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十二章造笔
连续五日,杨轩从早到晚一直都在苦逼的抄书。
之前喜欢的墨香,闻多了就习惯了。时间一长,最真切的感受其实是手腕疼。至于身边漂亮小姑娘陪伴那也是暂时的。淡雪也不可能在他抄书时一直陪着他说话,每日陪一会就得离开。
再加上抄书的内容不得有一点错。错一笔,一幅字就要重写,当真是个苦差事。
杨轩紧赶慢赶,但在王夫人去清虚观前还是没有将道经全部抄完。
大约也是王夫人连续几天看到杨轩心里生了厌烦,最后只要杨轩抄写了《庄子》的内篇七篇一万多字。
结束抄书苦旅的杨轩在屋里好好的休息了两日。第三日,他便决定将搁置了许久的计划重启:制作硬笔。
在被王夫人罚抄道经之后,他觉得发明硬笔真的是迫在眉睫。想着还要写小说赚钱,用毛笔真是太费劲了,而且速度也慢。
硬笔分很多种,但以杨轩身边现有的条件,钢笔、铅笔之类的就不用想了。思考良久,也只有鹅毛笔可以尝试。
......
庭院空地的中央放着一口大铁锅,下面柴火旺盛。一旁的杨轩估计了一下时间,煮了快有十几分钟了,便让莘香停了下来。
拿簸箕将鹅毛捞起来,晾干。制作鹅毛笔的第一步:脱脂完成。接下来是硬化。
杨轩先让粗使婆子将铁锅里的米汤水倒掉,再将早就准备好的沙土倒进铁锅中,用纸张白纸覆盖在沙土表面,再继续扇风,加热。
没多久,沙土开始发热。再过一会,到了燃点,白纸“嘭”的一声自燃。看热闹的小丫鬟们都“啊”的一声惊叫起来,随即叽叽喳喳的议论起来。杨轩的院子中顿时如同来一群欢快的小鸟,生机勃勃。
在温度差不多时,杨轩让粗使婆子将大铁锅抬到屋檐下,稍做冷却,然后招呼晴儿、莘香将脱脂后的鹅毛一支支的插入到铁锅中,等沙土自然冷却,整个硬化过程就完成。
吃过午饭,杨轩美美的睡了个午觉。傍晚时分夕阳金灿灿的洒在庭院中,心情悠闲的坐在书桌边喝茶。
“少爷,我把鹅毛拿过来了。”莘香拿着个装满脱脂、硬化后的鹅毛的盒子走进书房。她今日穿着件水粉色的裙衫,身段高挑,眉清目秀。
莘香来到杨轩身边做事也有些时日了,但见自家的少爷并没有怎么“为难”她,只需每日里安心做自己的事,渐渐地和杨轩的关系也好了起来。最主要的是杨轩人很和气,好说话,对待下人不打不骂,还常常哄她们开心。在这样的主子身边伺候做事舒服极了,别房的丫鬟婆子们都是羡慕得紧。
跟在莘香身边的晴儿穿着粉白色的外衫,模样清秀,身姿比例姣好,她要比晴雯矮半个头,手里拿着剪刀和小刀。
杨轩放下茶杯,搓搓手:“晴儿,莘香你们今日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可以见证一个划时代的东西即将诞生!”
“鹅毛笔?”两个小姑娘好奇的站在他的身边看着。
将工具弄清,又挑了几根脱脂,硬化最好的鹅毛,杨轩便准备开始制作鹅毛笔。
他先用剪刀将一根鹅毛剪出个侧面,再用小刀划一道口子,类似于钢笔笔尖的形状。
简单的两步,鹅毛笔便制作成功。
见杨轩没有了下文,晴儿好奇道:“少爷,您怎么不整了?”
“已经做好了。”
“啊?”
“啊什么啊。”
“少爷不是说这东西很厉害吗?怎么弄了两下就好了,这么快。”
莘香却是“噗呲”一声笑了出来。
杨轩很鄙视这俩小妮子,俩土包子。
他将鹅毛沾了点墨汁,在手边的白纸上划拉了几笔,感觉不是很舒畅,便又制作了几支鹅毛笔。挑了一只感觉最好的,在一张新的纸上写了一句诗经中的经典: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杨轩写的是硬笔书法,用的是简体字,横写。写完之后,不禁满意的点点头,心里有种熟悉的滋味涌起。好久不写简体字了,前世离自己似乎越来越遥远,有些记忆已经变得模糊起来。
“少爷,您这字儿写的真好看。”莘香笑道。
最近总有人说他自写的好看,难道他有当书法家的潜质?
莘香伸头更加仔细的瞧了瞧,轻笑道:“少爷,把这字儿送给我吧,将来您当了大官,这字儿定是值钱,奴婢这后半辈子可就衣食无忧了。”
杨轩觉得好笑,道:“小妮子可以啊,挺有经济头脑的。”
“那是,整日跟在少爷身边,想不聪明都不行。”莘香拍着杨轩的马屁。
一旁的晴儿却是急了:“少爷,莘香姐姐有,那我也要,您要不再写一遍份.....”
看着俩小妮子争着想要自己的字,杨轩无奈道:“看来今后得叫你们读书识字了。”
两个小姑娘不明所以地看着他,丫鬟需要读什么书。
杨轩打趣道:“你们不认识字,所以不知道这几句诗其实是首情诗,你们还要吗?”
