗灰尘,外头的衣服也脏得不成了样子,仿佛是从泥堆里头滚了一圈。
“老爷,你这一身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摔着了?”
“别提了,我刚刚打郊外的北运河边上回来!”杨思义见一个小丫头端着水进来,便先洗了洗手,又接过热毛巾匆匆忙忙擦了一把脸。这才气急败坏地说道。
“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虽然昨日雨小了些,今日只是阴着,但这上游却一直在下雨。我刚刚去上房见了老太太,说是提早往城外地势高的田庄挪一挪,结果她竟唠叨什么大相国寺的高僧,说是今年决计不会发大水!”
说到这里,杨思义愤愤然地一拳打在门框上,却把那正忙着给他脱衣服的丫头给唬了一跳。
“老太太也不想一想,要是佛祖真的有用,城外的大相国寺又怎么会三番四次地被水淹了!”
......
......
“母亲,郊外河道水患由来已久,再加上入春以来如此反常地下了这么久的雨,京城地势低,若是众多河道一起决口,则京城真的危矣。”
“去年你小舅奉旨亲自前去治理京郊河道,回朝奏事时还曾经受过封赏,这才过去多久,怎么也不可能这么快又有水患!再说,这京郊河道年年都会小小闹腾一下,若是为了下大雨就要搬家避往城外,这得搬多少回?”
“可是,有备无患,哪怕是咱们迁居了以后无事也好,若是有个万一……”
“你不用说了,我这个老婆子活了这么大岁数,没你们这几个小的这般怕死!”
当日下午,杨母上房中,杨母再次用不容置疑的口吻驳回了杨思义的建议。见旁边的王夫人和赵夫人都是面带犹豫之色,她不由冷笑了一声。
“你们若是怕什么河道决口,那就都收拾东西赶紧往地势高的地方搬,不用顾忌我这个半截身子就要入土的老婆子!我就不信朝廷连年往京郊河道上头砸了那么多钱,又用了那么多民夫,还会任由河道之水淹过来!况且京城这么多年何时被淹过?”
此时此刻,杨思义已经全然明白了不肯搬迁的理由——这与其说是什么大相国寺高僧,还不如说是因为之前他的小舅舅工部尚书云叶去年曾奉旨治理京郊河道。
可与其说这是母亲对嫡亲弟弟盲目的信任,还不如说是老人家以身作则,给京城的权贵们吃颗定心丸!给圣上表明侯府的忠诚。
赵夫人并不是没见过一连几十天大雨倾盆,但午时丈夫回来说的那些话还是把她吓得不轻,因此分外盼望婆婆能够听从劝阻搬到安全的地方。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杨母竟然将工部尚书云叶撂了出来,一时间,她这个儿媳什么话都不好说,只能狠狠揉搓着手绢生闷气。
王夫人却乖觉得紧,眼看婆婆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她连忙赔笑道:“媳妇嫁入杨家门也已经十几年了,虽说京郊的河道也有过几次险情,但哪怕是前年决口那次,那水不也只淹到了城门外?城里没进来多少水。老太太您年岁这么大都能不动如山,我们这些小一辈的还怕什么?再说府里头养着那么多人,事到临头随机应变不就行了?”
杨母满意地点了点头,她的这个长媳在大事面前还是能够沉住气的。这也是她将侯府内宅交于王夫人管理的原因之一。
......
“少爷,你觉得二老爷说的京郊河道决口会水淹京城的事儿真的有可能么?”晴儿在圆桌边扒拉着米饭担忧地问道。
今日下午杨母上房发生的争执以极快的速度就传遍了整个侯府。晚饭前侯府众人便都知道了府里二老爷预测京城可能被大水淹的消息。
看到晴儿那眼睛亮闪闪的,一副极其认真的样子,杨轩不由得再次仔仔细细思考了这个问题。前世的北京城可是从来没有遭遇过水患。
水淹京城?开什么玩笑!
但这一世,很多东西都变了,京城周边多了那么多条运河,竟然还作死般将京郊的河道和黄河相连通。如今这情形,他还真不敢妄下定论。
随即叹了口气,郑重其事地说道:“晴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白白做准备不要紧,可若是真的碰上就糟糕了。你们一会先把要紧的东西收拾出来,就算有事也好有个准备。”
“真有那么严重……”晴儿顿时被这话给吓住了,忍不住喃喃自语道,“奴婢在府里这么些年还从来没见过京城中发大水呢。”
杨轩安慰了晴儿几句,便安排一旁还算淡定的莘香去给刘贞母子提个醒,不管到时候会不会有水灾,提前做些准备总是没错的。
......
东路卧房,赵夫人满脸忧愁地着眼前的一对儿女,嘱咐道:“你们爹既然说得这般严重,总有他的道理,待会娘要出去安排一些事情。欣儿、霖儿,你们一会回房后让丫鬟们收拾一些要紧的东西出来,预先做好准备总是没错的。记住,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尽量别声张,免得传到老太太屋里多生是非。”
说完这话,见儿子,女儿点了点头,她便放心地站起身来,从院子里又叫来了几个年长的仆妇,也不顾天上再次下起的瓢泼大雨,打着伞就匆匆忙忙出了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