“啊?”莘香、晴儿俩丫头俱是臊得慌,纷纷俏脸飞红。饶是晴儿平日里一贯伶牙俐齿,脑袋灵活,这时也有点发蒙。
见杨轩一脸的坏笑,俩丫头更是觉得没脸了,双手捂着自己的大红脸转身跑了出去。
杨轩笑着摇摇头,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正是青春期开始的年纪,脸皮薄着呢。
屋外,心情平复了些的晴儿看着满脸仍是通红的莘香,眼珠子一转,似乎想到了什么,“咯咯......”的娇笑起来。
“莘香姐姐,你原来这么心急呀。”晴儿笑得弯着腰:“哎呦,我这肚子受不了啦。”
莘香立马懂了晴儿在笑什么,恼羞成怒张牙舞爪的去掐晴儿。刚来这儿的时候,府里一直在传她将来是杨轩的屋里人,最近好不容易消停了些,而她今日竟是主动问自家的少爷要情诗,真是羞死人了。若是传扬出去,她这“屋里人”的嫌疑怕是再也洗不清了。
“小蹄子,你可不去出去乱说。”莘香羞恼道。
“哈哈哈.....“
“不许笑!”
“哈哈哈......“
听着院子里欢快的嬉笑打闹声,杨轩的灵魂仿佛真的回到了孩童少年的那段青葱美好时光。
......
大明万历九年二月的最后一天,离开已有一月之久的李举人终于回到了侯府。据说和杨思德在南书房攀谈了许久。当天晚饭过后德老爹的长随赵六儿前来通知杨轩翌日书房进学恢复,时间照旧。
杨源后来仔细的询问过杨羽,原来侯府书房每日并不是只教授算数,儒家经典、诗词文章也在授业内容当中。
杨轩自认为算数厉害,抄诗厉害,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却是一窍不通,要知道他可是连一部论语都背不全。
三月初一,天阴,有些微寒。吃过早饭,长随何奎已经在前厅候着。有了上次杨羽的带路,这次他和何奎二人很顺利地来到了东角院的书房瓦舍。
这一次屋内坐满了学生,那些上次家离侯府远而没来上课的学生这次几乎都来了。
本来有些喧闹的瓦舍在杨轩一进入后便立刻安静下来,一双双眼睛都在盯着杨轩看。有崇拜,有尊敬,有疑惑,有不以为然,还当然还有鄙视之色。但整体来说还是尊敬崇拜的眼神居多。
好在杨轩前世在职场磨砺过,在上千人大会的舞台上演讲也不是没有过。这点小场面根本不会让他表现出一丝的尴尬。
“脸皮挺厚。”杨源坐在最后一排小声嘀咕着。说害怕杨轩还不至于,他好歹也是侯府的嫡子,未来的承德候。但让他再主动去招惹杨轩却是不太可能了,吃一堑长一智嘛。虽然他很不喜欢这个庶子弟弟。
杨轩在杨羽热情的招呼下坐在了他右手边的空位上。杨轩觉得这个位子十有八九是杨羽专门帮他占得。他这个侄儿还真是好学上进,连上课都喜欢和学霸做同桌。
话说杨轩什么时候成了学霸。
七点三十,李举人准时进入瓦舍。一个多月不见,李举人看上去却是有些憔悴,风尘仆仆,仿佛刚出远门归来。
李举人照例先扫视一遍瓦舍内的众人,然后开始点名,期间杨轩算了一下,一共二十七人。
点到杨轩的时候,李举人一张古板严肃的脸瞬间变得和蔼可亲,杨轩在他的心中地位很高。
这一细节让众学生对杨轩产生了更多的想法。若是需要像后世那样竞选班长,杨轩高票当选定是妥妥的。当然全票就不可能了,别忘了还有大圆脸的存在。
三月开始,杨轩就算正式的开始了书房进学的生活,李举人每日上午、下午各教授一个时辰,既两个小时。十日一休。每隔两日会教授一上午的算数。其余时间却是以蒙童书籍为主,例如蒙童训》、《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千家诗》、《古文析义》、《神童诗》、《对类》,《韵诗训》,《训蒙骈句》,《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幼学琼林》。
三好学生杨羽已经读到了《幼学琼林》。读完《幼学琼林》,就算是完成全部的启蒙教育,可以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而已经十五岁的杨源却还在学习《笠翁对韵》,竟比自己的侄儿慢了两本书的进度。
至于杨轩嘛,很是装逼的表示这些书籍他平日里早已读过,无需再重复学习,直接学习四书五经即可。而李举人竟然也信了,没有提问检查,没有一丝的怀疑。而其余众人也都是一副很正常的表情。
想想也是,能写出享誉京师,传至江南诗词的神童,怎么可能连蒙童的书籍都没有读完。众人相信杨轩不仅早已读完,而且肯定非常的精通。
杨轩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其实害怕的要死,除了《三字经》会背开篇的几句,其余的那些可是连听都没听说过。只要有人向他问上一句估计就得露馅。
吹了牛,就得付出代价。空闲时间杨轩便待在屋子里一本一本的钻研着。从《蒙童训》开始,到了四月中旬,已是读到了《韵诗训》。